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鐵道遊擊隊電影(50年代打仗電影的那些事兒之鐵道遊擊隊)
2023-06-13 01:26:20 2
趙剛(連趣網CEO)和趙一工(《電影傳奇》首席記者)
趙明(1915-1999),生於江蘇揚州。原爾趙炳章。1934年參加左翼劇聯。參加過上海業餘劇人協會。1936年任明星影片公司美工助理。抗戰時參加上海救亡演劇四隊,後在武漢入抗敵演劇二隊。1947年任國泰、崑崙等影業公司的特約副導演、導演。1950年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1964年任北京電影學院事院長、教授。
代表作:三毛流浪記(與嚴恭合作)、《團結起來到明天》、《鐵道遊擊隊》、《年青的一代》等。
這是小說《鐵道遊擊隊》作者、也是劇本改編——劉知俠(1918-1991)。為了寫小說,他曾經兩次穿越封鎖線前往山東棗莊收集素材。
演員曹會渠來自廣州軍區戰士話劇團,片尾「劉洪」飛馬在火車前穿過的戲是他自己完成的,這場戲雖然一次通過,當時可把導演趙明嚇出一身冷汗。
秦怡應該有很多難忘的記憶,比如「芳林嫂」和「劉洪」之間被剪掉的一些愛情戲,還有扔向「岡村」的那個沒拉弦兒的手榴彈……
說到沒拉弦兒的手榴彈,就不能不提演「岡村」的陳述。好傢夥,這一下挨的可夠狠的。陳述演戲特別愛動腦子,「岡村」牽的那條狗就是他設計找來的。
趙剛:
那《鐵道遊擊隊》裡芳林嫂和劉洪的愛情就表現得比較完美了。
趙一工:
是,《鐵道遊擊隊》從各個角度看都是比較完整的一個影片,比如它講了一個傳奇,又以一個真實的原型群體為依據,這個群像的塑造,人各有貌,裡面也有愛情,自發的一個抗日隊伍接受了黨的領導,最終成為真正的革命戰士。而且還從一個局部表現了濃縮的抗日戰爭的全過程。很符合當年宣傳抗日戰爭的基調,也適應觀眾的口味。
我覺得《鐵道遊擊隊》是一部教科書一樣的電影,以傳奇的態度寫作抗戰的歷史,是一個標本。戰爭的慘烈被概念化的處理,日本人的殘暴,是與生俱來的。抗戰中我遊擊隊始終受到了日軍和偽軍的雙重進攻,戰爭讓自發抗爭的群眾成長,成為合格的戰士,然後勝利是屬於正義的中國人民的。
工作照。「微山湖」上的戲其實是在太湖拍的。一提「微山湖」,你最先想到的恐怕是那首《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歌是業餘合唱隊的人唱的,這地道山東味兒的旋律是一個安徽人寫的。
工作照。當時鐵道部給劇組撥了一列火車的車頭、車尾和一兩節車廂幫助拍攝。 你看片裡的「鐵道遊擊隊員」們開車、扒車、跳車身手那麼矯健,都是從司爐學起、一點點練出來的。而拍戲的時候又正好趕上最熱的天氣,戰馬熱死了,人身上也長了痱子,您說這份罪遭得,唉!
作曲家小傳
呂其明(1930- ),安徽無為人。少時隨父去淮南抗日根據地參加新四軍。1949年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奏員。1951年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1955年回上海電影製片廠任作曲。曾任上影樂團團長。
代表作:電影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鐵道遊擊隊》)、《誰不說俺家鄉好》(《紅日》)等;
故事影片音樂:《家》、《白求恩大夫》、《霓虹燈下的哨兵》、《城南舊事》等。
演職員表
上海電影製片廠1956年出品
原著、改編劉知俠 導演趙明 攝影馮四知 美工張漢臣 作曲呂其明 錄音陸仲伯 特技設計周家生 特技攝影孔基成 軍事顧問劉金山/車吉林 劇務主任徐進副導演張錚指揮李秉申 演奏上影樂團
曹會渠(劉洪)秦怡(芳林嫂)馮喆(李正)馮奇(王強)馮笑(小坡)鄧楠(魯漢)仲星火(彭亮)陳述(崗村)鄭敏(小林)石靈(匪營長)劉非(遊擊隊員甲)李鏞(遊擊隊員乙)李其珍(遊擊隊員丙)程之(日本兵)
下面是連趣網組織出版的電影連環畫部分內頁欣賞:
趙一工:
有國才有家,抗戰勝利了,芳林嫂就能和劉洪團聚了。
1956年這麼做沒問題,但是到2006年以後還有人這麼拍,只是在幅度上更誇張,這是不是就有點兒對歷史不太負責任了。如果統計一下,我們在抗日戰爭中消滅的日本鬼子,一定沒有我們影視作品中消滅的多。我們任何一部影視作品的主人公,似乎都有能力獨立地把日本鬼子趕走。昨天看了一個電視劇,裡面竟然說,日本人為了對付我新四軍一個地下便衣隊,從日本抽調了所有整形外科醫生,「克隆」了一隻假的便衣隊,目的只是破壞我們的軍民關係。看得我都無語了。。。我不知道編劇、導演是何許人也,也不知道他們是否受過老電影中哪些抗日題材的影響,總之,這些以「年代戲」冠名的歷史題材電視劇,應該適當增加對歷史尊重的態度。
《鐵道遊擊隊》流傳至今的原因,還因為它有一首動聽的歌曲,而那個時代,許多的電影插曲,都成為流行歌曲,有些甚至穿越時代,比電影本身更具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