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難之後就是見證人性的時刻(最後1天人性皆有裂隙)
2023-07-01 22:10:51 2
01
很多年前我在北京的一家精神科醫院實習。有一天病房收治了一個女病人,病人安頓好之後,大夫按慣例和家屬有一個比較詳細的談話。
我和大夫一起坐在略侷促的辦公室裡,日光燈慘白慘白的,家屬臉上微微冒汗。大夫詳細地問了問病人的生活狀況,在家的狀況,工作的狀況,人際的情況。談著談著,大夫冷不丁地說:
「嗯,這麼聽下來,她十幾年前就開始慢性起病了啊。怎麼沒早點送來呢。」
家屬被嚇了一跳,神情變得惶恐不安。說,什麼?你是說她十幾年前就開始生病了?
難道她不就是女同志心眼兒小、性格刁鑽、不愛和人說話而已?我們都以為勸勸她就好了。
你是說真的嗎?她真的是生病了?
02
前段時間幾個朋友來家裡玩兒。我家客廳家具一直沒買齊,就在地板上鋪了一條毯子。家裡沒有幾個人能一起坐的地方,大家只好拿著酒和零食來地毯上坐。
當時地毯上扔著一本關於邊緣型人格障礙治療的書籍,八成是我在某個周末下午躺在地毯上看的時候睡著了,就扔在了地毯上。其中一個朋友問,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這是什麼中文,啥意思,常見嘛?
然後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就講起來他的一個朋友。常找他抱怨,說自己的女朋友對別人都好,但是對他,猶如冰火中跳舞,一時特別好,一時特別糟。沒按照她的心意穿衣,是不愛她了;說話的時候看了別的地方,是不愛她了;她要他全身心地愛她,遷就她,她為了他可以做任何事情,你不愛我,我就去死。
「她這麼愛我,我不停地哄她,遷就她,做她想要我做的事兒。我自己覺得要窒息了,但都無法撫平她的『不安全感』。和她在一起,一會兒是天堂,一會兒是地獄。我要怎樣才能安撫她呢?」
我這個諮詢師朋友說,他忍不住告訴朋友,這大概是「邊緣」的特徵,鼓勵她去見見心理諮詢師。這些問題作為男朋友他一己之力解決不了,他再順從她也解決不了,這不是關係的問題,有時候這只是她人格帶來的痛苦……或者這麼說,她的痛苦和你其實沒有太大關係,無論你如何做她都仍會覺得痛苦,你姑且把它看做一個「病症」吧。
「病症?她對其他人都很好啊,也很能幹。你怎麼會說她可能生病了呢?」
03
不知道我用「病人」這個詞會不會嚇到你。病人這個單詞「Patient」,原意是「在忍受苦痛的人」。
這幾乎是我們每一個人。我記得存在主義的治療師歐文·亞龍講過一個故事,說他和妻子常想像給朋友分類,比如「自戀」的朋友、「抑鬱」的朋友,每個種類的朋友邀請過來都能湊一桌吃完飯;卻唯獨「沒有受到傷害的、一定很快樂」的朋友,卻無論如何都想不出一兩個。
誰能說自己不在忍受痛苦呢。
當我們給這些痛苦發展出來的適應性行為命名的時候,我們起了各種各樣的名字:「邊緣」、「自戀」、「抑鬱」、「強迫」……我們在說那些詞的時候,我們在談論內心忍受痛苦的自己,忍受痛苦的他人。
無論是人生大的哲學命題,死亡、自由、無意義感;還是社會文化一個時代帶給我們的枷鎖;亦或是個體在家庭、人際中所感受的「創傷」和「不足感」,我們都需要一起面對、代謝和消化。
承認了痛苦,自由就有機會來臨。
04
心理學是個廣泛的學科。而狹義到「心理諮詢」這個學科,才將將100多年的歷史。說誰淘汰了誰、哪個理論千真萬確地正確,都為時尚早。但是這一百多年間,這些理論家、研究者們,窮盡他們的時間、經驗去構建一個人靈魂是如何被構造出來的,一個人的人格結構是如何形成、如何建構、如何發展、又如何被治癒的。
它是一個關於人、關於我們自己的領域。
我們身體裡面都住了一個靈魂,它被侵犯的時候就會給自己建立盔甲;它害怕的時候就將自己困頓在感覺安全的地方止步不前;它遇到傷痛會結痂,遇見養分會往前走幾步;它的形成有自己的過程和規律。
它不受生理的局限,不追從時間這個走向。
所以你在60歲的老嫗的眼睛裡面會看到18歲的靈魂,5歲的姑娘眼睛裡可能有中年人的黯淡。靈魂被探索、被展開的時候,健康的部分有彈性,痛苦的部分即便層層包裹,時間流過,人格上的傷痕並不會被時間撫平,卻日久彌新。
就像我在醫院遇到的那個家屬、那個女性;我朋友的朋友的女朋友,還有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人。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故事,卻又有相同的屬性。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做「對」的選擇,卻不斷地為自己創造相似的困境:
允許自己放棄自己的感受去滿足他人,用自負和不屑一顧去處理內心的脆弱感,用完美來抵禦內心的不安和焦慮感……
於是我們常發現自己身處在一個又一個相似的情境之中,陷入相似的親密關係,在不同的人際情境中感受到相同的無力感,享受的時候總是感到愧疚……
我們不一定把它們稱作「疾病」,但是我們想要去了解自己的人格結構中,是什麼在驅動自己做出失控的選擇,是什麼在阻礙我們的成長,我們究竟在渴望什麼、想要什麼;如何能夠改變,又如何才能舒服自在。
05
村上春樹說,「Pain is unavoid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生活中遇見痛苦是必然的,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否受苦。
這幾個年頭裡面,我自己經歷了人生一些重要的時刻,做了一些重要的決定;交了重要的朋友,面對了很多被自己掩埋的、迴避的情緒。
我很難說自己長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我知道,自己偏執於想要得到的結果,如今不再重要;快樂和自由不是原先想像的童話模樣,但它們還是在漫長的自我探索之中,緩慢在場了。
了解自己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值得。"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Awareness brings in the choice" ,自我探索帶來選擇的自由。
今天我想分享這一系列音頻課,願能陪伴你探索:
▷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了解課程詳情
在這系列課程中,我們會從幾種常見的人格類型講起,一起了解人們慣常的行為模式及其隱藏的邏輯。
還會給出自我人格成長的建議,探討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心理困境和負性情緒;如果你對心理學的學術理論感興趣,你也可以在課程中以一種較為輕鬆的方式,搭建關於人格的知識體系。
伴隨課程的推進,你會發現,我們不應該給自己和他人隨意地貼上某種人格的標籤。因為無論我們講任何一個人格「類型」,都無法準確地描述某一個人。
你的名字無法提供關於你的線索,你的生活也不能暗示你的本質,所以我們更不應該讓一個人格類型概括你是誰。
那麼,了解人格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呢?
哈珀·李在《殺死一隻知更鳥》寫道:
我們這次要從心理學這個廣袤的學科中,摘取「人格」這個微小側面,就是帶你鑽進你自己和他人的皮膚裡,探索我們自己是怎樣一個人,我們如何理解世界和其他人,如何和他人相處。
直到我們真正成為自己。
作者:簡裡裡
如果你也對人格感興趣,歡迎走進簡裡裡主講的「理解人格的52堂心理課」。
推出至今已有1.6萬餘人學習,95%以上的學習者都表示非常喜歡,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即便是心理學零基礎也能輕鬆進入人格的世界!
「人性皆有裂隙 · 理解人格的52堂心理課」
11月2日開課
購課後加入學習群,解鎖多項隱藏福利
下載「簡單心理APP」可無限次回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