越翻拍越爛(翻拍居然猛掉6.4分)
2023-07-01 17:59:50 1
19年,一部現象級美劇。
從效果看:
大爆。
豆瓣超過29w人,打出9.6的高分。
把一場災難,拍出恐怖片的窒息感。
這部劇講的便是,1986年4月26日,在烏克蘭發生的車諾比核事故。
如今,換「自己人」來拍這起事故。
是續寫神作?
還是經典無法超越?
車諾比
Чернобыль
目前豆瓣6.4分。
這分數一點不冤。
事實證明,即使題材絕佳,卻也未必出佳作。
原來,「老大哥」也拍不好主旋律。
01
先來看故事。
消防員艾利克斯(丹尼拉·科茲洛夫斯基 飾)跟夥計們一起去理髮。
有一名叫奧佳(奧莎娜·阿金什那 飾)的女店員,看到他後面色緊張,打算回家。
是的,如你所想,兩人關係不簡單——戀人。
他們因意外已十餘年未見。
久別重逢。
一個是獨自帶娃十年的普通理髮師。
一個是追妻火葬場的混不吝消防員。
艾利克斯身材高大,長相帥氣,工作穩定,是很受女孩歡迎的類型。
但倆人一番甜蜜約會下來,奧佳還是拒絕了進一步的親密關係。
來到她家,艾利克斯才懂了:
一個名叫小艾利克斯的十歲小男孩,正在家裡玩呢。
沒錯,是他的兒子……
兩周後,艾利克斯退伍。
聚過餐後,酩酊大醉的艾利克斯,借著酒勁兒,向奧佳吐露心扉:
他想帶著她們母子二人去基輔,暢想一家三口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可再次被奧佳拒絕。
他們都不知道,災難即將來臨……
深夜,小艾利克斯拿著父親送他的攝影機,跟小夥伴一起來到了郊外,卻無意中目睹:
一聲驚天巨響,隨後核電站爆炸。
那一幕極壯觀,也讓人不寒而慄。
小艾利克斯受到核輻射,危在旦夕。
身為一名父親,一名前消防員。
艾利克斯站了出來。
他與另外兩名勇士一起,去執行一次「死亡任務」:
打開沒入放射性水層中的閥門,排出廢水,防止發生威力更大的二次爆炸……
美劇《車諾比》,從災難發生後的多方反應,還原了這起事故。
這次俄羅斯拍的電影版,則將鏡頭聚焦到一個群體——輻射清理人。
現實中,潛入水中開閥門的三人,被稱為「車諾比三勇士」。
之所以稱他們是「勇士」,因為,入水必被高度輻射。
換句話說,就是去送死,然而三人均出於自願。
這原本是一個相當好的題材。
到底是怎麼被拍爛的?
02
電影開頭,兩行字幕,讓人大感不妙:
本片取材自真實事件
影片中的人物及其生平事跡,均為虛構
有那麼好的歷史人物原型,它不用,反倒杜撰了全新的人物。
那麼,它是怎麼塑造主角的?
艾利克斯,一個講義氣,重情義的硬漢。
懷著拳拳赤子心的愛國青年。
看到核電站「起火」之後,第一時間登上消防車趕往現場。
目睹人間煉獄一般的事故現場,他退縮了,帶著受傷的同僚,前往醫院救治。
接下來,艾利克斯三進三出核電站。
最後終於潛入放射性水層,手動關掉閥門。
第一次,是前消防員的救火本能;
第二次,是為了給孩子換得治病的機會;
至於第三次,抱歉Sir實在沒看出來,他是為了什麼。
艾利克斯聽到一起執行任務的阿列克謝說,要再次潛入水底關掉閥門,臉上浮現不可思議的表情:
這是一個自殺任務
鏡頭一轉,他把妻兒安排妥當,就再次出穿上防護服,準備執行任務。
事關生死的決定,如何做出,卻被一筆帶過了。
三次出任務,都臨危不亂,大開主角光環。
開始有些困難,不過都能克服;
過程有些艱險,不過問題不大。
這樣的英雄誰想看?
《辛德勒的名單》中,有這樣一幕:
山坡上,辛德勒縱馬而立,視線所及之處,是一個紅衣小女孩在街道上行走。
她身旁是多如牛毛的納粹士兵。
貴重物品被他們搜刮殆盡,破舊行李則散落一地。
不時有猶太人被槍殺。
小女孩偶爾會左顧右盼,似乎在尋找家人。
辛德勒當然看得懂這一幕,但他仍然大受震撼。
也正是這一次山上觀望,讓他從發戰爭財的奸商轉變成猶太人口中的「大善人」。
他的轉變,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這樣的英雄誰不愛?
至於其它角色,更是淪為主角的陪襯。
奧佳被臉譜化。
雖然可以獨居撫養孩子十年,但一遇到大事總要哭哭啼啼去找男人。
孩子被工具化。
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襯託父愛的偉大。
所有人物無成長,無轉變,開局什麼樣,結尾還是什麼樣。
從消防員這個小人物切入,展現以其為代表的蘇聯人民在災難來臨之際的大無畏精神,謳歌個人英雄主義。
這當然可以。
但是,是什麼讓他做出「舍小家救大家」的決定?是什麼讓他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了「平民英雄」?
電影沒告訴我們答案。
主旋律的聖光太亮,遮住人物至暗時刻的同時,便也遮住其高光時刻。
都知道《活著》裡的福貴,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人物,大時代、大事件下的小老百姓。
他無力改變歷史,也無法與時代抗爭。
但只是平淡、客觀地講述了他和他一家人的故事,《活著》就成了無數人心中的經典。
正是貴在真,貴在小。
相比之下,《車諾比》少了一份面對真實生活的勇氣。
少了一絲小人物的「小」。
03
在這部電影中,你會發現。
歷史在消失,某種程度上歷史也在繼續。
在蘇聯,因為列寧對「電影」這一藝術形式的重視,電影在很大程度上,曾承擔宣傳與動員的作用。
但令Sir沒想到的是,在2021年。
車諾比事件發生35年後,電影的這一職能仍在繼續。
在Sir看來,本片並非一無是處,仔細看還能找到一些小亮點。
比如,它展現了80年代的蘇聯,整個社會沉浸在篤定信仰的樂天、自信之中。
主角走在街上,路邊的商店的標語寫著:
事故發生後,一名當初參與建設核電站的工程師,情緒激動,後悔當初設計時沒有考慮更周到些。
上司勸他,理智點,不要像個孩子。
工程師眼含熱淚,這樣回答道:
我是一個孩子,蘇維埃政權的孩子
它拍出了這樣一個體制下,人們的局限性和排他性。
不搞上帝視角,這其實很真實。
比如事實被當局蒙蔽。
事故消息被封鎖,學生們在核輻射影響下排練,準備慶祝勞動節……
比如對美國的揶揄。
公交車上,奧佳的同事穿著時尚,有大媽嘲諷她「打扮得跟收美元的妓女一樣」。
路過一大哥也讓她收收腿,「你沒在接客呢」。
但,電影版《切》只拿到剛及格的分數。
最大原因在於:
無論是事故,還是人心,它都浮於表面,拒絕深挖下去。
因為拒絕深挖,以至於電影全片2小時10分鐘。
都不及劇版一句臺詞動人:
總得有人去做這件事
不是我們就是別人
我們盡了自己的責任
我們應不應該這樣做?
現在來評斷都太晚了
我一點也不後悔
有人罵電影版奇爛無比,有人說它平平無奇,也有人被感動到不能自已。
分裂。
但Sir想,與其說感動那些網友的是艾利克斯一家人的故事,不如說是那段歷史。
是跟艾利克斯一樣參與救援車諾比的那50萬英雄。
沒有什麼比真實的歷史本身更動人。
有人推卸責任,生怕惹火上身。
有人怒不可遏,叫囂嚴懲兇手。
有人不知實情,枉受無妄之災。
有人一身是膽,驗證養兵千日……
它記載了一切。
Sir並非要劇情片去還原歷史,那從來不是它的責任。
只是,歷史中的人,才應該是真正的主角。
不是災難,也不是災難扯出來的體制黑幕和意識形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創作《車諾比的悲鳴》時,曾冒著核輻射危險,深入車諾比,採訪了上百位相關人員。
其中有孩子的母親:
我的女兒剛生出來的時候,看上去並不像一個嬰兒,倒像是一個小布袋,一個用無數小布頭縫補而成的布袋。她全身上下找不到一個開口處,只有兩隻眼睛露在外面。
有受核輻射影響的居民:
他們都很害怕我們。他們說我們有傳染性。上帝為什麼要這樣懲罰我們?
但當時的報紙上說,他們的核電站絕對安全,比薩瑪瓦爾銅壺還要安全。
真安全?
2014年,德國《圖片報》報導,薩克森州的野豬體內仍能檢測出放射性物質。
原因是,28年前有一塊積雨雲從車諾比方向飄來。
而德國與烏克蘭之間還隔著一個偌大的波蘭。
無獨有偶。
同年,一名英國電視製作人,用無人機航拍了車諾比核事故遺址,呈現在鏡頭下的「城市」,空無一人。
要知道,這裡有過五萬常住居民,曾經人來人往,人聲鼎沸,「祖上闊過」。
有孩童樹下玩耍,有戀人熱情擁抱,有老人安享晚年。
但現在,這裡靜謐如鬼域。
△ 無人機航拍圖
電影中,艾利克斯雖受到嚴重的核輻射,但還是幸運地活了下來。
奧佳走進隔離病房,冒著生命危險脫下隔離服,躺在艾利克斯的懷裡。
兒子也從瑞士平安歸來。
但現實是否真有這麼美好?
我們未必知道。
可他們,卻一定知道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