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關於屠呦呦的議論文800字

2023-07-01 14:27:50

  【篇一】

  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5日中午11時30分,20XX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當地的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揭曉,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榮獲了該獎項。

  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值得祝賀。屠呦呦獲得諾獎,並不令國內輿論感到驚訝,因為早在2011年,她獲得具有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就被譽為「距離諾獎最近的中國人」。但是,她獲得諾獎,還是給我國科技、學術界帶來諸多啟示和值得反思之處。

  屠呦呦獲得諾獎之後,她的身份迅速引起網友關注。其實,早在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時,她的身份,就曾引起輿論關注,由於她沒有博士學位、留洋經歷以及院士頭銜,被稱為「三無科學家」。「三無科學家」獲得國外授予的學術最高獎,這表明,無論是克拉斯獎,還是諾貝爾獎,都不看重學者的「身份」和頭銜,而是看真實的學術貢獻,這和我國近年來的學術界,在課題評審、項目設立時,特別看重申請者的身份,院士、長江學者等擁有一定學術特權,是很不相同的。

  作為青蒿素的發明者,獲得諾獎的屠呦呦卻不是院士,是耐人尋味的。據媒體報導,屠呦呦曾多次參評院士,但都沒有成功,具體理由不清楚,但知情者透露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青蒿素的成果界定不明。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曾指出,青蒿素的發明,一直是我國引以為豪的科技成果,但是,卻存在成果歸屬難以確定的問題,進而,這一成果沒有得到足夠的表彰和獎勵,而在長達40年的時間中,屠呦呦的成果在國內也沒有被得到公認。雖然在這一成果中,她扮演了三個「第一」的角色:當年是她最先把青蒿素帶到523項目組(代號為「523」的瘧疾防治藥物研究項目);是她最先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也是她做了第一個臨床實驗。但是,在中國醫學界,不少人認為,523項目是一個龐大的計劃,很多人做了貢獻,是不能把獎給屠呦呦一個人的。而直到拉斯克獎頒給屠呦呦,這種爭議還沒有平息。很顯然,既然有成果歸屬的爭議,屠呦呦要在中國這樣的學術環境中,評上院士,是不太可能的——其他人會反對,為何給她院士,功勞難道都被她一個人佔了?

  二是屠的同事評價她,「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比如在會議上、個別談話也好,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就直言相諫,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這種「性格」在院士評審中,顯然也是不受歡迎的。類似屠呦呦這樣,有重大學術貢獻,卻沒有評上院士者,在國內並非個例。「吃香」的是那些善於搞人際關係,討好領導者。這是一種不好的導向,會引導學者不安心學術研究,而去做一些追名逐利的事。諾獎獎給一直默默做事的屠呦呦,也告訴我國學術界,學術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要踏踏實實做出來。

  那麼,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獎為何就能把成果歸為屠呦呦呢?這與國際學術界的學術規則有關,在團隊和個體之間,團隊的整體貢獻很重要,但並不能否認個體,個體的學術貢獻,如果在團隊取得的成果中,起重要的啟發性、決定性作用,應該把主要成果記給個體,而不是由團隊平分成果——成果人人有份,並不能保護原創積極性,在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獎頒獎者看來,屠呦呦的貢獻是最關鍵的,因此,可以把獎頒發給她個人,諾委會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屠呦呦獲諾獎並非是是對中藥的獎勵,而是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藥的啟發下對一種藥物的尋找過程。」

  而我國在評價學術貢獻時,團隊和個體的關係,並沒有處理好,以往,十分強調團隊貢獻,而忽視個體,否則就是自私自利,而近年來,一些領導,不管是不是課題組的實際負責人,都動不動成為成果的第一作者,把團隊的貢獻作為個體的成果,並沒有真正重視第一作者的原創貢獻。屠呦呦取得的成果,屬於幾十年前的,為此,對其成果的評價,奉行的是團隊原則,即使有關學術機構意識到屠呦呦的學術貢獻最大,可也不願意按照學術規則去界定,擔心觸碰了既得利益。

  我國當前的學術評價,包括院士評審在內,都存在被利益因素糾纏的問題,學術評價存在行政化和利益化的傾向,在院士評審中,存在跑要、公關現象,青蒿素的成果歸屬幾十年沒有定論,有學術貢獻而缺人脈資源者,被邊緣,反映出我國的學術評價體系並不健全,並沒有堅持按學術原則和學術標準,處理個體和團隊的關係,真實評價學者個體的貢獻。從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我們應該反思學術評價體系,在學術評價中,要對個體在團隊中的貢獻實行學術同行評價,這樣,個體的原創價值和集體的貢獻,都會得到客觀評價,從而激勵個體在追求學術理想的同時,與團隊進行緊密合作,更重要的是,評價針對的是個體真實的學術能力與學術貢獻,不是看其身份和頭銜,誰有能力,就把學術研究給誰做,誰取得的貢獻大,誰就獲得更大的肯定。

  屠呦呦當年發明青蒿素,並不是衝著獲得諾獎而去的,而是為解決現實的醫學難題。盯著功利的獲獎目標去搞科研,只會與獎勵漸行漸遠。踏踏實實做研究的屠呦呦獲得諾獎,會給中國科學界、學術界,帶來更多的信心,只要能進一步完善科研評價制度,讓更多科學家能安心投入科研,在國家加大科研投入的背景下,我國科學家會獲得世界級的科研成果,也有更多問鼎諾獎的可能。

  【篇二】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剛剛宣布,屠呦呦與另外兩名海外科學獎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諾貝爾獎官網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獎金將一分為二。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兩人一同獲得一半獎金,而另一半獎金將頒給屠呦呦。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打破了幾個記錄: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然科學領域諾獎,女科學家,土生土長未出國不會英語的科學家,未獲院士的科學家,研究工作沒有發表過SCI論文(國際期刊)的科學家,中醫科學家,無博士學位的科學家,最高年齡當選博導的科學家,工作發表到獲獎間隔最長的科學家。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而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中國農大原校長石元春、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雖然因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當上了院士。不過,屠呦呦今天卻拿到了諾貝爾醫學獎!而且是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第一次獲獎。可見在中國做院士可能與你的科研能力無關。

  在當今的中國,傑青、長江、院士、這個計劃那個計劃獲得者、這個級別那個級別的各類獎勵獲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實學者?一旦上靠旁門左道上了某一個臺階,成為所謂的"沒有良心的專家(磚家)"就開始為"錢"(經費、灰色收入)而奮鬥,利益交換、權錢交換,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而且這些學術敗類一旦上臺就會肆無忌憚地提拔徒子徒孫和與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學霸甚至學匪了!當然在這樣的群體中還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專家,但他們對力量甚微,偽幣驅逐良幣,但願良幣能倖存一二,這才是中國學術界未來的希望。

  估計屠呦呦教授這次獲得諾貝爾獎後,中國科學院相關部門估計現在忙於增補她為院士了,這真是自打嘴巴。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則值得探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像屠呦呦這樣做出國際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而落選院士的,在我國並非個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統所研究員李愛珍,享譽海內外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

  這些人是因為學術水平不高、科學貢獻不大而落選院士嗎?答案顯然不是。從上述幾位"落選院士"的治學為人風格中,人們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扎在水田裡研究超級水稻;李愛珍數十年如一日呆在實驗室裡搞研究,如果不是因為她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恐怕還不為社會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際",還"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比如在會議上、個別談話也好,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就直言相諫,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屠呦呦的老同事李連達院士語,筆者注);饒毅則是出了名的"敢講話",研究之餘還在自己的博客和國內外媒體上撰文,批評中國科技體制的弊端、教授不聽講座的浮躁學風等。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中國農大原校長石元春、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雖然因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穩坐院士的寶座;相當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業高管,順風順水地當上了院士,風光於政、學、商諸界。

  作為"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兩院院士的評選無異於風向標、指揮棒,具有無可替代的引領、示範作用。其評選是否客觀、公正,不僅事關院士群體自身的尊嚴和公信力,更影響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熱情,甚至海外留學人員的來去選擇。

  默默工作、不善交際、敢講真話、貢獻卓著的落選院士,涉嫌造假、擅長公關、有權有錢的卻順利當選、風光無限。兩相比照,向社會傳遞了怎樣的信號?給公眾造成了怎樣的印象?

  追求權利、鄙視知識!已經成為了我們民族屹立於民族之林的絆腳石!

  再看看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在從事基礎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許多的專家、學者。但是這些專家和學者,甚至高級教師、高級講師。又有幾人是真正的在一線教育戰線上從事教學研究的?用現在時髦的一句話回答您:您懂得!

  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個人的人生成長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僅僅是一個相當於高中學歷的中專生,但是可以考取註冊會計師證書,讓很多會計專業的畢業生豔羨不已。其實靠的就是在小學和初中打下的紮實的知識基礎,才能夠舉一反三的去領悟許多繁雜的知識結構。可是現在的中國的基礎教育,已經成為了很多人潛意識中的雞肋。甚至有學生也認為當老師是"最沒出息的人"才做的。

  這種情況的出現,和我國現在的制度有緊密的關係,天天奮戰在教育一線,但是每每晉級評職稱,卻被主管部門用各種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為打分靠的是證件,而一心撲在工作崗位上的教師又有多少時間去搞這些所謂的證件?結果和屠呦呦一樣,成為"三無"教師。

  今年屠呦呦的獲獎,應該引起決策者的反思,不僅僅是院士的評選制度,也包括教師職稱評定製度在內的人事造成的評定!

同类文章
儀人之表飾人之心議論文

儀人之表飾人之心議論文

  裡爾格曾道:「現實與美好之間,總存在著一種古老的敵意」正如時代的快步之行與儀式緩步之舉,是拋棄傳統的儀式跟隨時代的腳步?或是止步聆聽儀式悠揚的聲音?  於我而言,我便傾於後者。儀式,古往今來是一件隆重而莊嚴的行為,古代帝王登基之莊重,彰顯了萬民、萬臣於皇帝之服從與皇帝至上之不可僭越。現代
要學會放棄的議論文

要學會放棄的議論文

  【篇一:學會放棄】  人生如水,人生難免跌宕起伏。人一旦經歷許多磨難之後,就會選擇放棄。放棄,新的開始。  磨難居於生活中,猶如空氣對於動植物,水對於魚,無處不在。面對這些磨難與挫折,也許我們會堅持到底、持之以恆,也許我們會放棄。  我們放棄了,並不代表我們向生活、自然,向我們自己認輸。
網絡的危害議論文

網絡的危害議論文

  當今的社會已經邁入了一個高科技、多信息交流的時代,網絡也已經是不可缺少的了。有些人利用網絡去學習,有些人利用網絡去娛樂,最可惡的是,有些人利用網絡發布一些有害於社會、國家經濟、家庭以及人的生命的不良信息。  例如:在前幾年發生過一起網絡偷盜事件,就是幾名電腦高手利用網絡,向銀行的電腦防護
仰望天空作文議論文

仰望天空作文議論文

  朋友,你注意天空嗎?你了解天空嗎?面對天空,你有過自己的思索嗎?下面為大家分享仰望天空作文,歡迎閱讀!  仰望天空作文1  蘭州,是我的家鄉。我從小在這裡長大,既體會過它的烈日當頭,也見過它的大雪飄飄。  聽爸爸說,以前的蘭州,空氣品質一度是全國最差的。原因就是西固化工廠排出的氣體不知為
清明節議論文怎麼寫

清明節議論文怎麼寫

  清明節就是我國傳統節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下面小編整理的清明節議論文,歡迎來參考!  清明節議論文(1):  冬天過去了,萬物復甦,這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從我記事開始,此時每年清明節的這一天,母親就讓我換上軍色的春裝,帶著紙錢,領著我上墳去。  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擔山,
自信的議論文初中

自信的議論文初中

  成就事業就要有自信,有了自信才能產生勇氣,下面小編整理的自信的議論文初中,歡迎來參考!  自信的議論文(1):  「自信就是成功的基石。」人說道。「自信能助人成功。」盧勤老師講道。「我不明白有自信會不會贏,但我明白沒有自信就必須會輸!」  小學時,我的成績頂呱呱,總就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師
清明節見聞500字議論文

清明節見聞500字議論文

  導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關於清明節見聞的議論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清明節見聞(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今天天公作美,陽光明媚,我們早早
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

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

  在傳統的清明祭掃活動中,有很多不綠色環保的行為,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篇一: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  春雨霏霏,歲歲清明,今又清明。據媒體報導,清明節即將到來,很多地方以讀家書、寫家書等方式文
有關清明節議論文

有關清明節議論文

  導語:清明時節特有的雨絲欲斷還續,從遙遠的天邊無聲飄落在荒諒的山野。我的心也隨著這纏綿不斷雨絲,在微風中飄來飄去,永無定所之處。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清明節議論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有關清明節議論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一個清明節到了,天空應時下起了雨。雨
關於清明節的議論文

關於清明節的議論文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那關於清明節也有許多的議論和看法,下面是小編整理了關於清明節的議論文,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腸。冥錢飛起白蝴蝶,人聲啼哭似杜鳥。  又是清明時節,又是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