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夏天去哪避暑最舒服(這才是北京夏天最該來的地方)
2023-07-01 14:29:01 1
自打入了伏天
命都是空調給的…
能不出門就不想出門
連平時愛玩的戶外活動
都頓時感覺不香了…
不過咱北京博物館美術館可不少
一起來看展覽呀!
不熱又不曬
冷氣十足
逛一圈不光漲知識
還順便遛彎兒鍛鍊身體
美滋滋~
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近期的展覽
都是免費的哦!
01
重山和暢
苗重安繪畫展
● 時間:8月4日開展(國博官網預約)
● 中國國家博物館
苗重安先生是新中國美術院校自己培養的具有紮實繪畫功底的藝術家。本次展覽展出百餘件苗重安先生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試圖在深入觀照作品的基礎上,探討其和傳統的關係,和時代的關係,和環境的關係,以及畫家精神世界的關係。
展覽設計也跳出了慣常繪畫藝術展的思維模式,打破以繪畫題材劃分或藝術家個人成長經歷的區隔模式,以苗重安先生的畫作為個別案例,探索與前人對話的新方式新途徑。以期這些充滿現代性審美關懷的藝術作品能夠成為中國現代美術可資借鑑有益嘗試,期待廣大觀眾能夠從畫作中深切感受中國山川之美、藝術之美,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02
眾志成城
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展
(圖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 時間:8月1日開展(國博官網預約)
● 中國國家博物館
本次展覽分為「抗疫·美術家在行動」「抗疫·書法家在行動」「抗疫·全國群眾在行動」三個單元,展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創作的美術作品近200件(套),藝術形式涵蓋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宣傳畫、連環畫、雕塑、書法、篆刻及工藝美術作品;
創作內容以表現病患救治場景和疫情防控工作為主,兼及疫區人民生活保障、復產復工、對外醫療援助等方面,全面生動地刻畫了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艱辛歷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的偉大抗疫精神。
03
妙合神形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
(圖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 時間:7月15日開展(國博官網預約)
● 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分「帝王·皇族」「雅集·行樂」「名臣·名士·閨秀」「學者像傳」四個單元,展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50餘件(套)展品,從不同方面展示明清肖像畫的歷史、文獻與美學價值,由此梳理明清時期肖像畫的嬗變與演進歷程。
明清兩代是肖像畫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獨立時期。這一時期的肖像畫,寫實和寫意兼具,宮廷與民間並行,並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盛。
美國學者高居翰在《中國繪畫史》中提到:寫真畫之所以突然而出人意料地在17世紀當中躍升至嚴肅藝術的層次,有可能是肇始於兩股動力的匯合:一方面是由於此一時代的關注所在,越來越注重個人;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由歐洲傳入中國的藝術創作手法,比起中國以前的繪畫傳統,都更加重視畫中形象的個別特質。
04
雕繪乾坤
潮州木雕展
● 時間:7月15日開展(國博官網預約)
● 中國國家博物館
潮州木雕是中國著名的民間木雕體系之一,流行於粵東的潮州、潮安、饒平、普寧、汕頭、澄海、潮陽、揭陽、揭西、惠來等舊潮州府屬地區(今統稱潮汕地區),與東陽木雕、黃楊木雕及龍眼木雕並譽為「中國四大木雕」,其歷史源遠流長,造型豐富優美,地域特色鮮明,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木雕多髹漆飾金,亦稱「金漆木雕」,融雕刻、髹漆貼金、金漆畫等多種技藝於一體,其獨特之處尤在於出神入化的鏤通雕技藝,作品玲瓏剔透,既體現雕刻的立體性,又能塑造層層迭迭的多維度空間,像繪畫一樣表達情節豐富的故事,再加上民俗意蘊深厚的題材紋飾,無不體現著潮汕地區的傳統生活脈絡,散發出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
05
記住鄉愁
山東民藝展
● 時間:7月15日開展(國博官網預約)
● 中國國家博物館
山東地處黃河下遊,東抱大海,是孔子的故鄉,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在漫長的農耕時代,勤勞樸實的山東人民在利用自然、經營生活的過程中,用勤勞和智慧塑造了兼具黃河文化和濱海文化特點的民間藝術。
功能各異的農具和柳編、美觀舒適的居住空間、花樣繁多的飲食器具、凝聚巧思的織繡和印花布、精美考究的節俗用品、趣味盎然的兒童玩具,無不傳遞著山東人民對富足與美的追求。
本次展覽分農事器用、康樂人家、衣裳錦繡、遊藝鄉風四個單元集中展示1500餘件(套)山東民藝藏品,打破工藝類別,還原傳統民藝使用方式與文化語境,全面系統反映山東地區傳統鄉村社會的生產生活面貌及蘊於其中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意趣。
06
高山景行
孔子文化展
● 時間:2019年12月27日開展
● 中國國家博物館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標識,對春秋以降2500多年的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孔子誕辰2570周年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攜手推出「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主要目的就是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探索創新策展理念和展陳方式,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讓更多沉睡在庫房裡的文物活起來,引導觀眾深入了解孔子思想的演進脈絡與深遠影響力,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更好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07
異域同繪
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
● 時間:2020-08-05 至 10-15(需要在中國美術館官網預約)
● 地點:中國美術館19、20、21展廳
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是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瑰寶。二者同源於明代書籍版畫,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相近的製作工藝;同時,由於社會功能、藝術傳統的不同而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裡大放異彩、相映成趣。
此次展覽甄選中國美術館藏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共計一百餘件,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展示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的異與同,進而探究兩者所反映的不同的審美趣味、心理訴求與民族精神,同時希冀以精彩的作品給觀眾帶來一場美的盛宴。
08
讀城
探秘北京中軸線
● 時間:2019年12月21日-2020年12月20日(需要在首博官網預約)
● 地點: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O展廳
北京有一條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軸線。它始於元朝,如「書脊」一樣,貫穿南北,形成了北京兩翼對稱,莊嚴肅穆的城市格局。梁思成先生把這條軸線定義為中國古代大建築群平面中統帥全局的軸線,稱中軸線。
「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擇國之中而立宮」 。中軸線是古都北京的脊梁和靈魂,嚴謹、中庸、秩序,體現了尊卑有序的價值觀以及天人合一的信仰,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城市建築上的反映。
這條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長的城市中軸線,匯集了北京古代建築的精髓,蘊含著華夏文明的精彩印記,也發生了不少鮮為人知的神秘故事,留下了至今未解的歷史懸疑。
現在就讓我們穿越時空,探古訪今,一同開啟北京中軸線上的探秘之旅。
09
此中真味
齊白石藝術裡的中國哲思
● 時間:2020年7月11日-8月31日(提前一天在北京畫院公眾號預約)
●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4層
齊白石的藝術飽含了中國人的哲思、智慧、幽默與寄情之味。他說「不似之似乃為真」,用一管老筆在黑與白、寫實與寫意、形貌與神髓之間自由穿梭,賦予物象來自生命的活潑與真實;
他刊「一襟幽事砌蛩能說」,將平生領悟與感慨傾注於畫卷,或因物喻志,或為詩造景,妙在弦外之音;他題「剔開紅焰救飛蛾」,折射出中國文人與自然萬物相通達的精神氣質:親和世界,以及一花一木、一草一蟲,在宏觀與微觀之間任意遊走,體驗世間的美好。
此次展覽分別以「不似之似」、「象外之意」、「物我之際」為章節,由白石之作,一探中國人的形神觀、意境觀與宇宙觀。
10
一幅畫的誕生
北京畫院畫家作品展
● 時間:2020年7月21日-8月16日(提前一天在北京畫院公眾號預約)
●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1至3層廳
「一幅畫的誕生——北京畫院畫家作品展」於2020年7月21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面向公眾開放,展覽共匯集了北京畫院31位在職畫家的藝術創作一百餘件,涵蓋中國畫、油畫、裝置、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
此次展覽為北京畫院舉全體畫家之力籌辦,較為全面地呈現了北京畫院畫家群體的藝術創作面貌。
「零距離」觀看藝術創作,解讀「一幅畫」的誕生。
11
自強不息
葉淺予自選速寫作品研究展
● 時間:7月30日-8月31日
●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需要在國家畫院官網預約)
葉淺予(1907-1995)是中國現代漫畫家、國畫家、美術教育家,他曾長期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主任,創立了「傳統、生活、創造」三位一體及「臨摹、寫生、創作」三結合的教學體系,對現代中國畫發展影響深遠。
1930年代起,葉淺予堅持長期創作速寫,60餘年間共留下上百冊速寫,作品主題包括各地採風、戲曲人物、舞蹈形象、體育運動、動物植物等,不僅見證了他一生的創作足跡,也體現了他勤奮刻苦、自強不息的藝術精神。
12
徐巖的北京
● 時間:2020年8月8日-9月10日
● 中國油畫院陳列館
本次展覽將展出徐巖(1942-2019)的寫生作品。在北京長大的徐巖曾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後長期在寧夏工作。1995年他因病退休返回北京,從此致力於用畫筆記錄北京老城街景,畫面中的建築如今大部分已被拆除。
多年來,徐巖幾乎每天都堅持出門寫生,並且為每幅素描書寫題記:這裡曾是何處,誰曾是樓宇的主人——前清的恭王府、北洋時期的官邸、佔領年間的刑警處、民國文人的舊寓,以謙虛而樸素的個人視角為老北京描畫檔案。
13
甲骨文記憶
● 時間:常設展(需要至少提前一天在「國家圖書館服務號」預約參觀)
● 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五、六展廳
「甲骨文記憶」是國家典籍博物館的常設展覽,共展出國家圖書館收藏的65件甲骨,普及甲骨文知識,促進甲骨學研究,並向甲骨文的發現者、保護者、研究者致敬。
甲骨文是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殷墟出土的甲骨是研究殷商歷史的第一手文獻資料,是中國典籍的萌芽。國家圖書館現收藏有35651片甲骨,約佔甲骨存世總量的四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