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卡門電影的意義(電影中的香港旺角卡門篇)
2023-06-23 10:58:33 1
你也許沒有聽說過《旺角卡門》這部電影,但你一定看過這個表情包。
這一廣為流傳的表情包,正是來自《旺角卡門》中的張學友,他在電影中飾演一個不成大器的黑社會跟班——烏蠅。這一角色幫助當時僅僅作為歌手出道三年,還是演藝新人的他,獲得了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
雖然此後因為他的音樂成就實在太大而遮掩了他在電影方面的表現,但張學友在此片中的表演依舊贏得了電影界的廣泛認可。未曾想過,多年後他在電影中的表現重新回到人們視野,卻不是因為演技本身,而是一張表情包。
這也許就是生活離奇又浪漫的一部分。永遠沒有人可以預料,到底是哪一個場面最得人心。至於一個電影人應該如何被記住,也永遠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
《旺角卡門》(As tears go by)作為王家衛的電影處女作,在劇情上還略顯青澀,並未跳脫出同時代香港電影中最流行的黑社會題材。
但「我藏起了你一個玻璃杯,等你需要的時候,你就來找我」、「一句話你不要說兩次,說兩次我就信了」等臺詞,配合著電影中莫名其妙就愛上的男女,深夜碼頭的長吻,車站的送別,在色彩濃烈的黑幫片中又加多了幾分溫熱,幾分浪漫,依舊可以清晰地看出典型的王家衛風格。
影片名中的「旺角」,是香港九龍中部,油麻地區以北的一個地方。影片中,阿娥因為要看病來到旺角,與阿傑相遇。
至於片名中的「卡門」,原是法國作曲家佐治.比才(Georges Bizet)所創作的歌劇。講述的是一個出身卑微的吉卜賽姑娘,她對愛情十分執著,最後卻沒有好結果的悲劇。吉卜賽姑娘與電影中張曼玉飾演的阿娥有幾分相似。可能就是這樣,這部電影便被命名為《旺角卡門》。
電影中,無論是想要與心愛的女人度過安定的一生,最後卻為了江湖義氣失去生命的阿傑(劉德華飾),還是義無反顧選擇愛情的青澀少女阿娥,亦或是寧願做一日英雄,也不想成世做條蟲的烏蠅,都帶著專屬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的標記。
如今,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旺角卡門》,走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街頭。
街牌
香港的街道名稱路牌(簡稱街牌)曾經出現過多種款式,而19世紀末開始,香港最常見的是一種以上英下中、形成一塊貌似英文T字型的街牌,直至1960年代改為長方形街牌,再經過多年改變尺寸、物料、資訊,演變成目前的款式。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香港的街牌大多統一為白底黑字,中英混合標註。街牌與香港蜿蜒著延伸的道路糅合在一起,在幾十年的風雨中褪色,原本分明的黑白色在歲月中被模糊掉邊界,在霓虹四起的香港街頭,固執留住八十年代那一份黯淡陳舊。
一些早期設置的街牌,由於其物料、安裝位置等原因,能幸運地避開更換街牌的工程而保留至今,但近年由於都市建設、舊樓重建、樓宇店鋪維修等原因,令這些歷史文物的數量不斷減少。
專屬於香港的八十年代,連同被拆除的黑白街牌一起,從此被放置在角落。然而,只要看到街牌,那些生鏽的黑白老街牌,我們就回到了回憶中
窩打老道
果欄
又被稱作「果墟」,是香港傳統街市中的重要部分。旺角果欄自一九七〇年代營業至千禧年代,因要避開日間交通, 果欄日間關門,凌晨至早上七時才營業。果欄是老派香港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油麻地戲院
自一九八五年營業至一九九八年。結業前專放映歐美日韓電影與傳統邵氏電影。戲院的藍色紙皮牆極具特色,與不遠處蔚藍的海景相映成趣。也許,香港與電影的不解之緣,就在一座座老戲院中,被悄悄埋下。
欄杆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街道欄杆多為橙色空心鐵皮欄杆,方便路人隨時騎坐。然而,由於其空心的設計,常常容易被折斷,造成割傷。因此,在千禧年後大量被更換,街道上從此少了一抹橙色風景。
戶外晾曬
將衣物在窗戶外面晾曬曾是香港特色,但隨著舊私樓劏房化及香港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急促,洗衣和乾衣都已外判給洗衣店;現代公屋及私樓的設計和制度亦不鼓勵戶外晾曬,使這香港特色不再。
菸草廣告招牌
香菸一直是香港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夜的香港街頭,暗黃色路燈下,許多人都籠罩在煙霧中。因為種類豐富,香港的菸草廣告也十分有趣,中式香菸與外國香菸的廣告牌常常相對而立。然而,自一九九〇年代起,菸草廣告逐步被立例禁止, 因此圖中「Kent」及「Marlboro」廣告招牌現已被拆除。
旺角
旺角(Mong Kok),古稱芒角,古時此處芒草叢生而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附近的村落便名為芒角村。
1860年起芒角隨著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村民紛紛把所種的花朵、蔬菜和所養的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由於他們多乘坐蜑民的船隻渡海,而當時蜑民水上人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
如今的旺角早已不同往日的蒼涼。伴隨彌敦道以西的填海造陸,旺角成為九龍中心。觀塘線與荃灣線在這裡交匯,花墟道和波鞋街也在此處重疊。在舊有的樓宇後,許多玻璃大廈拔地而起。旺角逐漸成為反映香港發展的一個重要地標。
由於旺角及附近一帶的商店多售賣潮流商品,吸引到不少年輕人聚集(情況類似臺北的西門町或東京的原宿)。他們一般會被稱為「MK人」,男的被稱為「MK仔」,女的被稱為「MK妹」或「MK女」,他們的衣著打扮則被稱為「MK Look」,MK即Mong Kok的簡稱。
《旺角卡門》的故事,在劉德華哼唱著《痴心錯付》終結。年輕的張曼玉還等在那個雨夜,等劉德華從旺角乘火車到大嶼山,給她一個凌晨一點的擁抱。
故事永遠停留在八十年代。我不相信美人會遲暮,就像我不相信旺角會老去。旺角與旺角發生的故事,同旺角地鐵站大紅色的背景一樣
——永恆年輕,永恆燃燒。
文字|市場部 王梓萌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
編輯|學生大使 程仕戴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