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餘歡水大結局什麼時候播出(我是餘歡水大結局)
2023-06-23 08:19:00 1
作者丨十二
編輯丨淺夏
隨著《我是餘歡水》正式收官,史上最慘男主餘歡水終於迎來了自己的人生大結局。
如果沒有明天,一切似乎簡單了不少
人所有的痛苦、糾結
就是因為還有無數個明天
……
我是餘歡水,我要重活一遍。
在最後一集裡,所有的壓抑、荒誕、混亂、失控即將落幕。在又喪又難的2020年裡,《我是餘歡水》用一個小人物的故事,點燃了一部分人面對生活的勇氣。
自4月6日一開播,《我是餘歡水》收視、口碑一路走高,當時就有3.1萬人在豆瓣打出8.5的高分。
而在百度電視劇排行榜上,截至19日晚,《我是餘歡水》的熱度已經飆升到第二名,領先同為正午出品的70集古裝大IP劇《清平樂》。
這部由正午陽光聯合愛奇藝出品的12集短劇,改編自小說《如果沒有明天》,其話劇版於2017年首演,已在繁星戲劇村上演了近10輪共200餘場。
網劇版中的餘歡水,是一個最普通的中年底層小人物,劇情講述的是餘歡水在身患絕症之後的逆襲之路。
儘管這部劇短到只有12集,卻集齊了車禍、出軌、絕症誤診等多種狗血情節,且邏輯完整、節奏明快、劇情緊湊,這部無流量明星、無頂級IP、無過億製作費用的小成本網劇,最終在網上引發了大量關注和討論。
《我是餘歡水》如何做到「又短又爽」?
「真實」,是出現在彈幕中最頻繁的兩個字。前三集裡,餘歡水在令人窒息的生活環境中,其卑微被刻畫到極致:
忘記買牛奶被妻子罵,而妻子似乎還有出軌的跡象;工作中銷售業績不佳,連連被上司、同事羞辱和欺負;看似關係很好的朋友,卻一直欠錢不還……
一覺醒來被領導死亡凝視,這恐怕只有在噩夢裡才會出現
而中年人的無奈、脆弱、委屈更多地體現在細節之中。餘歡水在街邊崩潰大哭時接到父親要錢的電話,掛斷電話想繼續哭的他,電話又來了,此時他已經哭不出來了。
為了塑造這樣一個喪到極致的人物,主演郭京飛在劇裡摔了6次,每摔一次都會引起劇外觀眾的感同身受,彈幕上也儘是滿屏心疼。
邦哥認為這是前三集裡最有靈魂的鏡頭
國產劇史上出現了第一個能引起觀眾「同呼吸、共悲喜」的男主角。豆瓣網友「吉爾伽美什」評論其稱:人人皆笑餘歡水,人人皆是餘歡水。
作為一部僅12集的網絡短劇,在敘事節奏的把握上,都極度考驗編劇和導演的功力。《我是餘歡水》是如何用12集講好這個中年逆襲故事的?
去掉一切幹擾因素,人物關係極簡化。在第一集的40多分鐘裡,與餘歡水有關的人物全部登場,妻子甘虹、上司魏廣軍和趙覺民、同事梁安妮……也正是因為他們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都成為餘歡水走向崩潰的爆發點。
同時,這些角色在劇中與餘歡水皆是單箭頭關係,而不是複雜的網狀關係,這在一定程度就已經為劇情加了速。
擅於留白,及時按下暫停鍵。除了人物關係簡單化,在《我是餘歡水》整部劇中,鏡頭的運用也採取了留白式的「極簡模式」。
比如,在餘歡水成為英雄後,與前妻重逢對話成為一大看點,但導演也並未花費大量鏡頭來敘述,而是極為平淡的用這段臺詞揭開生活的真相:
在這種留白式的劇情推進下,故事也一環接一環的快速展開。
劇情單元化,故事脈絡清晰可見。在劇情編排上,《我是餘歡水》有著美劇經典模式的身影。整部劇被分為兩個章節,從「中年喪」→「逆襲爽」→「與惡鬥爭」,劇情一環接一環地推進。最終在最後兩集的「沉船訴罪」段落,所有支線情節、人物、矛盾衝突集中爆發。
憑藉《我是餘歡水》不斷攀升的熱度和口碑,正午陽光「國劇門面」的口號也被再被喊響。
而對於市場來說,它是正午陽光進軍精品短劇的試水之作,也是與愛奇藝等視頻平臺的再次牽手,《我是餘歡水》的成功,留給了短劇市場無限的想像。
國產網劇「美劇化」?
對於國內電視劇觀眾而言,動輒70集的國產劇早已讓他們「不堪重負」。四五十集的國產劇已經算是短的了,如今五十集以上的電視劇才是主流,逼近100集的國產劇也不稀奇。
不僅如此,國產劇整體還在不斷變長。有資料顯示,2010年至2014年,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平均集數未超過38集;2015年後,平均集數超過了40集;2018年,平均集數則增至42集,「注水」現象可謂愈演愈烈。
再看今年的熱播劇:《安家》53集,《熱血同行》58集,《完美關係》50集,《新世界》70集,就連同為正午陽光打造的古裝歷史劇《清平樂》,也被觀眾吐槽節奏慢,導演張開宙甚至一度被「罵」上熱搜。
在這種環境下,國內觀眾被迫紛紛開啟倍速模式,據新京報調查發現,近七成觀眾平時會開倍速追國產劇。
來自微博網友的吐槽
而在歐美日等海外劇集市場,季播劇模式已經日趨成熟。
例如,Netflix代表作《紙牌屋》六季單季集數沒有超過13集,單集時長為55到58分鐘。
HBO代表作《權利的遊戲》八季單季集數沒有超過10集,單集時長為60分鐘左右。
而Netflix、HBO等國外流媒體或是電視媒體平臺之所以能讓觀眾心甘情願付費,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在於「總集數短」的精品劇。
將劇變短,朝著美劇模式前進,是近年來網際網路帶給劇集行業的重大變革。
早在2017年,愛奇藝CEO龔宇就說過:對標美劇的超級網劇模式將成未來主流。美劇的「周播 季播」模式,一來容易形成連鎖品牌效應,拉新成本低、風險小;二來季播劇更加具備時間窗口來進行產業鏈各方面的開發。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兼專業內容業務群總裁王曉暉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劇模式在製作上會倒逼國內編劇改變。尤其是短劇集,它對內容的要求更高,情節緊湊且故事性要更強,這樣才可能做到系列化。
在將國產劇「美劇」化的道路上,愛奇藝開了好的先河。
從2017年以來,愛奇藝聯合製作方出品了多部典型的爆款短劇。《河神》是愛奇藝打響「美劇模式」的第一槍,這部沒有流量明星且由新人團隊操刀,卻收穫了8.2的豆瓣評分與超過16億次的點擊量。
在製作模式上,《河神》為行業帶來一套可以借鑑的成功經驗,縮短劇集時長、提高單集製作成本,同時通過「季播 周播」的播出形式進一步釋放優質內容的盈利空間。
2017年9月,同樣由愛奇藝出品的12集推理劇《無證之罪》播出,豆瓣評分達8.2。
今年1月1日開播的網劇《唐人街探案》全劇12集,用4集的篇幅來講述一個案件,全劇只有3個案件。短短三周的播出期裡,業內對這部劇討論最多的就是所謂的「美劇模式」。
隨著《我是餘歡水》的熱播,對於國產網絡短劇市場的開拓,無疑是一個階段性的勝利。尤其是在內容製作層面,網劇短劇在劇本創作、拍攝、後期製作等環節日趨成熟和規範,加速著網劇的工業化發展進程。
愛奇藝的初探為行業帶來什麼?
不勞觀眾倍速觀看的精品短劇成為今年網劇市場的一股新勢力,《不完美的她》收官下線,鬼吹燈之龍嶺迷窟正在播出,《我是餘歡水》今晚正式結局。
愛奇藝的初探為行業帶來什麼?
1、短劇已成用戶「拉新」利器
除了試水成功的愛奇藝,早在2017年起,優酷和騰訊就對短劇展開了不同的內容布局,歷經幾年發展如今已經初具規模。
今年2月,優酷發表《優酷短劇合作白皮書》,面向公司、機構和個人全面開放短劇內容合作。2020年優酷就有《白色月光》《迴廊亭》兩部短劇上線。
騰訊視頻則有陳正道執導,郭濤、楊子姍、Angelababy主演的《摩天大樓》,以及由段奕宏主演的《雙探》,相比以往,這批短劇加大了流量明星和知名演員的投入,而這些網絡短劇的篇幅都集中在12集。
據「影視獨舌」消息,2020年三大視頻網站待播的片單中,12~24的短劇集比重呈明顯上升趨勢。僅2020年三大視頻網站18部待播懸疑作品,僅愛奇藝就有《在劫難逃》《沉默的真相》《十日遊戲》《非常目擊》等多部12集類型的短劇集。
視頻平臺紛紛加注短劇市場,網劇時長變化的背後是視頻網站愈發彰顯的轉型企圖。
以短劇為主的美劇模式,依靠的也不是廣告收入,而是用戶。Netflix的劇集不播出任何廣告,收入來源是向用戶直接收取的訂閱費用,所以觀眾的觀看體驗對其非常重要。
現在,視頻網站也將短劇視為付費劇的最重要推動力,期望短劇集能吸引更多用戶、拉新會員,搶奪觀眾的注意力和時間,帶來付費時代。
2015年,12集的《盜墓筆記》上線播出獲得近15億的播放數據,為愛奇藝拉新五百萬用戶。
2、季播劇模式或成潮流
憑藉成熟的「季播制」模式,美劇也因此成為了全球行業標杆。近年來,國內電視劇和網劇市場都掀起了一股模仿美劇的「季播」的熱潮。
季播劇通常以年為單位,從某年9月至次年4月為一個播出季,每周固定時間播出一集,一集電視劇編寫、拍攝、剪輯、播出在一周內完成,並根據受眾反饋隨時做出續播、修改或停播的決定。
這種邊拍邊播的製作方式可以節約成本、控制風險,甚至直接將收視率慘澹的劇集取消,以便將損失降到最低。
2002年9月,喬斯·韋登自製自編自導的科幻劇《螢火蟲》首播,共1季14集,但播出11集後,由於收視率不佳而於2002年12月被停播。
近幾年,國內劇集行業也開始嘗試季播劇的生產模式,據了解,《唐人街探案》網劇的第二季也在考慮之中。而在《我是餘歡水》的眾多彈幕裡,有不少觀眾紛紛呼喚導演拍續集和第二季。
當國內短劇質量不斷提升之後,受市場因素影響,平臺或製作方會結合電視劇的優勢發展成為季播劇,以季播的形式延續長篇劇集的優勢。
3、短劇的另一種打法,分帳劇走進億元時代
在平臺積極布局精品短劇的同時,劇集市場還出現了將目標受眾聚焦於特定圈層用戶的小體量分帳劇。
分帳劇在國內已經有五個年頭了,其收入來源不再來源於播出平臺支付的版權費,而是來自於付費用戶,且後者的有效播放量越高,分帳劇可獲得的收入便越高。
於是點擊量、觀看時長、會員付費等數據成為了決定分帳劇成敗的關鍵。由於其周期短、體量小、分帳金額可觀,吸引了一批投資者。
其中較成功的作品是優酷獨播的網劇《人間煙火花小廚》。自1月27日開播以來,這部拿到了1億 分帳收益,打破了分帳網劇的票房紀錄。
如今優愛騰芒四家平臺也紛紛公開了分帳劇的規則。集數上,騰訊視頻要求作品的集數不低於10集,另外三家對集數的要求為不少於12集。
隨著精品短劇市場的在一定範圍內的爆發,國家層面也在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對短劇創作的扶持力度。
2020年2月,廣電總局發布新規《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電視劇和網劇提倡不超40集,鼓勵30集以內短劇創作。
在反對內容「注水」,規範集數長度同時,這條規定也為短劇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寫在最後
一場疫情,世界變了,劇集行業也變了,國產劇到了該轉身的時候了,超長劇集、頂級IP和天價投資不再是成為爆款的致勝因素。
4月17日,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和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聯合發布了《關於厲行節約,共克時艱,規範行業秩序的倡議書》(《倡議書》),建議我國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應控制在毎集400萬元人民幣以內,攝製人員酬勞亦應同步降低30%。
而過去三個月裡,文娛領域的投融資事件下降成了定數。在錢越來越少的時期,劇集行業需要在內容和形式上尋找新的出路,《我是餘歡水》這類12集精品短劇的成功,或許能給予行業一點信心和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