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賽德克巴萊電影解說(巴萊大陸票房失利的原因)
2023-06-21 17:06:48
原版賽德克巴萊電影解說?不講那些大道理,簡單來說主要是三觀不同本來抗擊日本侵略會讓大陸觀眾很有認同感,但是當看到賽德克·巴萊們出草獵人頭,房前屋後成堆的骷髏頭,和人頭柱時這種認同感就蕩然無存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原版賽德克巴萊電影解說?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原版賽德克巴萊電影解說
不講那些大道理,簡單來說主要是三觀不同。本來抗擊日本侵略會讓大陸觀眾很有認同感,但是當看到賽德克·巴萊們出草獵人頭,房前屋後成堆的骷髏頭,和人頭柱時這種認同感就蕩然無存了。
尤其是電影中賽德克·巴萊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原因是日本人禁止他們出草獵頭,破壞了他們的傳統習俗!!!
日本強迫他們砍伐視為神靈的巨樹、強迫婦女作傭人(經常有女性被強姦)、即使接受從小日本文化教育的人也受到歧視,警察所裡最高的學歷最低的職位、最低的薪水,得不到晉升、在日本學校上學的孩子被不公正對待,這些能夠讓大陸觀眾感同身受有極大認同感的情節要麼寥寥幾個鏡頭,要麼只有幾句臺詞連一個鏡頭都沒有。
相反賽德克·巴萊們對婦孺的屠殺,對自己日本朋友的屠殺(一個日本人面對屠刀時說為什麼,我們不是朋友嗎?賽德克·巴萊們說的理由不是反抗暴政或者抗擊侵略又或者和你交朋友只是為了欺騙,而是殺了你之後到彩虹橋再做朋友。)野蠻獵頭族的屬性蓋過了抗日勇士的屬性,會讓大陸觀眾反感,因為在我們的倫理道德觀裡對婦孺的屠殺、對朋友的屠殺是不正確的(哪怕很多人都曾經有飲馬東京灣讓日本不長草的想法),哪怕真出現這種情況也要個光明正大的大義來安慰自己。
賽德克·巴萊們的倫理道德和我們完全不同,甚至是冰與火一般讓人無法接受。僅僅靠打鬼子這情節無法讓大陸觀眾有足夠的認同感(賽德克·巴萊們行為反而會讓人想起歷史上漢族和獵頭族的種種衝突)票房自然會失利。
獵頭這種賽德克·巴萊視為生命的傳統習俗,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在六七十年前的西南地區依然頻繁發生,最終被新中國所消滅。
也就是說哪怕是對少民最寬容優待的新中國來說獵頭族也是極其野蠻落後不正確,換成人民政府來治理, 也是要將其消滅 的。大陸西南方的一些少民直到解放後都有捕獵路人用祭祀的習俗,(包括但不限於成人、去災、消病、慶祝、春耕、豐收、祭神)佤族、彝族等都有立人頭木樁的習慣。 解放後都有解放軍勘探隊被害,現在民俗村裡他們表演慶典用的是牛頭,過去可用的都是人頭。
上世紀五十年代,曾有多名解放軍路過佤族地區時被剽悍的佤族男子獵頭,驚動了中,央,因為它是一個民族問題,不能激化矛盾,軍隊只得與對方談判,最後的結果還是花銀子把人頭買回來,把被殺解放軍的槍交回來,交出獵頭人的要求卻遭到拒絕,因為獵頭的人被視為英雄,這已是他們的最大讓步了。
1950年10月,在新中國國慶一周年慶典的時候,毛要求佤族更改這一習俗。佤族頭人拉勐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不僅拒絕廢止習慣,連用別的祭品替代都不答應。沒辦法,毛 只能表達了「希望」——好好商量商量,用什麼辦法把它替代掉。最終也沒有發揮立竿見影的作用。
3年後,西盟發生大面積蟲災,糧食銳減,第二年砍頭祭谷的事件就迅速蔓延,村與村之間相互獵殺的情形普遍出現。6年後西盟蟲害再次爆發,第二年又遇到乾旱,獵人頭祭木鼓的陰雲再起:
2月18日,永廣村獵取困馬村一個人頭;
3月,嶽宋部落阿莫寨砍玉溪寨人頭一個。玉溪部落頭人準備率所轄40餘寨,每寨砍阿莫寨一個人頭;
4月27日,困馬村百餘武裝進攻永廣寨;
5月18日,永廣寨出動200餘人強攻困馬村;
中、共、西盟工委、政、府在武裝工作隊協助下四處協調、化解,由地方、部隊和當地群眾籤約,不允許再發生類似情況。但不僅測繪人員被砍去腦袋,連進駐滄源佤山的解放軍戰士競然也遭不幸。最終的解決方案也出人意料,部隊花錢將人頭從「砍頭英雄」手中買回來。
而根除,仍然是遙不可及。 事情到1958年全國大、躍、進的時候,通過「梁山好漢」式的方法,才得到圓滿解決。當年8月開始,部隊要求佤族所在西盟、滄源縣禁止砍頭祭谷。
有一個頭人,手上有50多支槍,激烈地反對說,砍頭是我們佤族的禮節,哪怕是毛 來說,砍頭我們還是要砍的! 當時的西盟縣委書記魏應昌也火了,大叫著說,你要砍頭可以砍你自己的,怎麼能砍別人的?好,我也是是佤族,今天我們先倒好酒,你拿著刀,我拿著槍,酒喝了以後,你先砍你那邊的人頭,然後我來砍我這邊的人!「我們那個酒都倒好了,要喝酒了,他說不要不要,後來他說算了。從那個時候,就沒有看過砍頭了」,大規模獵頭習俗終於在1958年終止。
佤族祭祀只用人頭,帶有鮮血的人頭,更令人恐懼。其所祭祀的神靈是穀神,屬於社稷祭祀。每年春播時節,都要去獵獲人頭,用以祭祀,以求豐收或報答穀神。一群男子埋伏在村外的路邊,見陌生人路過,突然樹後跳出,將他(她)的頭砍下,放入一個白色底、細條紋粗製土布挎包裡,然後勇士們簇擁著背人頭的人回到村裡,將一雞頭塞進人頭嘴裡,並將人頭安放在人頭樁上,祭司娓娓唱起《砍頭調》,祈求穀神賜予豐收。
嗣後,祭司將從人頭血滴到的土壤撒去田間,據說這樣莊稼就會長得好。很早就聽人說了,在獵人頭的時候,若能獵到長有絡腮鬍須的男子是最吉利的,說那樣的頭更有利於穀物的生長。這自然是出於一種順勢巫術的思想,鬍鬚的茂密,似乎預示著穀物的茁壯成長。獵頭只要是氏族外的人就可以,無論是漢族還是佤族本身,抑或其他民族的人,都會成為獵頭的對象。當地有一個令外人毛骨悚然的諺語:「木鼓響,人頭癢。」
佤族最後一次獵頭是在1959年,在西盟縣,一位雲南的朋友告訴我,具體的地點是在西盟縣的嶽宋村,也是一個靠近緬甸的村子,被獵頭的人是一個女孩,據說有一點痴病。後來一些民俗學者對佤族的獵頭習俗做過調查,如今在雲南民族大學依然保留有那次獵頭的調查資料,以及一些曾用來祭祀的8個人頭骷髏。
康熙製作的地圖《皇御全覽圖》中未見臺灣全島,而是只畫入了島嶼的西半邊,變成一條新月形狀的領土在海上。 臺灣東半部之所以在地圖上消失,並不是因為無法測繪,而是因為該處尚為未歸化的原住民領地或「番界」,所以朝廷僅實行消極管理。清朝時期的原住民,按照漢化程度又可用「熟」和「生」來區分。來臺漢人和熟番族群雜居已久,語言、風俗等皆無障礙,互有通婚,相處和睦。
康熙年間就曾有一場原住民體育團進京表演:「從臺灣挑選了十個麻達番子送來。問得這些人都是臺灣諸羅縣所屬北路熟番。那裡的番子們俱自幼學習跑步,以快速且有耐力為尚......。」
之後的清帝都有招臺灣熟番首領進京朝貢,令他們目睹天子威儀和京城繁華,並多有賞賜。乾隆皇帝有一次生日宴會,接見熟番首領,賞每位頭目:「六品騷鼠帽一頂、官用緞面灰鼠皮補掛一件、羊皮蟒袍一件、綢襖一件、緞靴一雙、布襪一雙、絲線帶手巾一份......」等等。
但是漢人與生番之間,仍會互相爭搶領地、水源或者經濟作物,引發甚多血腥衝突。生番會「出草」斬取漢人首級,漢人則捕捉生番來制番人油、煉番人膏來報復。
康熙年間的福建名吏藍鼎元,曾來臺任職並著書《東徵集》,提出以下建議:生番殺人,臺中常事。此輩雖有人形,全無人理,穿林飛箐,如鳥獸猿猴,撫之不能,剿之不忍,則亦未如之何矣。惟有於出沒要隘必經之途,遊巡設伏,大張炮火,虛示吾威,使彼畏懼而不敢出耳。
初期清政府使用的辦法,就是當時的衙門挖溝推土,製作界碑,把漢人和生番的活動範圍隔絕開,叫做「土牛界限」,官稱「隘」。界限分成「土牛」和「溝」兩個部分,土牛部分呈梯形隆起,溝的部分則縱深向下,過去生番使用的工具簡陋,這樣子已足夠隔離之用。土牛和深溝如今都已少有痕跡可循,不過界碑多處保留下來,如現在臺北市捷運石牌站,就是一處古界碑的遺址。。
熟番生番是有區別的,還真以為清朝就番漢一家親啊?隨著漢人人口的增加,界內可墾土地日絀,漢佃越界私墾時有發生,導致內山「生番」因抗拒侵 墾而戕殺漢人的事件層出不窮。
為維持地方社會的安定,清政府於乾隆二十五年再次設立隘番制以強 化族群隔離政策,目的主要在於藉助「熟番」武力駐守「生番」出沒的近山隘口,代管近山界外荒埔, 防範漢人越界私墾。淡水廳近山地帶的便有18處隘寮,其中在後龍溪流域的有嘉志閣隘和貓裡 隘。
臺中市石崗區,有一塊乾隆年間的「勘定踏界地碑記」,便記載著:「每土牛長二丈,底闊一丈,高八尺,頂闊六尺。每溝長十五丈,闊一丈二尺,深六尺,永禁人民逾越私墾
乾隆三十一年(1766)發生在後龍溪中遊的鱟殼莊(位於貓裡西面,今苗慄縣西湖鄉二湖)事 件,可以用來說明清政府劃界政策下守界「熟番」、界外「生番」、越界私墾的漢人以及地方官府之間 的關係。
根據閩浙總督蘇昌的奏摺,鱟殼莊民曾經射殺出界捕鹿的攸武乃社「生番」,以致「生番」 挾仇,待莊民越界尋覓耕牛,被「生番」追趕到莊,殺戮五十六人。副蘇昌當即派臺灣道餘文儀查辦 該案。
1874年,54名琉球船員遇到颱風,登陸臺灣東南部,因溝通不良而遭當地生番排灣族殺害。日本以此指責清廷,清政府則回答:「生番系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
日方於是向「無主番界」之臺南出兵,背後亦有逐步蠶食臺灣之意。清廷聞訊急調淮軍六千五百人赴臺支援,幸又得日軍登臺後染病者甚多,無力久戰,便在收了清朝的傷亡撫恤金白銀五十萬兩後退兵,雙方議和。
當時清朝派來的欽差沈葆楨和劉銘傳,對局勢判斷十分清楚。他們為了鞏固領土,避免列強中流傳生番之地不屬大清之說,因而解除大陸漢民赴臺的海禁;已經在臺的漢人本來亦有山禁阻止其進入中部山區開墾,此時亦被解除。
這一連串積極政策被稱為「開山撫番」,其中「開山」即指修路,今日臺灣島上有兩條東岸要道,分別是北部的蘇花公路和南部的南回公路,兩者的前身均為沈葆楨所修,當年稱作北路與南路。
另外尚有一條連接南投到花蓮的中路,現在則叫做八通關古道,雖不可供車輛通行但卻被當作古蹟保存下來。
至於劉銘傳,他也留下了從基隆到新竹的一百多公裡鐵路,並比大陸還更早建立郵政和電報制度。
另一方面,在打通過去不曾進入的原住民領土後,「撫番」即指加強原住民的漢化,設學堂教習數學和漢文,祭出贈予衣食種子等各種優惠政策,希望加速民族融合,同時又強迫生番放棄出草習俗,若有反抗則鎮壓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