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旅行數據報告(95後更注重旅行過程沉浸式體驗)
2023-06-23 09:36:29 1
旅遊逐漸成為95後日常生活的延伸
旅遊目的地個性化 出行規劃更隨性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樂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鄭沁雨 徐昳清
·95後不再單純因為目的地景色優美而出遊,而是更加側重旅遊的「故事性」;他們熱衷文化「種草」,影視動漫成為他們種草目的地的風向標;95後不會盲從「網紅」景點,旅途中自主發現遺漏的「寶藏風景」,比跟風打卡爽多了
·95後比較注重旅行過程中的生活體驗,大多不喜歡做詳細的旅行計劃;旅行過程中,95後在選擇食宿時,會在自己經濟允許範圍內選擇最好的,注重品質的同時注重性價比
·95後旅行不只是因為要「看世界」,而是要尋求那些線上滿足不了的「體驗世界」的需求,旅行只是途徑之一
2021年7月30日,甘肅蘭州,遊客手拿「銅奔馬」「彩陶瓶」造型的雪糕,在甘肅省博物館前拍照打卡。視覺中國/供圖
由於南京突如其來的疫情,20歲的丁滔不得不取消了今年暑假去南京的出遊計劃。即將升入大三的他,作為一名背包客,已經利用寒暑假走遍了揚州、杭州、秦皇島、內蒙古、青海、新疆等地。丁滔每次出遊都要花上一個月,他的目標是「走遍中國所有的旅遊城市」。
丁滔說,「時間是寶貴的,以後有錢了,也許沒時間了」。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大學期間是旅遊的「黃金時間」。大學生群體正日漸成為學生群體旅遊的主力軍,今年暑假期間,攜程發布的《2021暑期旅遊大數據報告》顯示,19歲至23歲的大學生群體,佔暑期出行學生群體的69%。2021年大學生群體暑期定製遊人均消費近2500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42%。
目的地:喜歡小眾旅行地,個性標籤明顯
相比於簡單的打卡拍照,95後旅行更加注重沉浸式體驗。對比熱門景點,他們更喜歡隨便上街走走感受城市氛圍,體驗當地美食,甚至去菜場或集市,感受不同城市的「煙火氣」。旅遊逐漸成為95後日常生活的延伸,他們更加注重旅途過程中的生活體驗。相應地,在旅行目的地選擇上,95後明顯更關注個體感受與精神需求。
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王廣振表示,95後、00後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涉獵新奇的心態最突出,最旺盛,他們不再單純因為目的地景色優美而出遊,而是更加側重旅遊的「故事性」,「95後對個性化、體驗化的追求,遠超我們想像。我們一直說要講好故事,現在很多旅遊景點,也刻意增加了文化方面的宣傳力度,更加講究體驗產品的個性化」。王廣振強調,95後到達旅遊目的地後,不再是傳統的「到此一遊」,而是要全身心體驗整個場景和旅遊產品,比如說,現在年輕人去博物館觀光,不僅只是看到聽到了,可能還會再吃上一塊文創雪糕。
國內文旅產業研究及培訓機構巔峰智業·旅豆學堂負責人錢明認為,圍繞95後與旅遊之間的話題,最有意思的一點,莫過於95後天然「長」在線上,而旅遊則發生在線下。「95後選擇出行,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數位化、虛擬化的感受太多,需要旅行來『創造』一種物理化的異地生活場景,從而滿足更多的體驗需求,比如面對面互動社交、親身感受並參與文娛活動、融入地方市井生活等」。錢明分析說,95後旅行不只是因為要「看世界」,而是要尋求那些線上滿足不了的「體驗世界」的需求,旅行只是途徑之一。
喜歡小眾旅行地,個性標籤明顯,95後旅行群體的旅遊目的地選擇原因各異,但相對來說都帶有明顯的個人色彩。劉子心大二暑假去了廈門,她覺得這是一個很舒服很浪漫的城市,「廈門一直給我一種小資的感覺,租一間民宿,隨意地逛吃逛吃」。劉子心很喜歡海,是「很清澈、很藍那種海」,只要有海的地方她都非常喜歡,所以她的旅行計劃表上還有澳大利亞這樣四面環海的國家。丁滔每到一個地方旅遊,都會去逛逛當地的菜市場,順便買點吃的,這裡有他喜歡的「煙火氣」。遊歷多個城市,他發現各地菜市場有著明顯不同,「賣的東西品種很不一樣,菜市場人流量也有區別,就連小販的吆喝方式都很有生活氣息」,他非常推薦新疆的集市,因為那裡極具異域風情。
伊然最滿意的一段旅程是去義大利佛羅倫斯,這趟地中海之旅,無論是美食、景色,還是風土人情,都讓她感覺很舒服。她並不想去網紅打卡點,因為不喜歡人多的地方,「出片」成為她選擇旅遊目的地的一大元素,她喜歡記錄自己的旅程,哪怕這裡並不是打卡地,也沒什麼知名度,只要是適合拍照就夠了。
19歲的夏可欣也說,熱門景點人太多,體驗不佳,很容易消磨掉出遊的興致和耐心。即使目的地是上海、長沙這樣的國內城市,她也並不想去打卡網紅地,只想體會那裡的美食與風土人情,「湘菜口味偏辣,很合我的胃口,而且長沙這個城市給人的感覺也比較舒服,比較好玩。上海的話,我幾年前去過一次,但是沒有在城市裡好好地走走轉轉,我對上海的弄堂、小籠包比較感興趣。」
夏可欣的選擇,代表了不少95後大學生群體的聲音,悠閒、有特色、有生活氣息,甚至只是因為自己喜歡的某一個元素很想去當地親眼看看,都成為他們選擇旅遊目的地時評判的標準和維度。正在讀大二的張哲高考後旅遊次數明顯增多,過去兩年他去過廣西、海南、重慶、西安等地旅遊。他的旅遊規劃中,還有武漢、長沙、拉薩等地,因為「想去體驗長沙武漢的說唱文化和美食」。由於喜歡港式風格,張哲還特別希望能夠去說粵語的地方旅遊,諸如香港、廣東等地,「可能因為港片看得多,粵語歌聽得多」。
根據馬蜂窩旅遊2020年發布的《後疫情時代的「新旅遊」——Z世代旅遊消費變化報告》,95後熱衷文化「種草」,影視動漫成為他們種草目的地的風向標。有超過4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因為一部影視作品或動漫選擇某個旅行目的地出遊,旅途中也往往傾向不同於大眾旅行路線的個性化線路,比如探訪電影拍攝地,尋找日漫中的相似建築,品嘗同款美食等。
95後文旅消費需求的變化,導致產業端的供給變化也在持續發生。錢明注意到,針對劇本殺這種線上火爆起來的娛樂活動,各大旅遊景區也在絞盡腦汁尋求「合體」,沉浸化體驗成為文旅行業必談的話題。
出行:網際網路App成「旅行法寶」,行程安排更隨性
網絡是95後旅行時選擇旅行目的地相關信息和安排行程的主要信息來源。
選定目的地後,夏可欣會去旅遊軟體上看別人分享的旅遊攻略和評價,然後確定自己的行程,還會通過一些生活社交類平臺或美食App看美食推薦,再用手機地圖查看位置,安排行程。對一些相對小眾、冷門的目的地,95後更熱衷於去社交平臺,通過細分垂直標籤與門類,檢索酒店住宿和美食類等相關信息。
說起出行方式,95後大多更喜歡飛機、高鐵等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張哲表示,他傾向選擇時長兩個小時以下的高鐵,三個小時以上的行程就會選擇飛機航班,因為時間花費得更少。劉子心也談道,她出行時會儘量選擇飛機,次之是動車高鐵。作為背包客,丁滔每次出遊會選擇公共運輸工具和自駕相結合的方式,在能夠開車的地方自由徜徉,淡然且隨性。
這種淡然與隨性,王廣振有著很深的感觸,他提到自己有幾名學生因為聽說某地有個特別好吃的美食城,當地有家燒烤店非常出名,說走就走專門坐高鐵過去吃了一頓燒烤。「95後、00後心態更加開放自由,這體現在他們旅途的方方面面。比如說,他們出遊時會傾向選擇更有特色的民宿型酒店,而不只是相對標準化較為呆板的星級酒店。」
採訪中記者發現,95後大學生群體出遊,大多不喜歡提前制訂詳細的旅行計劃,更喜歡隨機應變。張哲很喜歡到了目的地後隨機確定行程,「到飯點了,就打開點評類App,看附近有什麼好吃的,包括景點什麼的可能都是現找」。儘管每次出遊時長會固定,但他基本不做詳細規劃。劉子心則表示,一般一幫好友一起出去,會有一個人提前做好計劃,大概整理一下要去哪些地方,到了目的地再視情況調整。「但是提前一天的計劃也不一定能實現,有可能第二天起來想法又變了」。夏可欣每次出遊,儘管會提前做好規劃,但是據她總結,很多時候提前安排好的行程都沒有實現,「第一天一般還可以按照計劃來,後面就覺得太累了,更多會待在房間或者就在附近走一走,特別是自己單獨出遊的話,還會適當延長旅遊時間,想什麼時候回去就什麼時候回去」。
與父母一輩出遊緊湊的行程安排不同,95後大學生群體旅行過程中每日行程安排更加鬆散,不少人談道自己旅行時一般會睡到自然醒,更注重舒服休閒感。「早上就自然醒,然後出門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玩一下,中午吃了飯,就找個地方坐一會兒,坐到想走的時候,再看是否有時間去哪裡轉一轉,晚上的話就是找餐廳,吃完可能就在那坐一晚上,或者再去附近走一走。旅遊還是喜歡舒服休閒一點,不喜歡像趕場一樣,玩也沒玩好,還覺得很累。」夏可欣這樣描述她旅行的一天。
在錢明看來,很多95後不喜歡旅行規劃和攻略,是因為未知帶來的的意外快感,遠遠大於按部就班的收穫感,「同理,他們也不會盲從『網紅景點』,因為旅途中自主發現遺漏的『寶藏風景』,並分享給網友,比跟風打卡爽多了」。
預算:在自己的經濟範圍內選擇最好的
「年輕人經濟條件沒有成熟,面對旅遊的花費如何平衡?」「花父母的辛苦錢享受人生合理嗎?」,對於學生群體旅行,網上一直不乏質疑的聲音。知乎平臺上有很多大學生圍繞旅遊花費相關事宜提問,「學生黨,預算3000元左右可以去哪旅遊?」「大學生應不應該拿著父母的錢去旅遊?」。新浪微博上#大學生花爸媽錢旅遊#的話題也有近2億的閱讀量,大學生群體旅遊消費問題一直是人們討論的話題。
對於尚沒有獨立經濟來源的大學生,旅遊經費大多來自父母。背包客丁滔一年中有兩個月時間在路上,每次旅遊花費中交通食宿花費都佔大頭,他覺得畢業以後生活會被工作和家庭佔滿,大學四年有充足的時間,就多走走轉轉開拓視野。他的旅遊資金主要由父母支持,「他們一般會給我一年的生活費由我自己來支配,而且非常鼓勵我出去遊玩,旅行算是我的合理支出吧」。丁滔平時旅遊一般不會超預算,但在「窮遊」與「享受」的選項中,他毫不猶豫選擇了「享受」,不過丁滔會規定一個花費底線,不會無節制消費。
伊然上大學後就沒再伸手向父母要過錢,作為一個喜歡拍照的女孩,她非常喜歡旅遊,「如果可以的話,想兩三個月就旅遊一次」。伊然每次旅遊的花銷都來自於她的日常兼職,儘管預算並不是那麼充分,但她還是會在旅途中「盡最大可能享受」,伊然坦承,有精力和金錢可以出去的話就出去走走,如果條件不成熟就先等等。
劉子心說,如果決定出去玩就好好玩,沒錢的話就待在家裡,等有錢的時候再出去。她旅遊時一般不做預算,因為「都出門了還窮遊,還不如待在家裡」,她覺得花父母的錢旅遊很正常,但是她也表示,平時自己最好也存一點,是否出遊最好聽聽父母的意見和支持的意願,不能強行跟父母要錢。
夏可欣在網上看到過很多年輕人窮遊多國的故事,她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可以花很少的錢走很多地方,她自己沒有體驗過窮遊,更傾向於旅遊時好好體驗,享受當下,「平時節約一點沒事,既然攢錢出去玩了那就好好玩唄」。無論是選擇餐廳還是住處,她在注重品質的同時也會考慮性價比,「就是在自己的經濟範圍內選擇最好的」。
儘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遊,但《後疫情時代的「新旅遊」——Z世代旅遊消費變化報告》顯示,為了玩得安心,95後的旅行預算不降反升。47.2%的受訪者表示,疫情對他們的旅遊消費水平影響較小,會保持和疫情前同級別的消費。16.77%的受訪者表示,疫情放緩後,不僅不會降低旅遊消費,反而會適當提高旅遊費用,費用支出主要集中於餐飲、住宿及當地出行方面。
收穫:輕鬆自在,嘗試更多新鮮事物
在被問及旅遊是否經過父母同意時,受訪大學生無一例外,紛紛表示家長對於自己外出旅遊非常支持,甚至提倡他們多出去走走看看。伊然回憶在她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希望她能出國旅遊,增長更多見識。她認為旅行的經歷豐富了自己的閱歷,「我見過更多的風景,接觸過更多的人,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旅遊擴大了我的眼界」。
背包客丁滔每次都是獨自出遊,每次只帶一個背包,裝些簡單衣物、洗漱包、藥品和水。「我受過一些自救訓練,旅途中每天都會給父母發信息報平安」。他覺得背包客的旅行經歷讓他更加熱愛生活,身心都不被鋼筋水泥所禁錮,更加放鬆,同時還拓展了知識,「我會積極賺錢。未來一定會繼續做背包客,邊賺錢邊旅行。」
夏可欣喜歡享受旅遊時的心境,把自己從熟悉的環境中解放出來,可以不去想日常瑣事,「以全新的自己面對世界,感覺特別自在、特別輕鬆。也可以嘗試很多新事物,體會不一樣的人生」。除了體驗新鮮事物,放鬆心情外,劉子心感觸很深的是旅途中自己得到了極大的鍛鍊,每次出遊都會獨自面對解決很多問題。
20出頭的楊卓今年剛剛畢業,目前有著一份薪水可觀的工作和可以自由支配的周末,大學四年的旅行經驗,讓他對旅遊的認識更加深入。他喜歡單獨出遊,畢業旅行、周末周邊遊、以及工作的長途短途旅行都是一人完成的,他覺得獨處是最舒適的狀態,旅途中他會隨手拍照,在朋友圈發一些從美學角度上看並不是很好看的未修圖照片,也會時常在周邊遊中反覆去同一家店,慰藉工作一周的自己。他的生活中離不開旅行,「旅遊、家庭、事業都是生活這個魔方的不同面,應該儘可能去平衡,不能只為了其中一面,這樣以後回想起來會有很強的喪失感」,他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