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高的革命電視劇(含淚推薦革命電視劇覺醒年代)
2023-06-21 21:58:53 5
如果準備觀看《覺醒年代》,請先準備好紙巾和筆記本。
要準備好紙巾是因為全劇淚點多,總是猝不及防就會流淚。
要準備好筆記本和筆是因為對白太精彩,演講太精彩,文中出現的作品太精彩,不記下來,一下子還消化不了。
題材類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和安徽省廣播電視局聯合攝製,由北京北廣傳媒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華星傳媒投資有限公司承制。
編劇:龍平平
導演:張永新
總製片人:劉國華
主演:于和偉、張桐、侯京健、馬少驊、朱賀日堯、張晚意、曹磊、夏德俊等。
播放渠道:中央一臺,愛奇藝、優酷等。
故事簡介:該劇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背景,講述了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光輝歷程。
從未想過一部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能夠這麼打動人心(主要是我,但是看彈幕大家都是叫好聲一片),全程飆淚看完,感動、震撼、敬佩等等情緒交織。或許是我的淚點比較低,或許是我正處於一個人生的特殊時期,但這些感覺都是真實的。
不做專業分析,只做感性分享。收穫甚豐,如獲至寶。
感動,是因為裡面的各種情感的質樸和純粹;震撼是因為電視劇畫面、對白、情節的質量很高;敬佩是對編劇、導演、演員的全程在線,嚴謹到位感到由衷的敬佩。
介紹說: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
個人認為:三大主角關係的變化是主線,還有幾條特別清晰的輔助線,一個是《新青年》雜誌的演變,一個是陳獨秀父子情感線,一個是陳獨秀思想轉變線等,都脈絡清晰,貫穿始終。作為一個以前當兒子時感動於朱自清的《背影》,到現在為人父時,對父子感情線更是難以忘懷,耿耿於心。作為一部人物繁多,多線交織的電視劇,能做到有始有終,確實不賴。
下面,結合自己的觀感,從禮、人、思、景、情、藝等六個方面分享我的感受。
一是禮:禮節、禮儀到位。李大釗與毛澤東見面時的師生禮,親切儒雅,互相鞠躬的畫面,真的很美好。而全劇中對禮儀的講究隨處可見,無論是師生之間,同人之間,上下級之間,同學之間,同僚之間,敵我之間,對禮儀都是非常講究的。
經過舊文化運動的洗禮,新文化即將啟動的交替時期,中國這個階段的禮儀,讓我好生嚮往。想起小時候在課堂上有氣無力、不情不願地「老師好」;想起現在簡化之後那敷衍了事的hello,那或臉若冰霜、或僵硬尬笑的點頭致意,感覺中國這個時期的禮儀都是發自肺腑,平等互敬的禮,不愧為禮儀之邦。心嚮往之,心嚮往之。
特別是陳獨秀先生在劇中對禮儀的運用,讓人印象深刻。一次是和外國人的談判中的不卑不亢;一次是跟俄共代表的會談,維金斯基兩次想和陳先生擁抱,陳先生兩次拒絕,而代之以握手,表明聯合而非附庸的態度,旗幟鮮明,有禮有節。
二是人:本想寫事(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但沒有深入研究那段歷史,但感覺層次差點,駕馭不了,所以還是寫寫人。我喜歡的人隨我咋寫。
全劇最喜歡蔡元培先生。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一是喜歡他的「思想自由、兼容並蓄」的辦學理念,在北大的這幾年,他都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這一理念,無論是對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新文化革命思想的大力支持,後面對學生堅定不移地保護,還是對辜鴻銘、黃侃等一眾保守派、守舊派的包容,他都遊刃有餘,既充當新思想的引領者和支持者,又充當了很好的新舊之間的潤滑劑、調和者,讓各種思想、智慧、文化的火花在北大這個舞臺競相綻放。殊為不易,難能可貴。而且能做到態度鮮明、立場堅定,又不拘一格,謙和圓潤。
二是喜歡他智慧圓潤的為人處世。為官識人用人的圓通,為學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於一身,大智慧、大格局之人。對陳獨秀的三顧茅廬,謙和真誠的態度至為感動;對學生的保護堅定有力;與任何人打交道都讓人覺得如沐春風,如遇甘霖。對反動政府則不卑不亢、旗幟鮮明、義無反顧,但絕不是盲目的一腔熱血,而是有禮有節、策略周詳的科學抗爭。碰到這樣的領導,都會肝腦塗地,赴湯蹈火吧,如:清高保守的學界大拿辜鴻銘先生就是他的鐵桿粉,誰都不服,就服孑民兄。
三是喜歡他爐火純青的高超演技。由馬少驊扮演的蔡元培,感覺跟本尊很像啊。因為剛看完《走向共和》,他扮演的孫中山先生,活蹦亂跳、一腔孤勇的熱血革命青年形象還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接著看到了蔡元培,當時只是覺得面熟,完全沒有同孫中山進行混淆,後來查了演員表才發現確實是同一個演員。要是孫先生有蔡先生的處世之道,那革命結局不知道會不會一樣啊。同一個演員,演出來的兩個角色截然不同,都很到位,入木三分,神魂兼備。
其次,喜歡陳獨秀先生。1942年3月30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學習組發言時曾簡要提及陳獨秀:「在五四運動裡面,起領導作用的是一些進步的知識分子。大學教授雖然不上街,但是他們在其中奔走呼號,做了許多事情。陳獨秀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現在還不是我們宣傳陳獨秀歷史的時候,將來我們修中國歷史,要講一講他的功勞。」以前對他的了解比較少,主要停留在白面書生、創始人的層面,但沒有更多的了解。通過這個電視劇完全一個活生生的陳獨秀深印在了心中,熱血、衝動、直爽、迷茫、覺醒、固執的一代大思想家、大革命家的形象,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國家因有他,何其幸甚;嫁給他又何其不幸。但高君嫚全程無怨言,北京女子師範學校的高材生,甘居家庭,一人操持4個孩子的起居。共同生活15年。牛人的牛牛愛情,非常人所能理解。陳先生應該是一個有思想局限性的創始人,一個有風骨、有個性的文人。功過是非,令人扼腕。先學康梁,後隨中山,致力政治革命,東奔西走,九死一生。
再次,喜歡李大釗先生。對革命的堅定,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第一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為中國尋找一條救國之路,乃其畢生所求。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一輩子都在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更是深入工人階級推廣新思想的第一人,圖書館、講壇、工廠都是他的革命舞臺。在陳獨秀迷茫之際,為之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英年早逝,謂為可惜。對愛情的呵護,童養媳,包辦婚姻,但恩愛有加,夫妻均為典範。對青年的扶持。他的每個月好像是兩百大洋工資,我覺得都捐給青年了。慷慨解囊,無論是學術、革命思想還是金錢,都是傾囊相授啊。尤其是錢,想想就覺得牙疼,李夫人受苦了,但從未抱怨,好多的淚點都是他們倆貢獻的。唉,又浪費我一張紙巾。
這個首先其次再次,不是從喜歡程度和歷史地位的表達,沒有先後高低之分。拋開電視劇的話肯定最喜歡的是毛澤東毛主席啊。因為毛主席那時候還是學生,所以沒放這裡講,後面專題寫。從小到老的偶像。
還有一個辜鴻銘老先生。晚晴遺珠,晚晴遺老。學貫中西,移動的知識寶庫啊,各種外語張口就來,《論中國人的精神》更是喜歡,太可愛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啊。此老是家寶、校寶、國寶、可愛寶、還是蔡先生的迷弟寶。到劇中細品,細品。
魯迅、汪大燮、章士釗、陳延年、陳喬年、錢玄同、劉半農、高一涵、鄧中夏、鄭世傑……名單太長了,群星璀璨、百家爭鳴,堪比春秋戰國時代啊。
三是思:全劇充滿了對文化的思考和火花。從舊文化的失敗到新文化的啟蒙,再到馬克思主義的逐步探索,再到堅定地走向共產主義道路,脈絡清晰、邏輯嚴密、發人深省。這也是此劇主線之一,留給專業人士去評說。我就說說我喜歡的幾個點。
1、關於大學。蔡元培先生就職演講: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之者也。現在的大學感覺是個流水線啊。
2、關於君主立憲和共和。李大釗在早稻田的爭論:逆歷史潮流者,必將被歷史潮流所淹沒。
3、關於《愛國心與自覺心》與《厭世心與自覺心》:愛國要有立場,不能把愛國同效忠袁世凱混同起來,打著愛國的旗號,來掩飾袁世凱的竊國行為。
啟發民眾真正的愛國之心成為當時陳獨秀回國的第一選擇。
4、關於老路與新路。老路:政權更迭,推翻一個舊王朝,成立一個新王朝,循環往復。何為新路:不知道,我正在找。
5、關於科學與民主。「二十年不談政治」。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大強敵,立志改造人的思想,思想啟蒙,改造社會。師夷長技以制夷,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到樹立「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六個標準: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毛主席後來在論體育中加了一條:身體強健的而非虛弱的)。
6、關於舊思想與新思想(傳統文化與新文化)。關於舊思想與新思想的取捨問題,劇中作了很多深入的探討,該繼承什麼,該發揚什麼,該摒棄什麼,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四是景:電影畫面的質感,無論是背景、場景、情景,都拿捏恰到好處。
陳獨秀和李大釗兩位先生的第一次在早稻田校園面對面探討,亦師亦友,在這個生機盎然的校園中,拉開了歷史新的帷幕。
教員第一次出場,身著大褂,穿過歷史長河,越過人間百態,冒著漂泊大雨,抱著先進思想,來了,一代偉人,自帶背景音樂,自帶傳奇色彩,登上了泱泱中華的歷史舞臺。
教員第一次到北大校園,提著簡單的行囊,頭頂璀璨的光環,帶著濃濃的鄉土氣息,來到了北大這個思想的搖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陳獨秀和李大釗逃離北京,在郊外,震撼的畫面,開闊又窒息,風雨欲來的美感,貧窮的詞彙怎麼去形容。截屏的圖片跟劇中的畫面相差十萬八千裡。
五是情:革命情懷,同志感情,父子深情,夫妻愛情。情感刻畫,有血有肉,淳樸至誠。既有生活氣息,又有文學素養,更有革命情懷的好劇。
1、父子情。陳獨秀與陳延年、陳喬年的父子情,是貫穿全片最感人的情感線之一。回國前延年、喬年的倔強獨立開始帶出;陳獨秀先生從日本回國後第一次與友人聚餐時,延年喬年在安徽名菜荷葉黃牛蹄中藏了一隻青蛙是第一次激烈的直接衝突;到《新青年》籌備前的偷聽,到確立科學與民主演講時的聆聽,到對延年、喬年互助論的尊重;到送兒子去醫院並徹夜陪伴的紙包火的愛子之情;到延年第一次叫爸爸時的逐步和解;到兩兄弟出國時依依送別(竟成永別,穿插受刑畫面)。徹底崩了。
2、愛情。陳先生與高君嫚這段不被世俗所接受的感情,讓人感動,也讓人心疼。一個顛沛流離的丈夫,一個心懷愛情的妻子,堅定地在背後支撐著破碎的家。雨中迎歸,背景小調調"小方卿呀小青青,今天真開心"。背後扶持,「我雖在家相夫教子,但我的心時時刻刻跟你在一起"。不過最終卻沒能走到一起,命運弄人。
3、夫妻情。大釗先生的妻子是父母之命的童養媳和外出求學的小丈夫之間的感情,大釗一直稱其為「姐姐」,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深愛著這個姐姐。「等以後……我教你識字」多美的愛,男人的嘴,騙人的鬼,最後你怎麼那麼年輕就離我而去了?他兩媒妁之言的深厚感情,反而更像是真正的愛情。
六是藝:演技在線。對白深刻,細節到位。
發現自己真的駕馭不了,每一處對白都值得細細品味,需要仔細琢磨。智商有時候跟不上啊。但思維縝密,邏輯嚴謹,也需要反覆去回味,尤其是還有很多文白夾雜之文,有文採,有思想。跟那種看到上句馬上可以意淫下句的膚淺對白不可同日而語。
魯迅先生第一次用魯迅的筆名創作,第一次在新青年上發表小說,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背景音樂,畫面切換,沒有對白的對白……該怎麼去形容,才最貼切;拿什麼去比較,才算特別;強烈的感覺,卻又不太了解;全憑直覺,你像窩在鐵屋裡的戰士,瘋狂又決絕,赤裸裸的鮮血,划過漫漫的黑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