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城市(極致浪漫極愛生活)
2023-06-21 03:28:30 1
日前在三星堆3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器上的龍形附件
日前在三星堆3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器和象牙
日前在三星堆3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器
1986年從三星堆2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神樹」
古蜀人,一直嚮往著光明和美好。在三星堆,奇特的銅縱目面具似乎展現出超乎尋常的望遠能力,可以極目遙望太陽。在金沙遺址,太陽神鳥的圖騰一直被考古界認為寄託了古蜀人對太陽的理解與詮釋。這些古蜀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不僅書寫了古蜀文明的神秘和浪漫,更形成一種流淌在血脈裡的文化因子,在幾千年後的成都,仍然能夠被感知、被延續。
古蜀人天馬行空的想像
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嚮往
之前,三星堆出土的多件文物就證實三星堆人有「眼睛崇拜」現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認為,古蜀人的「眼睛崇拜」可能與「光明」有關——古蜀先民認為太陽具有使萬物復甦的超自然力量,於是崇拜太陽;他們認為太陽的東起西落是靠鳥的飛行完成,因此將鳥和太陽聯繫在一起。眼睛和太陽,都被認為是古蜀人對光明以及美好生活的嚮往。
正是這種理想與追求,古蜀人不斷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近日,在三星堆新一輪發掘的考古現場,一件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陶三足炊器」,引發網友關注。「陶三足炊器」盤面分內外兩層,外層可盛水置物,足下可生火,看上去跟火鍋類似。網友大膽猜測,難道火鍋竟是「祖傳」的美食?
聯繫之前在成都寶墩、金沙等古蜀遺址發現了花椒、獼猴桃等植物的種子,還有食用豬肉的痕跡,我們仿佛可以得出結論,在幾千年前,古蜀人就懂得了「民以食為天」。據《華陽國志》記載,古蜀人即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傳統。或許幾千年後,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就得益於老祖宗們的口舌之欲。
到了漢代,古人更是玩出新花樣,將花椒搗碎混合泥漿製作保溫層來改善住房環境,名為「椒房」。《漢書·車千秋傳》顏師古註: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而芳也。
古蜀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還不止於此。說起穿著,老祖宗們也毫不含糊。
日前,三星堆發掘成果新發現祭祀用絲綢,再次證明古蜀是中國古代絲綢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從蠶叢時期到開明時期,蜀地的絲綢製造不斷演進,至秦漢之時,成都因織錦之盛而有「錦官城」之美名,在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在20世紀,成都出土了大量的東漢畫像磚,這些畫像磚既有鹽業、農業、漁業、紡織等生產勞動場面的再現,又有對餐飲、出行、歌舞等場景的描繪,組合起來猶如成都的風俗畫長卷,復活了東漢成都的生活,展現了一座幸福城市的煙火人間。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在成都多地陸續出土了多尊東漢俳優俑,這些粗獷稚拙的人俑,無不彰顯其熱情奔放、潑辣詼諧的形象,讓人一眼望去就充滿歡樂與輕鬆。即使在2000年以後,人們也能讀到古代成都人超越時空的那份快樂,那份自得。
自古詩人例入蜀
成都的浪漫生活引千古文章
成都自古就是生活氣息濃厚的城市,在這樣的氛圍中,又醞釀了追求浪漫和藝術的特質。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與才女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成為千古流傳的動人佳話。詩聖杜甫寫下「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是對盛唐成都繁弦急管的無盡讚美。永陵的「二十四伎樂」,神情生動,器樂完備,見證了那一時代成都作為東方音樂之都的歷史。
蜀地奇山秀水和安適的社會生活與文化氛圍,讓成都宛如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眾多的文人騷客留下千古詩篇。至唐宋時期,大量的文化名人聚集成都,詩人白居易感嘆說:「詩家律手在成都。」其時中國出現「自古詩人例入蜀」的文化現象。大量的詩人、畫家、藝術家都來到這個位於西南的城市,他們一方面來吸取成都文化的營養,另一方面不斷為成都文化注入新的富有活力的文化因子,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唐朝初年,被譽為「初唐四傑」的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先後入蜀。盛唐以後,除了杜甫,還有高適、白居易、李商隱等一大批著名詩人來到蜀地,其中有不少人「皆老於蜀」。多元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向心力使成都文化具有先天的獨特優勢,成都也借著歷代詩人的反覆歌詠,逐漸成為名揚天下的詩歌之城。
「成都式」幸福生活
邁向世界城市的清晰路徑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成都從未止歇,在時間釀造與文化浸潤之下,「成都式」幸福顯得獨特而迷人。
如今,成都人也在「追光逐日」,在成都人眼中,只要出太陽,天天都有「過年」一樣的好心情;美食仿佛蘊藏治癒生活的魔法,在飢腸轆轆的夜晚,一頓火鍋都能迅速撫平心底的不安和焦慮。
截至目前,成都連續12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被評為中國最有安全感的城市,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錦城藍天、青山映城、綠水藍網、五綠潤城、寧靜蓉城……這些關鍵詞已融進了成都市民的生活。最近一份資料顯示,「十三五」期間,在全國23個萬億GDP城市中,成都以近192.33萬常住人口的增量位居第二,僅次於深圳。歷史上的人才磁場在新的時代又煥發了強大的吸引力。
鬥轉星移,時代巨變,但成都對於幸福生活的追求一直未變。
成都是公園城市首提地,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成都又以「幸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都提出,作出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重大部署,既是進入新階段激發新需求的率先探索,也是貫徹新理念形成新示範的創新實踐,更是服務新格局創造新供給的主動變革。
城市的初心是「讓生活更美好」。從古蜀先民到公園城市,成都的城市追求越發清晰,邁向世界城市的方向更加堅定。
東方說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巴蜀文化首席專家譚繼和:
古蜀人的神仙想像 演化為成都人行雲流水的生活態度
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十二橋文化,見證成都是長江上遊古文明起源的中心,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搖籃,是多源一脈、多元一體的中華古文明中一枝奇葩。它以羽化飛仙為特徵的古蜀仙道思維想像力特別扯人眼球,證明成都是仙源故鄉,自古即是仰望星空、凌霄步虛,登上九天之上,方能到達的「萬戶千門入畫圖」的仙鄉人居。
3000年前蜀人的神仙想像、浪漫思維傳承至今,形成從司馬相如、揚雄到杜甫、楊升庵,直到郭沫若、巴金的浪漫理想主義傳統,形成成都人行雲流水、逍遙自在似神仙的生活態度和敢於破舊立新的思維。
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互鑑書院院長蔡尚偉:
天府文化的浪漫氣質 深刻地影響到今天的成都
成都地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側,名山大川環繞,四川盆地呵護,可謂奇山異水孕育了成都。奇山異水養育了奇人異士,奇人異士自有奇思異想、奇情異採,成都天然具有浪漫飄逸的氣質。從三星堆的縱目闊耳,到金沙的太陽神鳥,古蜀人的浪漫想像,創意能力,已經讓世人折服。後來中華文學的巔峰成就,如漢賦、唐詩、宋詞等,都與成都的浪漫氣質密不可分。正如我在《川大新聞傳播學科四十年發展紀念辭》中所說:「奇山異水孕奇情,巴蜀自古出奇文。司馬長卿為賦聖,李杜三蘇總翻新」。成都的這種浪漫氣質也深刻地影響到了今天成都的文化精神、市民生活。花間的成都,歌裡的《成都》……無不是浪漫成都、幸福成都的唯美詮釋。
本報記者 王嘉 段禎
圖據新華社
來源: 成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