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港口樞紐城市(港口和港口城市)
2023-06-23 13:23:01 3
港口是水陸交通和物流的樞紐,在經濟生活中居於特殊地位,全球35個國際化的城市,如紐約、東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等,其中有31個是因為有港口而發展起來的國際化的城市。而且前10名的城市幾乎都是港口城市。全球財富的50%集中在沿海港口城市。
全球貿易推動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由此也不斷推動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港口和港口城市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在農業文明時代,世界經濟的發展重心往往集中在一些氣候較適宜農業發展的地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經濟的重心不斷向沿海移動。
「一帶一路」建設為港口和港口城市發展提供了制度創新方面的機遇,港口和港口城市的發展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技術創新方面的保障。
1、港口經濟
港口給所在城市社會發展注入活力。港口作為屬地城市重要的經濟功能設施,是城市經濟系統運轉的重要物質條件和必要基礎,並參與和滲透到經濟活動各個領域之中,為整個城市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環境。
港口所處的城市地理區位優越、交通發達、經濟繁榮、人口集中、信息流通、公共設施齊全,有利於實現地區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港口是一個經濟能量高度聚集的區域空間,這種能量對周邊區域,特別是對腹地經濟發展的方向、速度、結構、規模等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輻射力。
港口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實體,港口作用的範圍大於港口城市行政區劃的範圍。港口城市在為其腹地經濟發展提供資源配置通道的同時,也向直接腹地和間接腹地進行功能擴散與經濟輻射,從而帶動區域經濟整體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而國際貿易運輸量的90%是通過海上運輸完成的。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城市的興起也與港口的興起和發展息息相關,如香港、上海、寧波、深圳、日照等,這些城市都因港口的帶動而獲得快速發展,而泉州、揚州這些曾在宋元時代赫赫有名的港口城市則因後來港口的沒落而漸漸衰退,而北部灣港(欽州、北海、防城港)成為下一個掘金點。國際航運中心不是固定的,而是漂移的,地中海是過去之洋,大西洋是現在之洋,太平洋是未來之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經濟的重心向沿海不斷移動。全世界經濟總量多半集中在沿海岸帶300公裡之內的地區。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皆是如此,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沿海地區發展特別快,這背後有其內在規律,是開放發展的必然結果。1993年防城港因港立市,成為繼1984年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後,最後一個沿海開放城市。
從港口的設計選址到碼頭建設,從航道疏浚到疏浚船舶的設計製造,從港口運行所需港機產品的製造到全自動化碼頭的升級改造,中國已經具備了世界領先的港口建設實力,並擁有了多個世界級大港。
20世紀的後20年,中國一批新建散貨碼頭的設計方案、施工工業、設備選擇,都達到了同一時期國際同等水平。進入21世紀,中國港口碼頭建設技術開始由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者向並跑者、領先者轉變。中國有了在世界任何地方建設港口的實力,目標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港口,形成若干個世界級港口群,發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2、港口的創新與技術
全球化的進步,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帶入快速發展行列。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創新,不斷通過自由化和便利化,將阻礙商品和資本流動的各種制度性障礙逐步減少直至消除。全自動化的科技進步對產業轉型和經濟增長具有巨大推動作用。
在開放的環境中,港口城市富有科技創新的活力,從而能夠引領新產業發展,打破原有產業格局,帶動經濟的新增長。1949年前,中國經濟的70%以上的工業集中於佔國土面積12%的東部沿海地區,廣大內地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幾乎沒有近代工業。
進入21世紀,各種區域化合作機制對全球化的推進起到重要作用。許多區域合作為平臺,如歐盟、中國—東協自貿區、東協十國發起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都在世界經濟發展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北部灣經濟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更吸引大批人口湧入。
全球化的另一動力來源於技術進步。三個方面:一是設施聯通,尤其是港口建設。二是遠洋運輸的技術,特別是貨櫃運輸技術的進步。三是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信息流動尤其是跨境流動的成本大大降低。
2017年,青島港引入振華重工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第四代全自動化碼頭裝卸系統,此系統於2015年在福建廈門遠海碼頭已投入生產。
具體而言,這一系統實現了主小車的人工遠程操控、副小車的全自動化操控。貨櫃起重機上的操作人員只需在港區的中央控制室即可完成碼頭裝卸。
陸地上的貨櫃運輸採用了全電驅動的自動導引運輸車,無須人工駕駛。貨櫃從船上卸到自動導引車之後,要堆放到大型堆場,碼頭在這個環節採用自動軌道式龍門起重機。
這樣一來,與傳統的貨櫃碼頭不同,堆場內沒有操作人員,可以採用封閉式管理。港區外來的集卡也不需進入堆場內部提送箱,只需在堆場的陸側端部即可完成提送箱操作。
當貨櫃在船上的時候,一般擺放得比較整齊,但是,當它們在地面就可能會出現八字形擺放、錯位擺放、箱子間隙不等的情況。自動化軌道吊要像人腦一樣,識別並微調雙箱位置,準確抓取。
此外,自動導引運輸車是四輪驅動且前後輪都可以控制方向,可以靈活地完成前輪轉向、後輪轉向、側推斜行、小半徑轉向等動作,而且沒有軌道或光纜的束縛,可以實現無區域限制自由活動。它還能自行到換電站更換電池,全程只需6分鐘,電池充滿電僅需2小時,整個充電過程零排放,可節省能耗40%以上。
2022年6月23日,北部灣港首個「智能裝卸 無人閘口」 貨櫃堆場,在防城港正式投產運營。513號泊位貨櫃自動化堆場的投產運營,填補了防城港自動化貨櫃堆場的空白,不僅顯著提升堆場作業效率,還將節省人工成本60%以上,相比人工操作設備能耗和故障率下降90%,為防城港智慧港口建設按下「快車鍵」。
3、港口城市
港口城市是港口功能和城市功能的結合體,它除了反映城市內在的一般特徵之外,還有其特定的內涵和發展規律。
港口城市為港口發展提供可容空間,港口城市的規模越大,港口發展的可容空間越大,影響力越強,其覆蓋範圍就越廣。「建港興城,城以港興,港為城用,港以城興,港城相長,衰榮共濟」,正是港城關係的總結。
中國港口的重點發展方向,將會是推進港口集群化發展、港口智能化發展、港口產業化發展及積極探索通過體制創新來適應集群化、智能化、產業化的發展方向。
2013年,中國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借用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融入了新的時代內涵,既是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也是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互鑑,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國主張。
在這個偉大構想中,中國港口建設者貢獻了智慧與勤勞。他們參與了一大批港口的建設,所有這些,成為世界互聯互通的基礎。
中國港口建設者通過港口投資建設幫助所在國打開門戶,聯通世界,促進發展,我們可以稱之為「發展港」。我國投建的五大主要海外港口分別為: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斯裡蘭卡的漢班託特港、吉布地港、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緬甸的皎漂港。這五個港口跨越了印度洋和地中海,靠近世界重要的航運要道,因此這些海外港口可以促進我國海洋商貿的發展,同時也可以促進港口所在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
通過投資建設一批新城新區產業園工業區,帶動投資就業置業,實現生活發展水平整體提升,我們可以稱之為「幸福城」。2016年8月10日,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出資3.685億歐元(投資超過40億元)購買了中遠海運比雷埃夫斯港口67%的股份。
比港的業務包括貨櫃碼頭、汽車船碼頭、郵輪碼頭、渡輪碼頭及修造船、物流倉儲六大板塊,同時可通過中歐陸海快線和匈塞鐵路連接中歐與東歐,是發揮海陸聯運協同效應,推動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落地的重點項目。希臘物流的產值有望從2015年的4億歐元增加到2025年的25億歐元,比港項目將發揮重要作用。這就是中國港口建設服務國家發展、服務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
4、守望海岸線
中國港口發展已形成環渤海港口群、長江三角洲港口群、東南沿海港口群、珠江三角洲港口群、西南沿海港口群,以及長江港口群等6大港口群,形成了煤炭、石油、鐵礦石、貨櫃、糧食、商品汽車、陸島滾裝和旅客運輸等8個運輸系統的布局。
2020年中國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592個,較2019年增加72個。2020年中國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22142個,較2019年減少751個。其中,沿海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5461個,較2019年減少101個。
中國主要港口的基礎設施已經步入世界一流行列,港口建設技術、裝卸設備能力和服務效率處於世界前列。國內港口一方面積極「走出去」,擴大對外貿易,參與國外港口的建設與運營;另一方面將腹地向西部延伸,加快國際國內「無水港」的建設。「無水港」的合理規劃布局和東西部海鐵聯運大通道的規劃建設愈加重要。
環渤海港口群由遼寧、津冀和山東沿海港口群組成,服務於我國北方沿海和內陸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沿線億噸級大港有大連港、天津港、青島港、秦皇島港、日照港,佔全國沿海億噸級大港的一半。其中遼寧沿海港口群以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營口港為主,津冀沿海港口群以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秦皇島港為主,山東沿海港口群以青島、煙臺、日照港為主。
長江三角洲港口群依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以上海、寧波舟山、連雲港為主,服務於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各大港口群中發展最快、實力最強的一個,已成為推動全國「經濟列車」前進的重要引擎,也是長三角經濟發展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和重要支撐。
東南沿海港口群以廈門、福州港為主,包括泉州、莆田、漳州等港口組成,服務於福建和江西等內陸省份部分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對臺「三通」的需要。港口的發展帶動了臨港工業的布局,滿足了福建對外貿易的需求,保障了海峽兩岸的經貿交流。
珠江三角洲港口群由粵東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港口組成。該地區港口群依託香港地區經濟、貿易、金融、信息和國際航運中心的優勢,在鞏固香港地區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同時,以廣州、深圳、珠海、汕頭港為主,相應發展汕尾、惠州、虎門、茂名、陽江等港口,加強廣東省和內陸地區與港澳地區的交流。
在中國大陸沿海港口群中,西南沿海港口群特色鮮明,以湛江、防城港、海口港為主,相應發展北海、欽州、洋浦、三亞等港口。由於背靠腹地、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巨大的廣西、貴州、雲南、四川、重慶、西藏等省區市,同時面向東協經濟圈,港口在助推中國西部崛起,為海南省擴大與島外的物資交流提供運輸保障,已成為中國與東協開展經濟貿易交流的「黃金通道」。
長江港口群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將建成橫貫東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便捷高效的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形成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為龍頭、長江幹線為骨幹、幹支流網絡銜接、集疏運體系完善的長江黃金水道。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4億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自由貿易試驗區、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旅遊城市,多姿多彩的中國省市釋放出中國活力。如防城港市擁有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國東興-越南芒街跨境經濟合作區、東興邊境經濟合作區、邊境旅遊試驗區等5個國家級改革創新平臺,是國家戰略聚集區和先行先試特區。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成網,鐵路密布,高壩矗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神舟飛天,嫦娥奔月,蛟龍入海,高鐵縱橫,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出品的大國工程、大國重器,是我國實現中國夢最大的底氣!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必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