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從什麼開始(新文化運動究竟)
2023-06-23 09:48:35 1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的激進知識分子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和文學革命運動。
當時,帝國主義加緊侵略,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經濟方面,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登上政治舞臺,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衝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20世紀第二個十年,西方科學和民主思潮大量輸入,加上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傳播和影響,中國出現了以反帝反封建為內容的思想革命和文化啟蒙運動。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新青年》),並任主編,《新青年》創刊號發表具有發刊詞性質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了「自主的而非奴隸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六項希望,已經包含了以「民主」和「科學」兩大思想為武器反對封建思想主張的萌芽,由此拉開了新文化運動大幕。
該雜誌先後發表了陳獨秀的《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憲法與孔教》、《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駁康有為共和平議》、《復闢與尊孔》,李大釗的《青春》,吳虞的《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論》、《吃人與禮教》,魯迅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我之節烈觀》及其他隨感錄,闡明了袁世凱、康有為等人鼓吹儒家孔教思想和復闢君主制度之間的聯繫,對於封建家族制度和倫理道德的吃人本質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新青年》發表文章討論孔教問題、道德問題、婦女問題、婚姻問題、個性解放問題,批判了上海《靈學叢志》宣揚的迷信鬼神的無知妄說。在反對封建思想文化的鬥爭中,《新青年》第一次在進步的中國思想界自覺地舉起了民主和科學、即德先生和賽先生兩大旗幟,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17年初,先後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正式揭起了「文學革命」的旗幟。1918年初出版的第4卷第1期《新青年》刊登了胡適、沈尹默、劉半農的新詩創作。接著於1918年5月第4卷第5期雜誌全部改為白話,《新青年》成為當時第一個全部用白話文宣傳新思潮的刊物。這一期上發表了魯迅的被視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的《狂人日記》,充滿了對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封建道德傳統的批判精神,成為「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重要陣地。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是四個提倡、四個反對。即:
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雜誌的思想傾向,基本上屬於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1918年以後,由於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知識界的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青年》營壘的組成,變為由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激進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組成的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所主持。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復興的希望。新文化運動由此有了新的內容,進入了宣傳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
新文化運動「新」在何處?
新領導:前期領導者為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後期為馬克思主義者。
新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其奠定經濟基礎。
新思想:前期的指導思想是西方的民主與科學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後期則是馬克思主義思想。
新內容:前期以宣傳民主與科學為突破口,以提倡新文學、新道德為手段,以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後期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提出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
新成果: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