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寫醉翁亭記的心態(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2023-06-21 02:35:50 2
《醉翁亭記》是宋代歐陽修創作的一篇經典散文,這篇文章一經問世,立即就在北宋文壇造成了轟動。
然而,歐陽修的學生蘇軾卻評價這篇文章說:「其辭玩易,蓋戲雲耳,又不以為奇特也。」蘇軾的意思是,這篇文章只是遊戲之作,況且內容並沒有什麼獨特的地方,不值得這麼誇讚。
與蘇軾持相同看法的人,還有王安石。後者認為,王元之的《竹樓記》,就明顯強於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不過這篇《醉翁亭記》到了元明時期,卻忽然得到了「平反」。
再到清朝時期,這篇《醉翁亭記》就已經被尊為古代遊記中的「絕品」了。想要知道歐陽修這篇散文為什麼會成為「千古名篇」,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從歷代文學評論家的說法中找尋原因。
一、《醉翁亭記》「壞」在哪裡?其實歐陽修這篇《醉翁亭記》問世之初,就已經在它的體裁到底是「記」還是「賦」的問題上,引發了一場持續多年的爭論。
古代的「記」,本來是以記事為主,但是在歐陽修的這篇文章中,卻有很大篇幅的議論,同時在多處地方又有「賦」的專屬用詞。
所以當時有不少的人都認為,它就是一篇「賦」。因此北宋詩人陳師道認為:歐陽修是故意仿杜牧的《阿房宮賦》,寫了一篇「遊戲」的文章。
因為古代人論文,先論體制,再論工拙,體不正則文不論。於是《醉翁亭記》在兩宋文學評論家的眼裡,就失去了得到佳評的資格。
歐陽修這篇文章問世以後,黃庭堅比較喜歡,於是馬上就「跟風」,然後寫了一首「隱括詞」《瑞鶴仙·環滁皆山也》。把《醉翁亭記》的全文進行精簡,弄進了這首詞裡。
後來,黃庭堅在《書王元之竹樓記後》裡面曾經提到:王安石說《竹樓記》寫得比《醉翁亭記》好。有人認為,王安石沒有說過這種話,黃庭堅卻認為他說過。
因為王安石是一個比較古板的人,他評論文章「常先體制而後文字工拙」。他一看,歐陽修的這篇《醉翁亭記》,到底是「記」還是「賦」都搞不清楚,那肯定是寫得拙劣了。
除了「記」、「賦」不分的問題以外,《醉翁亭記》還有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全文連續使用了二十個「也」字,有的人覺得這一點比較刻意、造作。
不過,也有人反對了這種說法。比如宋末的葉寘在《愛日齋叢鈔》提到,有一個姓洪的鐵桿歐陽修粉絲表示:《醉翁亭記》有二十一個「也」,蘇軾寫的《酒經》裡面也有十六個「也」。
為什麼人人都記得《醉翁亭記》,卻鮮少有人記得蘇軾的《酒經》呢?蘇軾《酒經》比歐陽修少了「五」個「也」,「造作」程度應該是略低於後者。
然而,歐陽修在文章中用到「也」字時,對押韻、節奏把握得更好。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之間產生了激昂情緒,「妙殊非世間筆墨所能形容」。
但是由於蘇軾在兩宋文壇的巨大影響力,《醉翁亭記》一直都沒有得到很高的評價。不過這種情況到了元、明時期,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二、《醉翁亭記》好在何處?在正式進入元代以前,文壇對《醉翁亭記》的評價已經開始發生細小的轉變了。宋末的陳鵠在《西塘集耆舊續聞》中認為,《醉翁亭記》在文章的體制上,具有「前所未有的獨創性」。
金朝的文評家王若虛也認為:前人對這篇文章多「譏病」,主要是因為它的風格滑稽。但是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篇佳作,那麼這篇文章好在哪裡呢?
第一,它是歐陽修發自肺腑之作,是流麗自然之典範。《竹樓記》固然是一篇非常得體的記敘文,但是《醉翁亭記》,卻打破了固有的文體界限,在文章體制上有「創新」。
文章的創作,歷來重視情緒表達。所謂「情為文之經」,因情而造文是中國美學的要求。在抒情方面,《醉翁亭記》還是要略強於《竹樓記》的。
第二,這篇文章乃是歐陽修「自我為法」的作品,他開創了一種新的文章體制。北宋的陳師道在《後山詩話》裡面提到:「退之作記,記其事爾;今之記乃論也。」
韓愈以前在寫記的時候,只是寫記事的文章,到了陳師道所在的那個時代,大家寫「記」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發表議論了。
那麼,這種轉變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少遊謂《醉翁亭記》,亦用賦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從《醉翁亭記》開始,記事文章的裡面,不但有了議論,還有「賦」的表達手法。
這就是「自我違法」,一種天才的創新。這是《醉翁亭記》的優點,而不是缺點。所以《醉翁亭記》的創新性,是其他文章無法比擬的。
第三,這篇文章並不是遊戲之作,而是歐陽就匠心獨運的作品。因為這篇文章寫得看起來比較隨意,比較彰顯個性,所以提倡「靈性」學說的明代的文人,非常推崇它。
第四,這篇「亂中有序」,思想立意很高。歐陽修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剛剛被貶了官,可是他反而把自己放逐,當成是一種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
同時,在這篇文章裡面,還體現出了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醉翁之意不在酒」這一句,尤其耐人尋味。
換句話說,元明清三代的文人皆認為:《醉翁亭記》文章兼具抒情性、獨創性和思想性。對於「記」、「賦」之爭,近代的學者吳小如認為:它既不是「記」也不是「賦」,而是一首散文詩。
結語宋代文人看上去比較嚴肅,他們雖然偶爾也會寫一些滑稽的文章,如蘇軾就寫過很多滑稽的詩詞,但是在他們的心底,始終認為堅守「文以載道」的準則。
所以對於那些「不嚴肅」的文章,他們都不會給予很高的評價。但是到了元明時期,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文以載道」的思想動搖了。特別是在明代以後,大家更喜歡張揚「靈性」的作品。
文學創作屬於藝術範疇,因此評價一篇文章的好壞,首先還是要看它寫得到底有沒有真情實感。其次要看它是否有獨特之處,這種獨特既指敘事藝術的獨創,又指思想上的獨到。
《醉翁亭記》在抒情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但是文章裡面「與民同樂」的思想,並不是歐陽修獨有的。因此蘇軾錯誤地認為,這篇文章「又不以為奇特也」。
而且宋代的文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在創作詩詞文章的時候,往往理性大過感性,因此宋詩讀來,遠不如唐詩那麼感人,就是因為宋代文人愛在詩中「講道理」。
《醉翁亭記》這篇文章的「獨創性」,恰恰就體現在它被宋人「譏病」的體制不清晰上。因為這篇「遊記」,讓人從中讀出了「詩」與「賦」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