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舉辦進博會(越辦越好的進博會)
2023-06-20 06:45:45 3
上海再度開啟「進博會時間」。
11月4日晚,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在上海舉行。國家主席發表視頻致辭:舉辦進博會,就是要擴大開放,讓中國大市場成為世界大機遇。現在,進博會已經成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窗口、推動高水平開放的平臺、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
從2018年開始至今,中國已連續舉辦五屆進博會,「不僅要年年辦下去,而且要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的總要求,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在全球疫情蔓延,世界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的情況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博會依然保持年年如約而至,助力實現全球客商與中國的「雙向奔赴」,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也極具象徵意義的大事。
本屆進博會是黨的二十大後中國舉辦的首場重大國際展會,自然更受矚目。
進博會與上海的「共振」
上海作為進博會的永久舉辦城市,無疑是聚光燈下最受關注的對象。
實際上,進博會誕生以來的這五年,也是中國全面提升開放水平,上海實現城市能級大躍升的五年。
在經濟總量上,上海全市生產總值連續跨過3萬億元、4萬億元兩個大臺階,2021年人均GDP達到17.36萬元,相當於2.69萬美元。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
其中,與進博會最直接相關的外貿方面,上海也走出了漂亮的上升線。上海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016年的4338.05億美元,提高至2021年的6286.03億美元,年均增長7.2%。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上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全市比重已達到38.5%,意味著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
隨著進口集散功能持續增強,上海已成為國外中高端消費品牌進入中國的首選地。與此形成呼應的是,2021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079.25億元,居全國城市第一位。去年,上海還被國家委以重任,成為五個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試點城市之一。
進博會的四大平臺作用分別是國際採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這些方面,近年來上海的表現也都可圈可點。
比如,投資促進上,上海外商直接投資實到金額由2016年的185.14億美元增加至2021年的225.51億美元,累計引進外資金額超3000億美元。其中,2021年上海服務業實到外資佔全市比重達到95.5%,以信息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研發設計為主的高技術服務業佔比超過30%。2021年,在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831家,上海已成為我國內地外資總部型機構最多的城市。
開放合作方面,口岸一直是致力於打造航運中心的上海的突出優勢之一。2016年,上海貨櫃吞吐量為3713.3萬標準箱,2021年突破4700萬標準箱,連續12年蟬聯世界第一;2021年上海浦東和虹橋兩大機場年貨郵吞吐量達436.6萬噸,刷新了上海航空貨運樞紐保障能級的新紀錄。同期,上海口岸進出口貨物總額突破10萬億元,繼續保持全球最大口岸城市地位。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進博會的賦能,也與進博會連年成功舉辦形成一種「共振」。同時也向外界證明,作為進博會永久舉辦城市,上海確實是實至名歸。在這份成績單面前,更多人或能夠更具象地體會到,為何國家會把舉辦進博會這個重任交給上海。
上海為何能讓進博會「越辦越好」
本屆進博會,也是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舉辦的第三屆進博會。這種特殊情況下,不僅要辦,而且要「越辦越好」,確實是不小的考驗。
在這方面,外界又一次看到了上海城市品格中的精益求精。
以本屆進博會為例。上海海關設立了110個進博會通關專窗和專用通道,全天候服務進博會人員及展品進出。
交通出行方面,航空、鐵路設置了進博專用通道和接待服務中心,為參展團體提供重點迎送、便捷候乘等全流程服務;住宿餐飲方面,繼續實施住宿價格管控措施,已發布946家賓館酒店、16.32萬間客房的房源清單;觀展服務方面,繼續沿用「證件復用」「急證急辦」等措施,實行線上補換證件,進一步提高證件辦理效率,有效節省了展客商現場辦理的排隊等待時間……
上海還為進博會專門制定了《上海市服務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條例》,通過地方立法對服務辦好進博會提供法治支撐。
此外,自今年5月16日起,本屆進博會的配套活動就開始接受申辦,也即意味著籌備工作差不多提前半年就開始啟動,要知道期間上海還經歷了疫情的考驗。而到今年7月,本屆進博會企業展籤約面積佔規劃面積的比例已經超過80%,已籤約的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就超過260家。
這一方面表明,5年來的持續探索和積累,上海對進博會這樣的國際展會的籌備越來越專業、成熟。這個過程中,城市軟實力、對外形象,以及與營商環境,國際交往、對話的能力,都在不斷提升,並受到越來越多的全球客商的認可。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進博會的國際「磁場力」同樣越來越大。
據悉,共有284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參加第五屆進博會企業展,數量超過上屆,回頭率近90%;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參加企業商業展、66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亮相國家綜合展,數量同樣均超過上屆。
據統計,前四屆進博會參展企業發布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超過1500項,累計意向成交額達2700多億美元。本屆進博會也將有數百項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服務亮相,「首發」「首展」更是均超往屆。
進博會規模和人氣的持續上漲,無疑為「越辦越好」,提供了最具說服力的註腳。
進博效應,從上海輻射全國,走向世界
當然,上海是進博會的主場,但進博會的國際影響力,本質上源自國家的開放支撐和強大的國內市場。
過去十年,中國貨物貿易佔世界比重從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十年間累計進口服務超過4萬億美元。開放的中國正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為進博會的國際影響力和號召力提供了基本盤。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進博會就是中國展示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平臺,以及為世界提供新機遇的重要窗口。
站在上海這座城市看待進博會,它所帶來的「進博效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國內的輻射帶動效應。舉個簡單的例子,2021年,上海升級為歐萊雅北亞區總部,而今年10月,歐萊雅全球首家自建智能運營中心在蘇州奠基。類似的情況,在這幾年很常見。
也就是說,藉助進博會的平臺賦能,不僅進一步堅定了跨國企業持續投資上海的信心,也給國內其他地區帶來新的機遇。這實際也就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整個國家的高水平開放,提供更強勁的動力支撐。
二是,在國際上的溢出效應。進博會致力於為全球的經貿往來、投資促進、人文交流提供一個合作舞臺。各個國家和企業都可以在這樣的國際展會上展示自己、推銷自己,找到商機、捕捉趨勢,在抓住「中國機遇」的同時,也促進彼此間的交流、互信。在這個維度,經歷5年的品牌塑造,進博會也的確越來越成為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
尤其是放在當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全球疫情造成世界交流受阻的大環境下,進博會的照常舉辦所突顯出來的開放合作決心及開放平臺價值,更愈顯可貴,為全球堅定互利共贏發展、凝聚更多開放共識注入信心。
開放已刻入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的大上海的基因之中。這座立於開放潮頭,立志打造開放樞紐門戶的城市,也是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的展示面。五年間,隨著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持續放大,進博會已成為上海的一張新名片、新品牌,也為國家助推高水平對外開放展示了擔當,積蓄了動力。
海報設計:白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