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塵林間設計(首發.BDSD)
2023-06-23 18:55:23 1
詩人海子曾經談論陶淵明和梭羅的歸隱山水,他說,陶淵明重趣味,梭羅卻要對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極大的珍惜和關注。海子不喜文人的趣味,他將直接關注生命當成他的詩歌理想。
△項目視頻
在遠離大自然的城市之中,以一處小院,一間廬屋,短暫安放自己,在茶香清韻間偶爾與生活隔岸相望,在天、地、林間舒展心性。因著這一處自然而然,不放棄文人趣味,不略過生命本身,這應是當代人永恆的追求。
廬屋·茶事
「居山水間者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儕縱不能棲巖止谷,追綺園之蹤,而混跡廛市,要須門庭雅潔,室廬清靚,亭臺具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致。」
——《長物志·卷一室廬》
01
篽箖草堂
古時文人將居住地點分為:上乘在山水間,次之為村居,再次之城郊。今天人們距離山水、村居和城郊越來越遠,只能寄希望於在鬧市中打造一處清幽之地。
本案是一個用2958根竹子「編織」而成,從內到外散發著自然氣息的茶館。項目位於廣東惠州,設計師林文科將一座鬧市區的三層建築改造成茶空間,取名「篽箖草堂」。
篽箖」二字,冷僻少見,卻內涵深遠。取「竹子做的禁苑」之意,重獨處,又可與自然相融,深信在這一方靜地,可拋去繁冗,安放身心。完工後,主理人為其寫了一首藏頭詩:
篽苑春雨後
箖中鳥鳴聲
草木深香處
堂下有佳人
02
鬧市中的茅屋
作為臨街店鋪,設計師有意讓空間向後撤退一步,完全隱於街道環境中,如遺世獨立的謙謙君子。竹籬遮住視野,以自然筆觸與街道對話,定義了建築的自我邊界。
外觀經過改造後,以竹籬圍合出一方庭院。整體高度為一米八,從庭院向外觀望,喧囂的馬路從視野中消失。
車水馬龍聲經這一片竹籬的過渡,逐漸減弱,氛圍開始鬆弛。從踏入小院的那一刻,設計師希望調動人身體的感受力,以感官的舒適慰藉心靈。
汲取東方園林與日式枯山水的靈感,以旱溪和步石引導人的腳步,象徵著曲折的山間石徑,矮松圓潤齊整,手水缽清脆的水滴聲猶如山泉,遍植植物、苔蘚,在太湖邊尋訪太湖石置於庭院裡。如微觀的山海,抑或高聳的群峰,穿越時間而來,屹立於此,萬水千山融於一瞬,精神自由馳騁。
設計師希望傳遞出宋代小院的自然靜美,在細小、平淡和難以察覺之處,藏著對美的獨特理解。春啼、夏雨、秋陽、冬葉,小院有自己的四季,光影在半遮半掩間,有了複雜的層次。茅屋下一杯清茶,看著陽光穿過頂部茅草灑下細碎的光,這就是時光的影子。
03
滿室竹香
1274公裡,2958根竹子,從江蘇湖州到達廣東惠州。不論是「四君子」還是「歲寒三友」都少不了竹子的身影。文人愛竹,除了其清雅高潔之姿,更在於「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的堅韌,即使在逆境中也抱持達觀的心境。
湖州有「中國竹子之鄉」安吉,在那裡群山遍布綠竹,風吹竹嘯,風止竹靜,滿目蒼翠。歷史上也因此誕生過中國畫流派之一的湖州竹派,由文人畫兩大魁首文同、蘇軾開創。
△湖州竹派始祖文同的墨竹圖
△明仇英|獨樂園圖
北宋畫家文同長於畫竹,尤其喜愛畫墨竹,使墨竹畫脫離了工筆設色花鳥畫而自成一派,寫實又不煩瑣,形神兼備,大大超越前人。後蘇軾接任湖州知州,寫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後被貶謫惠州,東新橋、西新橋、蘇堤、故居和朝雲墓等因蘇軾而名留千古,也成為惠州的文化名片。從竹之鄉到嶺南名城惠州,一種奇妙的文化聯繫在這裡匯集。
作為建築材料來說,竹子散發著天然的味道,是最自然環保的材料之一,是構造室內空間時的優質選擇。
04
竹子的構造
這2958根竹子,經過高溫殺菌、晾乾、防腐防蟲處理,到了惠州後設計師對其嚴格篩選,看表皮是否完整、粗細是否統一、垂直度如何,只有達到良好的品質才能用來構造空間。
整個一層是開放式的公共區域,設計師在建築內部打造了一個「竹林」,緩步其間,身影穿梭帶動光影的變化。「耳濡清風徐來意,目及竹浪起伏時」,竹下品茶,相談甚歡。
△藝術家,謝漢彬|春滿花枝
以竹子作為連貫性和統一性的表達,用陣列性和排比來建構天花、屏風、陳列架和樓梯欄杆。橫豎交叉成井字型,層層複合,排列嚴密,秩序感極強。同時也考慮了開放性和通透感,整個空間完全打開,以竹作為劃分空間的界限。
接合結構和節點細部的建造是頗有挑戰性的,首先是所有的竹子在裁截時,需要考慮統一性的表達。尤其是使用在天花處的竹子,竹節的位置要在同一個點上,因此每一個竹子都在現場裁切、鑽孔。
建造的過程對於普通施工工人有相當難度,設計師在畫完示意圖以後,初始的扎帶工作工人實施起來並不順利,最終只能是設計師親自搭建完成。
有機的竹結構仿佛自然生長出來,從頂部垂下,從側面生長,高矮叢生,包裹著整個空間,帶來了柔軟的質感。取諸自然的材料,經設計師的匠心,以現代的結構,建立起人與環境的關係,又包含著對詩意文化的追求。
竹子的構造有動靜之分,作為天花,它是靜態的,但是作為隔斷的竹子是動態的。人穿梭時,有意無意間撥動竹子,低沉的碰撞聲傳遞出來,觸感、聽覺,心的振動,情緒的生發,自然而然。
網格結構讓風可以自由流動,又過濾掉強烈的光線。最大限度保留了竹子材料原本的美感,從室內向外望去,與庭院裡的竹子相呼應,仿佛空間無限延伸,讓人忘卻正身處鬧市街區。
深切感受「月光疏已密,風聲起復垂」的美學韻味。東方風雅,在漫長的現代化進程中,沒有風化,亦未逝去,在現代空間裡,依然可以產生連結。
05
自然而然謂之自然
藉由篽箖草堂,設計師希望傳遞他對於自然的理解。自然,那些未被人類影響過的事物,諸如植物、動物、原始狀態下的事物,它們有著內在的力量,有時溫和有時暴烈。另一方面,自然美是與一切矯揉造作或者數位化相對立的,它蘊含著真實的力量,有時只是捕捉到了一些痕跡,或者是試圖在表達不可言說的感受,以及那轉瞬即逝的美。
自然的命題與時間和生命有關,外在的變化傳導至內在,無聲的共鳴,無形的力量,無邊界的滲透。沉浸在自然而然之中,遵循自然法則的引導,領悟生命的真諦。
為了呈現一個自然而然的空間,在公共空間過濾掉多餘的光線,營造出一絲幽暗的氛圍。光的侵略性消失後,器物以真面目安靜地陳列在架子上,空間的物品更加柔軟而感性。
金元好問在《山居雜詩六首》之一寫道:「瘦竹藤斜掛,幽花草亂生。林高風有態,苔滑水無聲。」恰巧是這裡的寫照,唯一不同的是這裡是鬧市中的「山居」。庭院裡的每一塊苔蘚、每一叢植物都是草堂主理人種植,觸摸過的泥土和根須帶著溫度靜靜生長。入門的丁步摻雜進大量的茶葉梗,盈盈茶香拂面與客人一起隨風潛入內。牆面在乳膠漆中拌入稻草,然後再坯上牆。室內的磚塊是從蘇州遠道而來的。
△藝術家謝漢彬|靜觀
清晨,陽光從大門外照進來,照在竹子上,會呈現出一種微妙的「立竿見影」的效果,連地面的影子都以一種陣列感出現。
二層在改造時擴大窗洞,讓更多的自然光進入,但是設計師以帘子做遮擋,光穿過帘子,材質變得輕盈如薄紗,光影在虛幻中變化,若隱若現,灑在地面上,一切都極其安靜。到了夜晚,屋子裡更明亮,小院子裡幽暗下來。
△藝術家 謝漢彬|歸去來兮
作為私密的品茶空間,二層以東方傳統文化中詩意的符號象徵引導放慢腳步,與自我對話。留白、借景、框景等手法精心排布,簡練的線條、凝練的筆觸,濃淡之間,鐫刻出深沉的東方情懷。
△藝術家 謝漢彬|吾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日本的鐵壺、仿宋代的書法作品、景德鎮的瓷器、復古的茶具、現代的工藝品、尼泊爾的雕像,多元文化融合在這個空間裡,散發出獨特的韻味。茶和自然是這裡的源點,在雅致、古樸、隱逸間呈現出一幅現代都市的生活畫卷。
△空間結構分析
△施工過程
項目名稱|篽箖草堂
項目地點|中國 廣東 惠州
項目面積|380m²
設計公司|BDSD吾界設計
主案設計|林文科 孫徵遠
設計團隊|何海權 葉佳欣 潘美嘉 葉向真 鄭菁華 蘇日賢
項目攝影|瀚墨視覺 葉松
品牌策劃|迴響之外
BDSD吾界設計成立於2019年,由設計師林文科和孫徵遠創建於大灣區東岸的「嶺南名郡」惠州。從成立之初,便以大灣區的創新開拓精神賦之於設計之中,以有趣、年輕、先鋒、積極的態度傳遞設計能量。
致力於在不同的空間中探尋設計的價值,為客戶提供空間策略、室內設計、美學陳設、建築園林、燈光設計以及精準落地,設計項目涵蓋家居、辦公、展示、文化休閒。旗下擁有茶空間「篽箖草堂」、閱讀空間「篽箖·上野書屋」、材料研究室「平空術造」。
BDSD吾界設計倡導回歸生活本質,創造出舒適、有情感、有生命的空間;融多元的設計語言為一體,不斷探索求知,尋找生活的詩意與真意,實現理想的存在狀態。
部分案例
▽
△篽箖·上野書屋
△時光如泉
△普洱部落
推薦閱讀
▽
Occhio|光,是一種美好創造!
首發 . 應華東|上海 600㎡ 氣質別墅,溫潤的和諧之境
Paola Lenti、Occhio、Artemide 、antoniolupi 等 11 大頂級品牌最新設計。
獨家首發,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更多精彩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