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江南水鄉風景(塞上江南風景變)
2023-06-23 08:17:18 2
雁陣南去潭水清,雲嶺嵯峨暮山紫。金秋時節,賀蘭山東麓的寧夏銀川市賀蘭縣四十裡店村稻漁空間,2600多畝五彩稻田豐收在望。清風拂過,以稻菽為「墨」畫出的巨幅山水畫隨風飄動,不遠處遊客摸魚抓鴨歡聲一片,音畫協同,演繹豐收詩意。
寧夏堅持守正創新,將文化旅遊置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跳出「就文旅看文旅」,以農為本推動農旅融合,「接二連三」助力產旅一體,不斷彰顯文化旅遊的政治性、經濟性、社會性、生態性等多重屬性,發揮其「富口袋」「富腦袋」「富民生」「富產業」等多重功能,推動了產業轉型、生態建設、鄉村振興、民族團結。今年6月召開的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更是將文化旅遊業列為「六優」產業的首位。
充分展示寧夏文化旅遊立足「文化強區、旅遊富民,為產業賦能、促民族融合,展示美麗新寧夏」戰略定位,將「詩和遠方」注入關聯產業、社會建設、綠色發展,通過全要素參與、多維度融合,在不同層面呈現出「風景」變「豐景」的可喜變化。
漸入秋境,寧夏六盤山區的層層梯田披上「五彩霞衣」。調研組來到大山懷抱的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那裡有一輛大卡車改裝的「流動舞臺」。相聲和情景劇帶來的歡笑,打破夜晚的靜謐。「大篷車一來,有好戲!」臺下,「入戲」很深的梁昌榮拍著大腿,大呼過癮。
一年四季,祁寒酷暑,寧夏話劇院「文化大篷車」都奔忙在廣袤山川,足跡遍及農村城市、廠礦工地……所到之處,收穫掌聲無數。究其緣由,寧夏演藝集團話劇院院長蔣全洲一語中的:「融入時代精神、反映現實生活,這樣的文化,群眾需要。」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群眾的物質生活經歷了「匱乏」向「豐裕」的轉變,但「種文化」的迫切性一點不亞於種莊稼。
農民玩音樂?這在填不飽肚子的年代,想都不敢想。如今卻讓中衛市中寧縣大戰場鎮紅寶村火出了圈。「脫貧了嘛,生活富裕了,心裡也舒展了,就想唱幾嗓子。」大戰場鎮農民苟君告訴調研組,2019年,移民自發組建合唱團,雖然大家都說著各自的老家話,沒有一點音樂基礎,但有老師教,大家就願意學。大部分人都是白天打工、幹農活,晚上來練習,還有人開著蹦蹦車趕十幾裡路來上課。
「農民合唱團是小康路上更高層次精神追求的體現,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吃上了五穀兒,現在要吃六穀兒』。這種執著和熱愛感染了我,一定要用文化的力量鼓舞更多的人創造幸福。」農民合唱團團長、中寧縣音樂家協會主席李震宏說。
前不久,取材於這支農民合唱團真實故事的電影《六穀兒》完成拍攝,合唱團成員全部本色出演。細心的李震宏發現,走上熒幕的農民,把那股自信帶到了生活中。「咋不興奮呢?咱不光會唱四聲部,還能拍電影,還有啥幹不成的?」50多歲的合唱團成員王數花說,就像那歌裡唱的,「這生活啊,是越來越有奔頭了」。
文旅融合中,文化的沃土,也「生長」出一個又一個打卡點。賀蘭山下的閩寧鎮,演繹跨越山海、東西協作的《山海情》,讓很多遊客不遠千裡,前來感受將苦難化作美好生活的奮鬥之力;羅山腳下的紅寺堡,續寫從大山深處到大河之畔的《百萬大移民》,吸引人們來此見證「遷出百萬人、換得千山綠」的易地扶貧搬遷奇蹟;六盤山下的隆德縣城關鎮紅崖村老巷子,文化味縈繞鄉間院舍,觀磚雕、看泥塑,做剪紙、賞刺繡,吼一聲秦腔震破天、寫一紙書法浸文氣,民俗文化沁潤村民的精神世界,也在鄉村遊中打開了連接新世界的一扇窗……
文旅浸潤,潤物無聲。看城市社區,居民越來越愛跑文化大舞臺;在鄉村田野,群眾忙著接待八方遊客。文化旅遊,
美化了居住的環境,也充實了人們的心境。
(供稿:王建宏、張文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