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小三峽風景如畫(重慶風景名勝巫山小三峽)
2023-06-20 18:40:21
微信搜索「重慶地方志」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喲!
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景區位於巫山縣北部,地處四川盆地東部邊緣,全長65公裡,有水峽、峰巖、洞穴、動植、人文、空間等景觀。景區距離巫山縣城1.5公裡,距重慶主城區445公裡。
巫山小三峽由大寧河下遊流經巫山境內的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組成,與長江大三峽毗鄰。巫山小小三峽位於滴翠峽處的支流馬渡河上,是長灘峽、秦王峽、三撐峽的總稱(小小三峽是大寧河小三峽的姊妹峽,因比小三峽更小,故名「小小三峽」)。
景區氣候受峽谷地形影響顯著。由於峽谷深邃、地形封閉,谷底接受日照時間短,溼氣蒸鬱,極易成雲致霧。夏季是全國的暴雨中心之一,常有雷鳴電掣;秋多晴日,雲淡天高;冬季則多「蒙蒙峽雨」,常連綿數日;春夏之交,天氣變化無常,「朝雲暮雨」。
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景區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國家森林公園、重慶市十佳旅遊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自然景觀龍門峽
小三峽的第一峽,從大寧河口至東坪壩,全長8公裡。
絕壁高聳,兩山對峙,形若似門。
由於山勢雄偉,有「不是夔門勝似夔門」之譽。
峽內主要景點有古棧道遺蹟、青獅守門、九龍柱、熊貓洞、琵琶洲等。
2010年新建的龍門大橋,為小三峽增加一道亮麗的風景。
滴翠峽
小三峽的第三峽,從雙龍至塗家壩,全長20公裡,是小三峽中最長、最幽深、最秀麗的一個峽谷。
主峽區從滴翠峽口至飛雲洞,長15公裡。峽內絕壁連綿,群峰競秀,凌空瀑布,一江碧流,鴛鴦戲水,竹木蔥蔥,群猴攀援,猿聲陣陣,饒有野趣。被譽為大寧河最佳景。
天泉飛雨
位於羅家寨右邊的絕壁上,數十丈高處凌空飛出一股清泉,出洞是泉、空中是霧、落地是雨,迷迷茫茫、飄飄酒酒。
雨後,天泉可噴出幾十米遠,每當旭日東升或夕陽西下時,形成一道彩虹,景色十分壯觀迷人。
人們讚譽為「天泉飛雨獨一家」。
馬渡河
寧河東岸的一條支流。
明朝崇禎年間,設上馬、中馬、下馬三隘,此河因之得名。還有一種說法,過去渡口沒有船,專用馬馱人過河,故名「馬渡河」。
峽谷幽靜,千峰竟奇,百巒疊翠。
這條支流也有3個峽谷,有「小小三峽」之稱,是小三峽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5公裡,經整治河道,建造木質小遊艇(每隻可乘十餘人),上水既坐船,需撐船和拉船。順水時,可乘坐自行操作的橡皮艇順流而下。
每年有10萬遊客,漂流放舟馬渡河,驚險刺激。
1997年,小小三峽全程環形漂遊線開發營運,遊覽者增多。
金猴峰
在馬渡河與寧河交匯處,山峰重疊,左為金猴峰,右為望猴臺。
這一帶猴群時出時沒、攀援追逐,長江三峽早已消失的猿聲,在此處依然可聞。
赤壁摩天
河東岸有一斧劈刀削的懸巖絕壁,高過百丈,聳入雲天,連亙數裡。
金色的陽光灑在峭壁上,赤黃生輝,巍然屹立,被譽為「赤壁摩天無覓處」。
飛雲洞
出滴翠峽口西岸,高處山間一洞廣闊幽深,飛雲掠過,山霧繚繞。
洞內滴水不斷,蝙蝠成群,石幔石筍遍布。
洞口寬一百餘米,深不可測,可容納數萬人。
洞口左側絕壁上有一懸棺,洞前有石碑等文物。
三撐峽
始於馬渡河入口,全長5公裡,是小小三峽第一峽。
兩岸懸崖峭壁,猶如斧劈。河道狹窄,天開一線,景幽水秀。逆水行舟,水流湍急而無拉縴之路,只能一篙篙前撐,故又名「長撐峽」。
原始植被無損,沿途翠色滿目,夾雜離奇鍾乳,空中飄灑飛瀑雨霧。
峽內有鹿回頭、壽星峰、石柱灣、相思泉、龍虎潭、八戒過河、母親石、月亮寨等景觀。
秦王峽
全長4公裡。山清水秀,幽深靜謐,水流平緩,清澈見底,是漂流遊覽的最佳地段。
秦王峽東岸有一大溶洞,據傳明朝崇禎年間,有秦姓山賊佔洞為王,魚肉百姓,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擒獲,故名「擒(秦)王洞」。
峽內有望鄉臺、虎頭巖、黃龍過江、鯉魚躍龍門、仙女迎賓、仙樂鍾、羅漢堂等景點。
長灘峽
全長5公裡。峽中有一段長2公裡的河灘,寬十餘米,筆直一線,水平如鏡,沙石潔白,兩岸山水掩映,故名長灘峽。
峽內谷窄山高,絕壁對峙,氣勢雄險,水清見底,水中有品種繁多的魚類,沿岸多有色彩斑斕的卵石,或見古生物化石。
峽內有滴水巖、聰明泉、手爬巖、穿洞子等景致。
峽江紅葉
巫山的氣溫給紅葉創造了最佳生長和形成時機。
三峽庫區蓄水達到170.9米,江、山、紅葉三位一體, 高峽平湖與漫山紅葉交相輝映。
巫山紅葉集中連片有0.67萬公頃,其中以小三峽的巴霧峽最為集中。
秋季漫山紅遍、層林盡染,遊客既可乘車上山,隨公路盤旋,包攬獨一無二的峽江紅葉景觀,亦可坐船仰望兩岸紅葉,還可以徒步山野紅葉林中小道與紅葉親密接觸。
小三峽獼猴
隨著長江水位上漲後,猴群遷徙活動範圍擴大,生態環境日趨優化,小三峽獼猴數量已超過3000隻。
巴霧峽、滴翠峽是觀賞小三峽獼猴的最佳區域。
對小三峽景區獼猴的保護,採取定期定點投食、栽種合適的果樹、聘請專人分片看守等保護措施,確保其採食來源有保證,活動範圍更廣闊,嬉戲玩耍更快樂,再現「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景象。
當陽大峽谷
南起平河風情小鎮,北倚神農架大九湖,是連接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大昌古鎮與大九湖溼地公園、神農架、三峽大壩「渝鄂金三角」旅遊的重要通道。
當陽大峽谷集峽谷、溪流、瀑布、溶洞、草場、田園風光於一體,峽谷幽深神秘,兩岸山峰奇異,分布著轎子石佛像崖、當陽關、旗幟山等極具特色和令人震撼的景觀。
亞洲銀杏樹王
位於平河鄉高坪村譚家屋場,為千年樹王,經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專家認定,為「亞洲銀杏樹王」。
樹高40米、根徑2.8米、胸徑2.5米,此樹狀如玉筆,氣如蟠龍,蒼翠濃鬱,遮陰面積達700平方米,年產白果1000公斤。
蔥坪溼地公園
位於當陽鄉高坪村邊緣與湖北神農架林區相連,是人跡罕至的原生亞高山溼潤草甸,海拔2100米,方圓10平方公裡,是重慶市保存最為完好的高山溼地草場,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裡坡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蔥坪溼地生態系統主要包括亞高山草甸、泥炭蘚沼澤、睡菜沼澤、苔草沼澤、香蒲沼澤、紫茅沼澤以及河塘水渠等溼地類型,盆地泥碳層最大厚度達3.5米,溼地內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分布有珙桐、光葉珙桐、銀杏、紅豆杉、南方紅豆杉、華榛等珍稀植物及金絲猴、黑熊、斑羚、金雕、鬣羚等珍稀動物。
人文景觀懸棺
位於巴霧峽東岸黃褐色絕壁上的長方形洞穴中。
洞裡擱放著一具漆黑棺木,離河面四五百米高。千百年來,風吹雨蝕,依然保存完好,亙古之謎,無人能解。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考古工作人員研究發現,懸棺是戰國時代居住在這一帶的濮族人的葬棺,是用繩索把棺材下吊進絕壁的洞穴中。
根據棺中主葬者和殉葬品銅帶鉤、銅手鐲等判斷,歷經2000年。
船棺
位於大寧河巴霧峽、滴翠峽懸崖之上,離河面100米高的地方,擱著7米多長的木船,即「小三峽船棺」。
「船棺葬」是巴族的獨特風俗。
古人實行懸棺葬主要有3種解釋:借音「高棺」(高官)以保佑子孫後代富貴;為保護先人的屍體,不讓人獸侵犯;濮人子孫為了盡孝,在父母亡故後,「盡產為棺,於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
古棧道遺蹟
位於龍門峽西岸絕壁上,是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小石孔。
小石孔見方15.2釐米,孔深0.67米,孔距166釐米,枯水季離河面的高度為15米,全長約400公裡,是我國保存最完好、最長的古棧道遺蹟。
在古代用於交通、運輸、軍事等方面。
大昌古鎮
距離巫山縣城60公裡水路。始建於晉代,有1700年歷史。
古鎮有兩條主要街道,南北街長150多米,東西街長240多米,佔地面積不足10公頃。
是長江三峽庫區最大的明清古建築群。有完整的古城牆及3個保存較好的古城門,有37幢明清古民居建築,青磚黛瓦、雙筒屋簷、飛簷翹角、雕梁畫棟、木質門面。
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通過對古鎮的考古研究,初步推斷出大昌古鎮可能是巴國的都城。
2002年2月21日始,啟動大昌古鎮整體搬遷復建工程,2007年完工並向遊人開放 。
龍門大橋
位於小三峽龍門峽峽口,在三峽水庫最終蓄水後,老龍門大橋主拱圈將有三分之二以上部位被淹沒,橋下淨空不能滿足通航要求,因此拆舊橋建新橋。
新龍門大橋與巫山長江公路大橋形成姊妹橋,遙相呼應。
巫山新龍門大橋位於巫山縣城旁,舊龍門大橋下遊90米處的龍門峽峽口。
特色產品巫山脆李
又名巫山大李子,種植始於唐宋年間,有上千年歷史,主要特徵是果形端莊、質地脆嫩、汁多味香。
巫山全縣脆李種植面積3480公頃,總產量達4.25萬噸,居全市第一,產品遠銷四川、貴州、湖北等地。
2014年5月, 重慶巫山脆李被授予 「中華名果」稱號,其產地巫山縣也被授予「中國脆李之鄉」稱號。
巫山烤魚
發源於巫山的特色美食,有麻辣烤魚、泡椒烤魚、醬香烤魚、豉汁味烤魚、蔥香烤魚、香辣烤魚等十多種口味。
特別之處在於把烤、醃、燉3種烹飪手法有機結合,用料方面除去民間配方外,使用很多傳統川菜和川味火鍋的用料特點,採用「先烤後燉」的獨特做法,融合烤、燉兩種烹飪工藝的精華,是口味獨特、富含營養的美味小吃。
白果羊肉
起源於大昌鎮白果村而得名,由一農戶經營多年,選取高海拔地區青草餵養的土山羊,當天宰殺,採用祖傳秘制配方加工而成。
景區遊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