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電影零零後時長(電影零零後幕後故事大揭秘)

2023-07-01 08:02:37 2

電影《零零後》首映結束後,很多觀眾在朋友圈、豆瓣電影、大象點映、淘票票app和貓眼app寫下對電影的評論和感動,同時也對影片本身和教育產生了很多思考。

昨晚20:00-21:30,電影《零零後》主創團隊在微信群與兩萬多名微友線上互動。來自全國不同地方的家長和教師,就影片幕後故事、家庭養育、學校教育、城鄉差距等話題與主創交流。

微友們提出的問題,是幾乎所有家長和教師都關心的問題,也是當今社會普遍的教育困惑。主創們的回答深入、質樸,在這裡分享給你。

電影《零零後》主創嘉賓:導演張同道,製片人樊啟鵬,執行導演喻溟,李躍兒芭學園創始人大李老師

01

會繼續跟蹤拍攝下去嗎?

@全國觀眾分享群 Lily:現在我們看到孩子在學習中困惑與選擇,也看到他們的成長。但即便是高中、大學也只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他們也會面臨擇業,社會的挑戰,包括現在社會正在飛速的變革。這群孩子面對的將來會是怎麼樣,也存在很多變數。不知道張老師還會以觀察者繼續跟蹤拍攝下去嗎?

導演張同道:事實上,在電影《零零後》上映的同時,我們的團隊現在正在拍攝。已經拍完了柔柔大學開學的情況,現在正在拍池亦洋。還有劉嘉陽,還有梁昊天。我想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會繼續拍下去。

02

拍攝會干擾孩子的自然成長嗎?

@《零零後》發起人群 舟子:是不是拍攝本身就會干擾孩子的一種自然成長狀態?

導演張同道:拍攝呢,一定會對孩子的生活發生一些影響,但是這個影響不見得是幹擾,也可能是促進。比如柔柔就會經常想到,特別是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還是電影的主角兒呢,我必須挺過這些困難,否則張老師的電影怎麼往下拍呢?」這個電影成為她前進的動力之一。我每次拍完一個段落她都會說,下邊兒還拍嗎,下邊兒什麼時候拍啊。

(電影《零零後》導演張同道和主角之一柔柔在拍攝中)

大李老師:我來說一說在幼兒園時期的拍攝。大家覺得柔柔跟池亦洋已經從小學拍到了大學,他們可能是已經習慣了鏡頭,已經能夠有思維,能夠用他們的思維和見解,能夠排除攝像機對他們的影響。但是在幼兒園的時候,孩子這麼小,是不是他們沒有這個能力去思維,並且用自己的見解,去排除這個攝像機對他們的影響呢?我想給大家適當的說一下這件事情。

剛開始,張同道老師和劉德東老師帶著攝像機進入芭學園(當時叫「巴學園」)的時候,第一天、第二天,其實孩子們特別好奇,老想去摸他們的攝像機,去擋在攝像機的前面。而且對他們的人也很好奇,有的孩子就不工作了,站在他們面前,眼睛直愣愣地盯著他們。大家在《成長的秘密》裡,可以看到錫坤正在從草叢裡把球給抱出來,抱出來之後,他就把球往這個攝像機鏡頭面前一放,就死死的盯著這個攝像機。

(錫坤盯著攝像機看——09年公映電影《小人國》、電視紀錄片《成長的秘密》劇照)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的工作環境和他熟悉的人群中出現了一個陌生男人,提著一個東西,還加上打竿的,就是打錄音的竿的這個老師。尤其那個錄音的麥克上都套著一個厚厚的、毛茸茸的套子,孩子們對那個毛茸茸的套子就特別感興趣,老想夠著去摸它。那是前期的。

後來攝像師在幼兒園裡晃了兩個月,其實兩個月都沒有真正拍什麼,就跟孩子成天呆在一起。相機支起來,看看從哪個角度拍呀,要高要低這些。其實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忘了攝像機這件事情,我們都忘了,沒有人再理攝像機了。攝影師劉德東老師說,什麼時候我們把攝像機當成大立櫃,就進入佳境了。後來什麼時候我們把攝像機當成大立櫃,我們都沒有意識到。

(2006年,攝影師劉德東在芭學園)

在電影中會看到池亦洋第一次拿棍子打人的時候,我衝上去。我穿的那個衣服都是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把誰的衣服給拉來穿上,那都不是我的衣服,就根本沒想到攝像機會拍我,我打扮一下。一直到第一次看素材的時候,張同道老師非常生氣,說「你看看你打扮的跟狼外婆一樣,也不穿點好看的衣服,在鏡頭上那麼難看」。

我們看到第二次佳佳跟池亦洋打架的時候,我就已經打扮了一下,穿了紅色裙子、灰色毛衣,鏡頭就看上去好看多了。到後來我就發現孩子們大哭打架的時候,他們(攝影師)衝上去跟著拍,孩子們該哭就哭,該喊就喊,好像真的是鏡頭對他們不存在了。那拍到最後孩子從雪坡上往下衝啊,這些事情就像旁若無人,根本不像有機器在。

我也特別吃驚,就是一個事物如果在孩子面前長期出現的話,對孩子來說,它是不存在的。這也是發展心理學上所講的一種現象,叫做習慣化

(2008年,攝影師劉德東在拍攝李躍兒芭學園孩子和老師衝下雪坡的情景)

03

如何把握養育孩子的「度」

@全國觀眾分享群 歌:「學會放手」「給予孩子空間」「相信孩子自己是有生命力的」等是影片傳遞出的一些聲音,首先非常認可這樣的教育理念,但是有一個疑惑,如何把握這個度?

在哪些方面我們可以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探索空間,在孩子成長中哪些方面我們要提出嚴格要求,從而培養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的人?

大李老師:好,我們先說一下關於把握的事情。大家想一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非常簡單的事情。咱們不說別的,就說養一朵植物肉肉,澆多少水、什麼時候澆水,使得這個肉肉能夠長得很好。澆的水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是不是?

還有雖然它不喜歡水,但是你澆的水太少了,它也會枯死。那怎樣才能夠使我們知道養一棵這樣的植物該澆多少水、什麼時候澆?那就需要學習,需要了解這個肉肉的特性。這樣你才能夠知道把握很好的時機,才知道給它多大的空間。所以養育孩子莫過於要懂得孩子。

04

面對未來,00後10後最需要什麼

@全國觀眾分享群 paopao:00後甚至10後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都會面臨哪些挑戰?與80後相比會有哪些周邊環境的不一樣?對於新一代的孩子,希望能給父母在教育重心方面有一些建議和提醒。導演張同道:我們拍攝的這些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現在已經到了大學。整體來看,這群孩子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的個性化,就是他知道未來我要去做什麼。當然,這種動力也可能隨著人生的逐步發展,還會改變。他們未來所要面臨的問題,我想今天很難顧及。

現在是個知識爆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今天我們教孩子這些知識,到明天可能都變成了昨日黃花。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人格的建構,以及人生的信念。

零零後的孩子面臨這些不確定的未來,太多了,這是個空前全球化密集的時代。那麼父母教給孩子最重要的不是那些知識。關鍵還是怎麼去做一個有趣味的人,對生活感到好奇的人,為了自己的理想敢於經歷困難、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人。這樣不管他將來遇到什麼事情,到什麼時候,他都有辦法用自己積累的這些能力,去面對新的事物,解決新的問題。

05

教育與家庭經濟基礎的關係

@全國觀眾分享群 福:紀錄片裡的孩子家境都還不錯,好的經濟基礎可以支持孩子興趣愛好的發展。比如男主角,可以有比較不一般的興趣而且得到家長的支持,請問如何看待這樣的差異化教育(有時候教育真的是需要經濟基礎的)?執行導演喻溟: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大家覺得池亦洋打橄欖球,好像是因為他的家境不錯。實際上,池亦洋的爸爸媽媽在另外一場首映禮也分享了這個故事。池亦洋接觸到橄欖球,父母其實一開始是不知道的。他在學校體育課體能測試的時候,老師給他推薦了橄欖球。

因為他是那麼壯,那麼一個有激情的男孩子,很陽光。那他接觸到橄欖球之後,大家都看過他小學的時候有一段是比較沒有自信的一段時期。當他接觸到橄欖球的時候,他告訴我說,「我第一次穿上那個甲戴上頭盔,我覺得找回了自己。」

(電影《零零後》劇照)

大李老師:我認為這個電影的意義不在於說,柔柔跳了芭蕾舞還是池亦洋打了橄欖球。電影裡邊所顯示給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童年的時候我們對孩子在意的和保護的是什麼,我們幫助孩子建構怎樣的人格特質。他後來上小學、初中、高中,出國遇到困難時,他的選擇是什麼,他的態度是什麼。這是我們要看到的。

你的孩子可以不打橄欖球。比方說池亦洋是透由打橄欖球找回自信,由這個自信所散發出來的內在動力,使他又用在了學業這方面困難的克服上,是產生了一個互相促進的作用。這樣的案例其實在全世界有很多。你的孩子如果不能打橄欖球,可以去捏泥、去畫畫,去做飯炒菜,它的性質和它對人的作用、對人的意義是一樣的。並不在於有沒有錢打橄欖球的問題,是在於孩子遇到困難和坎坷的時候,我們成人選擇什麼樣的方法和態度去幫助孩子。

我們的孩子有沒有建構起能力,在遇到坎坷和困難的時候,能夠知道自己是遇到困難了,自己是掉在坑裡頭了,能夠自己去求助。這是非常關鍵的。

如果他自己能跨出來,他就跨出來了。如果自己不能跨出來,他起碼知道求助。那在求助的時候,家長是怎麼幫助的,是指責他太笨了,那麼無能,還是真正地切實地像池亦洋的爸爸媽媽那樣幫助他。

(電影《零零後》劇照)

06

城鄉孩子教育差別

@全國觀眾分享群 三寶:有人說電影《零零後》主人公生活在城市而且是城市中的特例。雖有一些教育的共性問題,但是並未反映教育的全面和比較突出的問題。而且城鄉孩子的教育環境差別太大,農村家庭的借鑑意義不大,請問您怎麼看?執行導演喻溟:好的,我就接著把剛才的一個細節補充完。池亦洋接觸到橄欖球之後其實是自己去找了一個球隊,但是他找到的是一個成人球隊,因為他像他這樣的中學生的橄欖球隊基本上沒有。所以他是成人球隊裡面唯一的一個孩子,他們衝撞得也很激烈。父母一開始也是持一些懷疑、觀望態度,就看看他到底會怎麼樣。

後來他真的是不管颳風下雨都堅持訓練。而且他從家到那個訓練場,時間還挺長,一個多小時去,然後再回來。看到他那麼喜歡橄欖球,是真愛橄欖球,父母才同意他繼續打下去的。

大李老師:我來分享一下城鄉差別的問題。我覺得應該注意一件事情,我們用『愛孩子、尊重孩子和懂得孩子』這樣一個信念來去正確地幫助孩子,這個無論在哪兒都能做,因為做這件事情不需要花錢,不需要。

關鍵的是,作為一個家長,你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你必須對他負有一種責任,就是把他培養成人,不能讓孩子的物質身體裡邊裝著一個魔鬼,或者裝著一個地獄。

我們人的物質身體裡裝的那個精神,有可能是一個君子的精神,有可能是一個聖人的精神,也有可能是一個魔鬼或者畜生的精神。那麼這個樞紐在哪裡,就在我們父母的手裡,就在老師的手裡,在教育者的手裡,所以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

那這個樞紐並不是非要用錢去買。我們不要因為我們住的地域、我們的經濟情況,以這些外在的因素去幹擾我們愛孩子、尊重孩子,下工夫學習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孩子。不要用這些事情把我們的心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之內,我們就不會認為,住在的城市差別和經濟差別是我們能不能正確幫助孩子的關鍵。

(池亦洋在芭學園時和夥伴們參加野外生存課程)

07

是否考慮拍國內孩子的成長經歷?

@全國觀眾分享群 瑋:孩子大學甚至中學就出國的佔比畢竟不高,北京上海略多些。是否考慮未來在某二三線城市繼續積累素材,剪出一版反映國內上學的孩子成長經歷?製片人樊啟鵬:我們總共拍的孩子最早從幼兒園的時候是18個。到小學以後,因為去了不同的學校,一直跟下來有12個。在這個電影裡是兩個主人公,恰好是都出國的。另外我們在17年播出的五集電視版《零零後》裡面,其實有好幾個孩子是在國內。

另外,我覺得一個作品裡面可能也很難去囊括整個社會的各個階層方方面面。我們的創作也可以在其他的作品裡面來體現。這個觀眾的問題也非常好,其實我們紀錄片中心還有很多其他的創作,有一些其他題材也歡迎大家關注。

08

孩子不遵守規矩,自卑敏感,怎麼解決?

來自@全國觀眾分享群:我兒子7周歲,現在就像一個池亦洋和柔柔的綜合體,多動、不守規矩。在原來的幼兒園被老師同學孤立,導致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前天剛註冊上一年級,第一天就被老師說是不是多動症。

我擔心孩子會不會又重蹈覆轍,被老師貼標籤被同學孤立,從此破罐破摔下去。在現實情況下,基本不可能遇到像大李老師那麼耐心又專業的小學老師,請問我該怎麼解決這個狀況呢?

大李老師:我來回答一下這個朋友所提出的孩子的具體問題。一般來說,如果孩子到了7歲,我們才看到孩子身上出現了這些狀態,要幫助孩子把這些對他未來的生活不利的狀態拿掉,已經稍微有一點晚。但是對於我們家長來說,把孩子從泥潭裡拉出來,任何時候都不晚。

孩子出現了一些,我們叫做品行建構方面沒有建構好的狀態,有很多原因。有些孩子是氣質類型的原因,就是說,他的神經的興奮控制系統的原因導致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興奮,他會在需要安靜下來的時候不能夠安靜,需要專注的時候不能專注,需要睡覺的時候睡不著,就會出現這種狀態。

還有一些情況是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大人不懂得孩子。在孩子需要按照蒼天給他們所規劃的,像任何一個生命所具有的那種自然發展軌跡和規律去發展的時候,我們成人不斷地幹涉他們,不斷地阻撓他們。

那你把一顆小苗用石頭壓起來,不讓它直著長,他也會歪著從石頭底下長出來。作為人來說,最可怕的是,如果我們不讓他按照自然的發展規律去發展,那麼這個孩子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心智的紊亂,多動,情感變得麻木等等。所以我們說6歲之前非常重要。如果六歲把人格建構好了,那麼6歲之後孩子進入小學,接下來十幾年的學習生活所使用的支持就是這個基礎,就是6歲之前所打下的人格基礎。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幼兒教育要朝向人格建構。如果幼兒教育不是建構人格,而是給孩子去學習知識,那麼這個教育就不叫做幼兒教育。

(溪溪、柔柔和寶寶-大鬍子老爹2006年攝於李躍兒芭學園)

那我們已經把孩子養到了7歲,孩子上小學了。在幼兒園時看到孩子有需要幫助的問題(比方說像柔柔小時候被群體所排斥),我們卻沒有在幼兒園拼命地幫助孩子,把未來有可能因為這些問題帶來困難的這個根源給他拔掉。那麼到了小學,孩子要面對學業成績,面對整個班級,那麼多的學生都要衝刺這個學業成績,老師很難有力量和心力幫助你的孩子去解決這些問題。

我自己也最怕到了這個階段,孩子要坐在課桌後邊,要控制自己的身體,讓自己大腦飛快地去工作。在這個時候,孩子沒有成長起這個能力,家長跑來問怎麼辦。因為,第一,孩子沒有那麼多時間了;第二,家長沒有心力,在孩子小的時候也沒有學習到這種能力去幫助孩子。

除非這個家長真的奮起要救自己的孩子,去發奮地學習。像在芭學園,每年都有初級中級高級的培訓,去手把手教給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這需要很長時間細緻的指導,因為人類是最複雜的生命,遠遠比航天工程複雜。

所以在這個交流中沒有辦法很好地幫助到這位朋友,去具體了解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解決這個問題。你可以去樊登知識超市聽我講的《讓孩子回歸個性化教育》,聽完以後,如果有機緣我們還能碰到的話,可能會幫到你。

養一個孩子,很難不學習就能養好。養出問題來再去解決,那是讓孩子最痛苦的事情,家長也痛苦的不得了。家長可以不幫孩子,但孩子可能一生就在痛苦中度過。所以任何時候,你的孩子即便50歲了,你活著,你都要去補這一課,都要去幫助孩子,把他拉出泥潭。

09

堅持拍攝12年的理由是什麼?

@全國觀眾分享群 可的白了:拍攝12年,讓導演堅持下去的理由是什麼?導演張同道:大家知道,我如果拍普通的幼兒園,我可能拍到的都是一樣的孩子。因為孩子到了幼兒園之後,幹什麼怎麼幹,和誰一起玩兒,都是老師確定的,孩子的個性沒有展示空間。

我一到芭學園就看到了生龍活虎、陽光燦爛的這些孩子,一個個個性鮮明。我幾乎沒有在別處看到過這麼生龍活虎的孩子(我說的是在公共場合)。這給了我非常大的一種動力,因為電影的核心是要拍出有個性的人,拍出有故事的人,而不是拍出千篇一律的英雄模範。

讓我們拍攝下去,最核心的動力是對一個生命成長曆程的好奇。比如拍完幼兒園,我覺得池亦洋非常有力量,可是我很想知道他在小學裡會變成什麼樣。果然一到小學,他就垂頭喪氣,每天都受到折磨。

我想,這樣一個曾經陽光燦爛、一身是膽的孩子,難道就這樣在衰敗中度過他的一生嗎?所以就又拍他的初中高中,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找到生命的力量,找回了臉上的陽光,找回了生命的自信。生命是我們追尋的契機。

(池亦洋小學時期回到李躍兒芭學園-電影《零零後》劇照)

10

電影《零零後》跟BBC《人生七年》的不同

@全國觀眾分享群 微笑裡:這部紀錄片,是否受到BBC跟拍的《人生七年》的啟發,會有哪些方面的不同之處?執行導演喻溟:《人生七年》真的是珠玉在前。拍了那麼多年,每7年拍一次,現在已經到六十三年了吧,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片。我們不能說之前沒有看過,我們都是學電影的人。不太一樣的呢,是我們一開始沒有一個想法,要做一個社會調查。所以我們一開始是紮根在芭學園,用很多細節,用長時間的跟蹤,來看到孩子們成長的一點點的變化。

用很多的細節,你才可以積累起一個人細膩的變化,這跟《人生七年》的方法是不一樣的。請大家去電影院裡找兩部片子的不同,每個人找到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

11

00後與80後90後的不同

@全國觀眾分享群 jenny:在您眼裡的零零後與過往的80/90後,本質不同在哪裡? 當第一批零零後成年,他們的未來10年,歷史機遇&使命是什麼?導演張同道:每一代人都帶著自己時代的烙印。50年代60年代的人,對飢餓是擺脫的記憶。70年代的人就開始有吃的,但是物質很貧乏。80年代,整個社會瀰漫在一種理想的開放的狀態,精神十分愉悅,但物質是短缺的,買個東西都要排隊,都要用票。90年代,全民都覺得自己很窮,都開始關心錢包。2000年,中國加入WTO,應該是2001年,接著大家的錢包就開始比過去要豐厚一些,私家車、大房子、出國遊陸續就出現了。這些背景它是無意中就成為孩子生活的一個環境。

中國雖然地區有差距,東部西部有差距,但是整體還是比過去富裕的。零零後的孩子,一般溫飽都不太成問題了,而家長們更多開始關心孩子的教育,什麼樣的教育能夠讓他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們將來會遇到什麼,我們現在很難做出一個明確的判斷,因為世界發展得太快了。機器人來了,虛擬世界來了,資訊時代來了,孩子們會遇到的是我們想像不到的事情。

我們唯一能夠給他們帶過去的人生資本,就是學習的能力,人格的尊嚴,以及面對困難、面對問題所具有的信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怎麼說,終究人還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零零後恰好就是人類大跨越、大發展中非常核心的一代。

(電影《零零後》劇照)

12

很難推動家長去學習,怎麼辦?

@全國觀眾分享群 哼哼哈嘿: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剛才老師講到「度」的問題,講到需要學習,很贊同。但很多時候就是很難推動家長去學習,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只是焦慮,推薦學習看書卻丟棄。是因為家長還沒有覺醒?還是我們方法還有欠缺?大李老師:非常感動這位幼兒園老師在此時此地,提出這個為了孩子們所提的問題。的確是,在孩子的幼兒園時期,我們必須帶著家長一起成長。一個好的幼兒教育,它一定是圍繞著孩子身邊的所有人都是成長的,園長、老師,包括幼兒園的廚師、後勤支持,以及家長們,要共同成長。這才是一個健康的給孩子的成長環境。

那如何才能做到呢?

我剛開始搞這個教育的時候,並不在北京,而是在我們中國的大西北,寧夏的一個二線城市,還沒有在首府。記得剛開始的時候,我發現家長們在用愛孩子的心理做著錯誤的事情,我真是急死了。那個時候我是看到一個家長抓住一個家長就說,一直勸到他們能夠去思考自己的行為,去改變自己的行為,能夠愛護孩子並且維持。

我覺得當我們的使命感和信心真的衝擊到我們睡不著覺、吃不下飯的時候,我們只能做這一件事情的時候,奇蹟會發生的。所以說,我們搞幼兒教育的人要有信心,因為家長愛他們的孩子,他們能夠辨別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是好的。

最關鍵的是,我們要找到適合他們的方式。就是說,如果給一個嬰兒去吃玉米的話,他肯定吃不了,那我們的責任是要把玉米加工成玉米奶,餵給這個嬰兒。所以做教育的人有一個天責,就是為孩子去幫助他們的家長更懂得孩子。

(池亦洋2016年回來芭學園,與大李老師聊天)

13

應試教育與生命教育

@全國觀眾分享群 快樂牛牛:當今國情下,在「應試(功利化)教育」與「生命教育」的矛盾中,父母應如何做好孩子的教育?大李老師:無論應試教育還是什麼教育,不管哪個名頭的教育,孩子必須在一個真正的愛的環境中,在一個懂得的基礎上,教育者能夠創造出正確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所以不要用這些個不同的教育的名稱,拿來阻擋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去幫助我們的孩子。

生命教育也是幫助到孩子未來能夠對社會有建設性行為,能夠完成他的學業,能夠使他的學業成績很好。應試教育也是的,在應試教育中也有非常棒的老師,他們的課堂跟所謂的生命教育沒有什麼區別。

人的本質在一個「人」的範疇之中,所以對人的教育也在人的範疇之中,不會超出太遠。教育人的模式一定不會是教育猴子的模式,所以我們不要以這個想法來阻礙我們去正確地幫助孩子。

14

影片沒有劇本

@全國觀眾分享群 EDiolie:沒有劇本,沒有設定,影片的高潮部分如何處理呢?

執行導演喻溟:我們這個片子的剪輯確實非常難,就這兩個孩子來說,我們的拍攝素材時長都不少於300個小時。然後又是兩條線索,三個空間,所以我們來來回回改了非常多版本。

但是無論怎麼改,影片的高潮都是孩子生命的那個高潮。我覺得是隨著他們自己的成長,然後他們到那個時候。像池亦洋,我們一開始跟著他訓練橄欖球,是根本沒有想到會走到那個高潮部分的。其實我們是跟著孩子,去觀察他,然後長期的陪伴,最後等到了那樣的一個高潮的部分。

柔柔其實稍微要晚一點,因為柔柔在美國有一些挫折,然後她回到了芭學園。她在芭學園跟小孩子的相處中,看到了過去的自己,得到了幫助,她開始想要轉變。

確實是沒有劇本。我們來來回回,改了無數版本,張老師給我整體推翻都有兩個版本。

所以我們最後選擇了時空交叉的方式,而沒有線性地從小到大這樣的一個剪輯的順序,也是希望能夠把長大和小時候進行一些對比。然後你能看得到孩子的變和不變,特別是到影片高潮的部分。

(柔柔2016年回來芭學園-電影《零零後》劇照)

15

家長怎樣進行新教育

@全國觀眾分享群 kein:在對現有公立教育失望的情況下,普通家庭的家長可以怎樣進行新教育?

大李老師:其實無論什麼樣的教育都沒有一個完美的,挑不出來問題的。因為我們人類的每一個群體、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屬於自己發展的軌跡。任何一個教育都不可能適合所有被教育者的這個軌跡。所以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任何一個教育都有不適合他的地方,對他來說不完美的地方。

所以說像大家對現在的公立教育有失望,其實很多優秀的老師是在公立教育體制之內。很多家長也對私立教育有很大的不信任和不滿。

沒有新舊教育,只有適合不適合孩子。無論是什麼樣的家庭,如果你的孩子進的學校,個別老師對你的孩子是有破壞的,對他的自信、自尊,對他熱愛學習和學習的動力,這些能夠學習好的先決條件是有破壞作用的。而且,使得你的孩子因為這個老師的錯誤做法而一生都討厭學習,這是需要我們出面去幫助孩子的。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幫助並不只限於孩子身上,也包括改變孩子環境中其他人的錯誤做法。比方說去想辦法改造這個老師,去影響這個老師,使這個老師發生改變。

這樣的事情,在跟隨我們這個教育的群體中發生了很多。很多家長就是在十幾年中一直在做這樣的事,他們的孩子沒有上芭學園這樣的學校,上的是普通的學校、非一線城市的公立學校,他們也是一樣地影響到老師。

你要相信每個人的心的本質都是善的,每一個老師都想把孩子教好。很多公立學校的老師看到芭學園的教育,看到芭學園的書,也是非常感動,也是跑來參觀。他們會在可能的範疇內去實踐這個教育,創造出更多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他們都會願意這樣去做。所以說,如果孩子的環境不夠好,那麼家長就要去改變孩子的學習環境,不要管公立還是私立。

(導演張同道、大李老師、池亦洋2016年在李躍兒芭學園)

16

@全國觀眾分享群 雲石:電影海報上有一句話是「獻給中國父母的一封家書」,請問導演怎麼解讀這句話?導演張同道:我為什麼要把它叫一封家書,我不光是導演,我還是一個教師,還是個父親。

我們很難預測孩子12年之後是什麼樣,但我想通過12年的跟蹤,讓家長們預先看到在12年的成長中都會發生什麼事,孩子們經受了什麼樣的教育,會發生什麼變化。這樣每個家庭在電影中都可能會找到自己的共鳴點。

我也是個家長,我希望給全國的同行們一起交流交流,嘮嘮家常,說說孩子,說說未來。所以它是一封給全國家長的一封電影家書,希望能夠給中國的家庭提供一點借鑑。

所以特別希望喜歡這部電影的家長們行動起來,邀請你的朋友、親人坐到電影院,讓更多家庭、更多人看到它。把我們從這兩個孩子的成長故事所受到的啟發,分享給更多人。

謝謝各位,也祝願大家家庭幸福,孩子有光輝燦爛的未來。

9月3日,也就是今天,電影《零零後》在全國藝聯影院上映啦!

別錯過它!

孩 子 是 腳,教 育 是 鞋

www.liyueer.com

,
同类文章
 陳冠希被曝當爸爸 老婆維密超模露點照觀看

陳冠希被曝當爸爸 老婆維密超模露點照觀看

6月12日,有網友曬出陳冠希和秦舒培為女兒舉辦百日宴的照片,陳冠希抱著女兒盡顯父愛,身旁站著秦舒培和家人。網友還曝陳冠希女兒名字是Alaia,此前秦舒培曾多次被傳懷孕及在美國生產。去年陳冠希秦舒培曾同逛嬰兒用品店;今年1月有網友偶遇秦舒培,稱其肚子凸起;今年4月有爆料稱秦舒培已誕下女兒。秦舒培是90
 日本十八禁的工口遊戲 電車之狼尾行系列你喜歡哪個?

日本十八禁的工口遊戲 電車之狼尾行系列你喜歡哪個?

工口遊戲,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工口遊戲其實就是日本遊戲產業裡面一些尺度較大的遊戲,我們也都了解日本的遊戲行業是很發達的,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涉及大尺度的色情遊戲,工口遊戲就是這個一個類別的,下面讓我們來盤點幾個日本十八禁的工口遊戲。日本十八禁的工口遊戲:一、性感沙灘那個被碧撥蕩漾清可見底的海水圍繞的
 韓國十大被禁播的女團MV 尺度太大令人慾罷不能(視頻)

韓國十大被禁播的女團MV 尺度太大令人慾罷不能(視頻)

韓國的女團是一直是以性感而聞名,不僅在韓國有一大批的粉絲,就連中國和歐美國家也有一大票的粉絲,小編自然也是韓國女團粉絲大軍中的一員,看過韓國女團MV的人都知道,一向尺度是非常大的,各種誘惑性的東西看得欲罷不能,然而也正是因為尺度太大而遭到禁播,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那些被禁播的MV。一、Stella
 莫菁門事件始末 因愛生恨散布大量豔照

莫菁門事件始末 因愛生恨散布大量豔照

莫菁門事件是發生在2010年廣西柳州的一次「豔照門事件」,那時候時下流行各種門事件,而廣西柳州莫菁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網絡上極大的討論,就是因為網友認為發帖者的行為已經超越了道德底線,莫菁門事件中究竟有什麼愛恨情仇呢?莫菁門事件:莫菁,女,廣西柳州人。2010年11月,一名柳州女子的不雅「豔照」在網際
 陳法蓉萬人騎是什麼意思?她演過哪些三級片?

陳法蓉萬人騎是什麼意思?她演過哪些三級片?

陳法蓉是香港著名的女藝人之一,曾經還獲得1989年香港小姐的冠軍,可以說是一位老牌的港姐代表,曾經也有演過三級片,網上曾經有一種對於她的說法是「萬人騎」,說的就是她的感情經歷十分豐富,交往過很多任的男朋友,最後都沒有一個好的結果。陳法蓉介紹:陳法蓉,1967年10月28日出生於香港,祖籍江蘇宿遷,中
 蔣英與李雙江婚外情?關係曖昧是真的嗎?

蔣英與李雙江婚外情?關係曖昧是真的嗎?

蔣英是中國最傑出的女聲樂家,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夫人,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表姐,大詩人徐志摩的表妹,看到這麼多人的名字你一定會驚嘆,而在網上曾有流傳蔣英與李雙江的婚外情事件也是引起不小的轟動,蔣英與李雙江是真的嗎,讓我們一起去揭秘事情的真相。蔣英簡介:蔣英生於1919年9月7日,浙江海寧人,中國最傑出
 《狼心狗肺》《你的淺笑》誰曲子更密鑼緊鼓

《狼心狗肺》《你的淺笑》誰曲子更密鑼緊鼓

港島妹妹和梵谷先生:天津嘉年華梁龍說:這不都坐著呢嗎我們說:坐下,牛逼安保說:菠菜賤賣。2019年10月28日 (114)|lululu0726:搖滾是音樂 聽音樂不聽音樂光聽歌詞?前戲不重要麼各位?2020年11月16日 (51)|死在柯本槍下:前面叨咕的是不是:上班了上班了他媽媽沒話說?2021
 柯凡錄音門事件 因侮辱詹姆斯而遭到封殺?

柯凡錄音門事件 因侮辱詹姆斯而遭到封殺?

柯凡,中國籃球解說員,看過NBA的朋友肯定對於他不會太陌生,柯凡搭檔過很多著名的體育解說員,但是因為在2015-2016NBA總決賽期間曝出的錄音門事件中侮辱了詹姆斯被球迷口誅筆伐,柯凡也因此被暫時停止工作反省,柯凡究竟有沒有被封殺呢?柯凡簡介:柯凡,男,北京市人,1986年3月29日出生。籃球解說
 病態三部曲背後虐心的故事 打回原形/防不勝防/十面埋伏

病態三部曲背後虐心的故事 打回原形/防不勝防/十面埋伏

黃偉文是香港樂壇著名的作詞人,他給很多音樂人都寫過歌詞也都是耳熟能詳,比如說《可惜我是水瓶座》《浮誇》《下一站天后》《喜帖街》等等,他的歌能讓人產生非常多的共鳴,在病態三部曲中更是引起無數人對於愛情的遺憾,他的病態三部曲分別是哪三首呢?病態三部曲:《打回原形》《打回原形》講愛之卑微。在愛情裡面,人難
 《愛你這樣傻》與《你從未說過愛我》哪首變幻莫測

《愛你這樣傻》與《你從未說過愛我》哪首變幻莫測

南極不季寞:90後聽這種歌的還有幾個2015年9月20日 (6017)|Ea-bon:真系好聽無得頂啊,睇下幾多人卑贊!!12015年12月2日 (2092)|麥芽先生:唱歌的也傻聽歌的也傻2015年3月27日 (867)|六級詞彙小能手:22歲的阿姨沒有談過戀愛但是喜歡著一個人。2017年10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