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三場鬥爭完整(印度銀幕中的邊境衝突)
2023-06-21 22:16:47 4
作者:風千裡
聲明:「兵說」原創稿件,抄襲必究
說起印度電影,感興趣的讀者可能第一時間想起最近幾年在國內院線熱映的勵志題材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或者反映社會現實,甚至引發國人共鳴的《起跑線》《廁所革命》,以及群魔亂舞開掛無極限的《巴霍巴利王》,熒幕上「寶萊塢三汗」讓人印象深刻的演技,歡快的印度式歌舞與優美的民族風配樂讓國內觀眾目眩神迷,流連忘返,也讓印度電影在這幾年賺足了國內票房。
但這些引進的印度電影,類型僅僅局限於勵志片或史詩片,這僅僅是印度電影工業的冰山一角而已,而印度電影也遠不止一個寶萊塢。印度電影院的熒幕上,不止經常出現我們熟知的歌舞與愛情,還有會出現炮火的硝煙與無情的殺戮,乃至中國人甚至中國軍人的身影。
事實上,作為兩個相鄰的地區軍事強國,中國與印度自1950年建交以來,雖然總體上能夠維持彼此和睦相處的局面,但雙方你來我往間的明爭暗鬥卻從未間斷過,特別是中印兩方因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邊境爭端,又受到國際與地區局勢因素的影響,變得更為錯綜複雜。特別是,在雙方長期的貌合神離之下,曾先後爆發過兩次邊境軍事衝突(1962年與1967年),這些衝突最終都以中方的勝利告終,雖然烈度較低,與地區局勢也沒有產生太多影響,但對於民族自尊心一向強烈的印度人而言,這種因戰爭失利帶來的不甘與憤怒,很容易被反映在印度本國的電影中。當然透過銀幕我們能夠感受到的不止是印度人內心的憤懣,還有那種畸形的民族自豪感與扭曲的世界觀。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印度拍攝過的關於中印軍事衝突的影片。
近年《血之印記》在印度電視臺重映時的宣傳畫面
該片其實嚴格來說並不算是一部戰爭片,而是以戰爭為背景的愛情片。在印度陸軍服役的庫馬爾少校(由60年代的當紅影星斯瓦吉·迦內桑飾演)愛上了年輕的富家女卡瑪拉,兩人相知相交,海誓山盟,中間男方的插科打諢,女方的柔情似水亦不少。
熱戀中的卡瑪拉(左)與庫馬爾(右)
而正當二人即將修成正果之時,中印之戰爆發了。年輕的庫馬爾少校本著軍人職責,為了軍人的榮譽感,願意為國盡忠。
在甘地像面前宣誓的庫馬爾少校
由於影片製作與中印衝突時間比較接近,電影畫面加入了很多印度軍隊當年緊張備戰的實時畫面
畫面中出現的在高原地區行進的印度炮兵,裝備有英制MK1型25炮野戰炮
然而就在庫馬爾少校準備為國出徵時,他萬萬沒想到,他心儀的女友卡瑪拉一家已經被中方策反(佩服餘則成們的能力),而卡瑪拉本人居然要為中國軍隊提供協助。然後卡瑪拉就奔赴中方營地(當時交通真便利。。。),為中國軍人表演歌舞勞軍。。。。
卡瑪拉曼妙的歌舞引得中方人員一起共舞
片中出現的中方人員形象,這面孔有多辣眼就不多說了,畢竟在印方眼中我們是反面角色,臉譜化不可避免。但這軍服。。。。我想印度人應該是分不清國軍和共軍吧。
影片中的庫馬爾少校沒怎麼認真指揮前線作戰,倒是經常性的化妝潛入對方營地觀察地形竊取情報,而他心愛的卡瑪拉深陷敵軍之手,已經從歌女升級成了醫護人員,對此他卻渾然不知
經過一番在「龍潭虎穴」的龍爭虎鬥,庫馬爾少校在敵軍大本營遇到了他的紅顏知己卡瑪拉。然而當他得知卡瑪拉居然在為敵軍服務時,庫馬爾崩潰了,他憤怒的斥責她為什麼要叛國
然而,天真無知的少校哪裡知道,她心愛的卡瑪拉是一個雙面特務,表面被中國人策反,暗地裡卻在刺探中方情報並實施破壞,她是真正的印度女版餘則成。但戰火年代,誤會哪裡會容得下隻言片語的解釋。最後又在一系列翻雲覆雨的撕逼中,卡瑪拉被一顆子彈結束了生命。
看到死在自己懷中的女友,庫馬爾再次崩潰了,怒火中燒的他舉起印度國旗,帶隊衝向中方陣地,最後自己也被打死了。
在60年代初,印度電影整體製作水平並不高,從攝影,布景,燈光到後期,均遜色於同期的中國電影,而且戰爭片又是印度電影長期忽視的一個領域,製作低劣的特點更是顯露無疑。好在演員的演技都還在線,使得這部在觀眾眼中劇情荒誕的電影不至於太過不堪。而該片中國軍人的形象不僅僅是有些醜化,簡直有些不著邊際,同時代乃至稍早些的中國抗戰電影(如《雞毛信》,《平原遊擊隊》等),日本軍官形象雖然臉譜化嚴重,但日本軍服武器甚至作戰隊形都比較符合歷史真實。相較之下,《血之印記》在這方面做的很差。
《真相》(Haqeeqat),1964年上映。這部影片與《血之印記》僅僅相隔一年,但卻可以稱得上一部真正的戰爭電影,事實上該片也是印度歷史上首部以前線士兵作戰為題材的電影。與《血之印記》一樣,該片的背景依然是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只是不像前者那樣泛泛而談,而是將故事設定在1962年中印邊界的西段地區,即拉達克一帶地區。
《真相》1964年首映時的電影海報
故事構架也很簡單,就是一個隸屬印軍某旅某營某連的野戰排在拉達克地區英勇抵抗「侵略」(在印方的宣傳口徑裡,絲毫不認為自己當年的侵略行徑有什麼不妥,反倒賊喊捉賊一般認為中方是侵略者),最終全排陣亡的「悲壯故事」。該片沒有明確指明原型是哪支部隊,更沒有提到事發地點。但根據該片主人公的軍服判斷,該部隊極有可能是在西段侵入班公洛地區的印軍庫馬盎聯隊第13營第3連下屬的一個排。不過讓我們先把歷史放在一邊,先看看劇情。
片中的主人公之一野戰排排長巴哈杜爾·辛格上尉,從服裝軍帽上判斷應該隸屬於庫馬盎聯隊
片中辛格上尉(右)手持一把斯登衝鋒鎗帶領一名士兵在偵察,士兵手持一把李恩菲爾德式步槍。這些輕武器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都是印度一線部隊的標配(即連排長配發斯登衝鋒鎗,普通士兵使用李恩菲爾德)。畢竟電影上映時距離中印邊界衝突僅僅兩年,印方對己方士兵的還原還是很符合歷史的。
如果僅僅是表現一個排的士兵如何在戰壕中歷經磨難,英勇抗敵,最終不過是印度版的集結號,實在不是印度片的風格,那就必須要有歌舞,而歌舞必須要點愛情的料才能有滋有味。於是本片的主人公辛格上尉就在作戰期間大模大樣地與當地民族的一名女子談起了戀愛。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印邊界西段印度一側,在歷史上屬於曾經盛極一時的拉達克王國,該王國曾也是清王朝的藩屬國。到了19世紀在遭受了附近印度土邦的入侵後逐步衰落,並最終被英屬印度非法佔領。拉達克地區是藏族聚居地,無論語言文化還是風俗習慣都迥異與印度,歷史上曾爆發過多次反抗印度土邦統治的大起義。
當然,在印度的愛國主義題材電影中,是絕對不會把自己當作侵略者,而是竭力把自己的軍隊塑造成保境安民,受當地居民擁戴的堂堂王師。而王師裡一個小排長與當地藏族姑娘因一次邂逅而產生愛情,不僅顯得順理成章,而且給原本枯燥的戰地影片加了不少含情脈脈的調味料。而辛格上尉與異族女子相遇的地方就是當年拉達克王國的首府列城。只是在影片中飾演藏族女子的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雅利安人(印度女影星普莉亞·拉吉凡詩),當然筆者不知道在種族歧視甚為強烈的印度,一個東方民族女子如何願意與一名印度軍人戀愛,但這畢竟是導演的意願。
影片中辛格上尉與拉達克藏族女子央格莫相戀
片中出現了大量以列城拉達克王宮為背景的鏡頭
單單與異族女子相戀還不夠,為了更表現印軍受當地民眾擁戴的光輝形象,影片裡還加進了一個小男孩的角色,即央格莫的弟弟,嗯,也是由雅利安人來飾演。
這個小男孩在後來印軍抵禦中方進攻時,給予了辛格上尉和他的士兵很大幫助,這個角色有點類似於《兵臨城下》中協助狙擊手瓦西裡的蘇聯小男孩。
戰爭電影的主題自然還是戰爭,在經歷了男女主角漫長的戀情之後,辛格上尉與他的士兵終於在戰壕裡直擊迎面而來的解放軍官兵。也許是經歷過戰爭不久的緣故,該片出現了大量印度士兵作戰的場景,從片中的出現的戰壕,半永久工事,雷場,乃至士兵的作戰隊形來看,做得雖不算上乘,但也算有板有眼。
影片中在戰壕裡制定作戰計劃的印軍官兵
當然,本片靠譜地方也就僅此而已,畢竟是印度電影,與《血之印記》類似,片中的中國軍隊形象還是不堪入目。除了軍服相對於《血之印記》復原的還算規矩之外,從作戰素養到軍容軍紀,無疑透著一股萎縮的氣息,而且片中的中國士兵簡直形同智障一樣被應用的辛格上尉麾下的士兵刷經驗一般成群的掃倒。
片中印軍視角下的中國軍隊,他們幾乎是排成排隊槍斃時代整齊的隊列向前推進
片中形如猥瑣大叔一般的我指戰員形象,與片中紳士風度的印度軍官形成鮮明對比
片中的藏族女子央格莫一度被中方俘獲,並遭到百般羞辱。不知印方導演在設計這一幕時是否想過當年在中印前線軍紀敗壞的印度少爺兵是如何對當地藏民打家劫舍,燒殺搶掠的。
最終在前線只有一個排兵力的印軍在辛格上尉在連續抵擋住中國軍隊數次進攻,並擊斃數倍於己的中國士兵後,終於彈盡糧絕,全員盡沒,而辛格少尉那個異族戀人也加入戰鬥並一同陣亡。
當年該片首映時,劇組曾對外宣稱,該影片是基於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那真正的歷史又是如何呢?事實上在1962年11月,我軍發起的西段反蠶食戰鬥僅僅持續了3天,就拔出了印軍所侵佔的所有據點,共擊斃印軍160人,俘虜5人,繳獲火炮11門,各型彈藥6萬餘發,並包括汽車兩部,我軍則陣亡67人。劇中的原型庫馬盎聯隊13營3連,不要說有一個排在死守,就是整個連都在第一時間遭遇了毀滅性打擊,可以說在真實的西段戰鬥中,真正狼狽不堪顏面盡失的是印軍。而《真實》裡設計的劇情,也正好詮釋了印度電影人的一個尷尬心態:戰場上得不到的,只能從電影中意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