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三首詞裡為什麼都提到了這一個地方(毛澤東三首詞裡為什麼都提到了這一個地方)
2023-06-23 03:16:45
黃洋界下大隴鎮案山下村牆上,朱德挑糧壁畫
文/編 高斌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導敵軍宵遁。
「感恩奮進·共和國搖籃譜新篇「全國黨刊全媒體江西行聯合採訪團在毛澤東重上井岡山雕像前合影
國慶前夕,「感恩奮進·共和國搖籃譜新篇「全國黨刊全媒體江西行聯合採訪團一行,奔赴井岡山採訪。在黃洋界保衛戰舊址,近百名記者面對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不約而同地吟誦起毛澤東的這首耳熟能詳的《西江月·井岡山》。
這首詞描述的是紅軍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黃洋界保衛戰。
黃洋界營房舊址
黃洋界上炮聲隆
黃洋界哨口位於井岡山北面,海拔1343米,雄峰聳立,陡不可攀。
時間定格在1928年8月30日。
中國工農紅軍第31團的兩個連對決國民黨湘軍和贛軍共5個團。
當時,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主力在湘南行動受挫後轉移到桂東。紅4軍前委書記毛澤東率領第31團第3營由井岡山赴桂東接應主力。
國民黨湘軍和贛軍5個團,趁紅4軍主力欲歸未歸之際,對井岡山根據地發起第2次「圍剿」,妄圖乘虛摧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並迫使紅軍主力無法返回。
紅4軍第31團團長朱雲卿、黨代表何挺穎等得悉敵人即將來犯,根據毛澤東堅守井岡山的指示,在赤衛隊和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組織部隊利用山險,設置竹釘,構築工事,進行作戰準備,等待主力回師,共同粉碎國民黨軍的「圍剿」。
當年構築工事的遺址
8月30日凌晨,濃霧漫山。
敵人乘霧開始進攻。因為山路狹窄陡峭,兩側又設置了竹釘,敵人只能一個一個往上爬。
待敵人一個個進入有效射程時,朱雲卿一聲令下,紅軍的各種火器齊開,礌石滾木像奔瀉的山洪,從山頂一直滾到山下,敵人躲閃不及,傷亡慘重,丟下大批死屍退了下去。
接著敵人又組織了兩次衝鋒,紅軍嚴防死守,沒讓敵人佔到半點便宜。
下午,敵軍孤注一擲,集中全部火炮轟擊,向黃洋界發起了新一輪衝擊。
關鍵時刻,朱雲卿把放在留守處修理的一門迫擊炮調到前沿陣地。
黃洋界上炮聲隆
一聲炮響,炮彈恰好擊中敵軍指揮所,十多人應聲而到,敵團長陳紀良也受重傷。
這時,紅軍吹響了衝鋒號,各山頭的革命群眾,一邊放起假機關槍(鐵桶裡放炮竹),一邊用礌石滾木向敵群砸去……
慌亂中,敵指揮官以為是紅軍主力回來了,倉皇遁逃……
正率主力回師井岡山的毛澤東,途中獲悉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喜訊,詩興驟起,欣然寫下了《西江月·井岡山》這首具有重要的軍事、政治和歷史意義的史詩。短短50字,紀實敘事一體,抒情言志結合,展示了毛澤東在危難時刻從容不迫,運籌帷幄,以不變應萬變,決勝千裡之外的雄才武略和對革命必勝的樂觀態度。
黃洋界上挑糧忙
在黃洋界,還流傳著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故事——朱德的扁擔,小學課本中《朱德的扁擔》一課,說的就是這段故事。
原來,黃洋界是當年紅軍挑糧的必經之地。
1928年冬,由於國民黨的嚴密封鎖,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食鹽、棉花、布匹、藥材、糧食奇缺,紅軍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飯、南瓜湯,有時還吃野菜。
為了解決吃飯問題,紅軍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挑糧運動。
大隴鎮案山下村牆上的井岡山歌謠
「朱德挑谷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黃洋界下的大隴鎮案山下村,記者看到當地村民的牆上,依然寫著當年在井岡山流傳的這首歌謠,並畫有朱德挑糧的壁畫。
時年42歲的朱德和35歲的毛澤東,身先士卒,拿起扁擔投入到挑糧隊伍之中。
那時,大部分糧食是從井岡山附近的礱市、古城等地收購,存放在大隴。
大隴到井岡山,來回要走100多裡的山路,海拔1300多米的黃洋界是必經之地,翻山越嶺挑幾十斤糧食,難度可想而知。
在黃洋界哨口舊址旁邊,順著解說員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不時有遊客自下而上爬上來,有的遊客肩上還特意扛著一根扁擔,頭上早已大汗淋漓。
黃洋界下風景如畫神山村
解說員說:「這就是著名的朱毛紅軍挑糧小道,不過這只是當年紅軍挑糧上山路線的一小段。當年,毛澤東、朱德和紅軍戰士一起挑糧上山,每次都要在黃洋界這個營房裡休息一會,然後繼續將糧食挑往井岡山上的茨坪和大小五井。紅軍靠著肩挑背馱,硬是把30多萬斤糧食運上了井岡山,解決了給養困難問題。」
重上井岡山
井岡山革命戰爭時期,黃洋界因其地勢險要,先後在這裡發生多次戰役,很多革命先烈在這裡流血犧牲,也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保住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創造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保住了紅色的革命火種,意義非常重大。
為了紀念黃洋界保衛戰的偉大勝利,1960年,井岡山管理局在黃洋界紅軍哨口遺址興建了一座木質結構、高5米的「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
1962年,朱德重上井岡山時,曾在此座碑前照相留念。
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澤東重上井岡山,特意在黃洋界停車並在紀念碑前照相留念。
重上井岡山,駐足黃洋界,毛澤東撫今追昔,感觸良多,寫下了兩首以「井岡山」為題的詞,一首是《水調歌頭•井岡山》:
毛澤東手書《水調歌頭•井岡山》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
千裡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雲端。
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另一首就是《念奴嬌•井岡山》:
毛澤東手書《念奴嬌•井岡山》
參天萬木,千百裡,飛上南天奇嶽。
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臺亭閣。
五井碑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
江山如畫,古代曾雲海綠。
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
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
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
一聲雞唱,萬怪煙消雲落。
兩首詩,不約而同地都把黃洋界作為了詩詞中的意向,可見黃洋界在毛澤東心中的地位之重。
不過,今天我們看到的黃洋界紀念碑,已經不是當年朱德、毛澤東留念的紀念碑了。
原來,在1965年冬黃洋界紀念碑被改建成了12米高的鋼筋混泥土結構的紀念碑,碑的一面是毛澤東手書的《西江月·井岡山》;另一面是朱德題字「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朱德受到批判攻擊,這座碑被炸毀,在碑的原址上建了一座「火炬亭」,上面是林彪寫的「黃洋界」三個字。
1977年底,為恢復歷史本來面目,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火炬亭」被拆除,在原碑基址上又恢復了原紀念碑的造型。
現在這座主碑座西朝東,高12米,底座長4米,寬2.8米,正面鑲刻有朱德」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的親筆題字,背面是毛澤東同志的手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改建主碑的同時,又建了一座高7米,長11米,寬2.6米的橫碑,橫碑的正面鑲刻的是毛澤東手書《西江月·井岡山》,背面則為朱德手書的「黃洋界」三個燙金大字。
朱德手書的「黃洋界」橫碑
如今的黃洋界,已經成了井岡山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每天慕名來此參觀、學習的遊客絡繹不絕。
監製:方丹敏
來源:「東方紅啦」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