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一號在太空裡靠什麼飛行(距地球最遠的宇宙飛船)
2023-06-21 17:47:40 1
遙遠的人類夢想——距地球最遠的宇宙飛船
航海者一號是離地球最遠的太空飛行器。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號的相機面向太陽,拍攝了一系列太陽和行星的照片,這是我們從外部看到的第一張太陽系「肖像」。當時,航海者一號大約在40億英裡(60億公裡)之外。
離地球最遠的宇宙飛船是什麼?
旅行者1號太空飛行器於2021年11月距地球近十四又二分之一億英裡(230億公裡)。航海者一號和它的雙胞胎太空飛行器「航海者二號」於1977年相隔16天發射。兩艘宇宙飛船都飛越了木星和土星。現在,兩個航海者太空飛行器都在星際之間的空間中旅行。旅行者1號正式成為第一艘離開太陽系的地球飛船,於2012年穿越日光層頂。今年早些時候,它發回了一條信息,內容是星際空間微弱、單調的嗡嗡聲。
航海者的開端
兩個航海者號宇宙飛船都是在1970年代初設計的。它們的建造是為了利用我們太陽系中太陽一側罕見的行星群。這種每176年才發生一次的組合,可以讓航海者通過引力輔助從一個行星彈射到下一個行星。
旅行者的圖片和文字信息圖表
航海者號於1979年1月開始獲取木星圖像。旅行者1號於當年4月初完成了與木星的相遇。航海者2號在4月下旬接過接力棒,一直持續到8月。這兩艘宇宙飛船拍攝了超過33000張木星及其五顆主要衛星的照片。
然後航海者走得更遠。當它們發射時,沒有任何太空飛行器到達過土星,土星與地球的距離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10倍。因此,為期四年的土星之旅是一次重大飛躍,航海者號在1980年11月-1981年8月用九個月的時間到達土星。旅行者1號隨後開始離開太陽系,航海者2號繼續在1986年1月到達天王星,1989年8月到達海王星。
最遠的宇宙飛船仍在前進
思同恩——航海者號任務的項目科學家——幾年前告訴作者:「我們建造了具有足夠備用系統的太空飛行器,以便它們能夠持續運行。航海者號已經旅行了 44 年,他們做到了!」
1977-2030 年航海者 1 號在地球天空中的計劃軌跡。圖片來自 Tomruen/維基共享
2017年,天文學家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察航海者的路徑。大約40000年後,在兩艘太空飛行器都不再運行很久之後,旅行者1號將在距鹿豹星座中的Gliese445恆星1.6光年的地方經過。與此同時,航海者2號距離地球近120億英裡(190億公裡)。航海者2號將在大約40000年內從距仙女座星座中的羅斯248星1.7光年的地方經過。
藝術家對旅行者1號和2號宇宙飛船穿越太陽系並進入星際空間的路徑概念圖。圖片來自NASA / ESA/ 和 Z. Levay (STScI)
相關知識
旅行者1號(Voyager 1)是美國宇航局(NASA)研製的一艘無人外太陽系空間探測器,重825.5kg,於1977年9月5日發射,部分功能截至目前依然正常運作,並持續與NASA的深空網絡通信。[3]它是有史以來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飛行器,也是第一個離開太陽系的人造飛行器。受惠於幾次的引力加速,旅行者1號的飛行速度比現有任何一個飛行器都要快些,這使得較它早兩星期發射的姊妹船旅行者2號永遠都不會超越它。它的主要任務在1979年經過木星系統、1980年經過土星系統之後,結束於1980年11月20日。它也是第一個提供了木星、土星以及其衛星詳細照片的探測器。2012年8月25日,「旅行者1號」成為第一個穿越太陽圈並進入星際介質的宇宙飛船。截至2020年8月2日止,旅行者1號正處於離太陽150.02 AU(2.24×1010 km)的位置[4],是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
旅行者1號目前在沿雙曲線軌道飛行,並已經達到了第三宇宙速度。這意味著它的軌道再也不能引導太空飛行器飛返太陽系,與沒法聯絡的先驅者10號及已停止操作的先驅者11號一樣,成為了一艘星際太空飛行器。
旅行者1號原先的主要目標,是探測木星與土星及其衛星與環。現在任務已變為探測太陽風頂,以及對太陽風進行粒子測量。兩艘旅行者號探測器,都是以三塊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作為動力來源。這些發電機目前已經大大超出了起先的設計壽命,一般認為它們在大約2020年之前,仍然可提供足夠的電力令太空飛行器能夠繼續與地球聯繫。鈽核電池能夠保證旅行者號上搭載的科學儀器繼續工作至2025年。2036年,信號傳輸的電力將消耗殆盡。[5]一旦電池耗盡,「旅行者1號」仍將繼續向銀河系中心前進,但無法再向地球發回數據。
太空飛行器又名太空載具、太空飛行器或空天飛船,是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中,基本按照天體力學的規律運動的各種飛行器。太空飛行器與自然天體 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可以受控改變其運行軌道或進行回收。常見的太空飛行器包括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太空梭和各種空間站等。
BY: EarthSky
FY:董美慧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