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最經典少林功夫片(香港電影少林寺用真功夫讓全世界認識到了中華武術的魅力)
2023-06-13 04:26:50 1
中華武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門派眾多源遠流長,但是一直不被世界各國人民深刻認知,是香港電影《少林寺》用真功夫讓全世界認識到了中華武術的魅力。
1979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的廖承志,與香港各界有著長期密切的聯繫,對「長鳳新」的狀況一直非常關注。被外界尊稱為「廖公」的廖承志是一位「武術迷」,對於功夫電影情有獨鍾,廖公曾跟孫中山的保鏢馬湘學過武術,深得武術精髓。當時,廖公在看了電影《精武門》後讚不絕口,1979年廖公向香港電影人建議,提出了拍攝有關少林寺和太極拳的題材,以此來表達家國情懷,提振民族自信心,建議拍有關少林寺的電影,他說:香港及海外觀眾都喜歡看武俠片,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拍一出少林寺或太極拳呢?他說起小時候從國民黨元老朱執信等人口裡聽了許多武俠故事,還提議拍武俠片,要到實地拍攝並找有真功夫的演員,從劇本創作、修改到借用最好的武術演員,甚至服裝道具,廖承志都提出許多可行性建議。
廖承志提出拍攝《少林寺》後,新聯電影公司首先承接下了拍攝任務,定下資深粵語電影人陳文為導演,陳文導演從香港帶去了武術指導,演員方面則是由長城公司的藝人吳剛領銜,此外還有一些京劇演員擔綱主演。在拍攝了一段時間後,劇組提供的半小時左右的樣片讓公司非常不滿意,與當初的設想相差甚遠。此時,陳文導演的腳踝嚴重受傷,劇組工作人員的健康也出現了狀況,於是,《少林寺》的拍攝也必須從新來過。
導演張鑫炎所在的長城電影公司在此時加入到《少林寺》的項目中。張鑫炎導演可謂是臨危受命,而當時在鳳凰影業的施揚平因與張鑫炎有多次合作,作為副導演參與到《少林寺》創作中。張鑫炎導演進組之後,提出了兩個顛覆性的條件,一是要改劇本,二是要用真正的武術運動員來演出。當時外界對此頗有擔心,認為武術運動員並不懂得怎麼演戲,怎麼能夠保證表演質量?但是,張鑫炎卻堅持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只有武術運動員擔綱,才能真正表現出少林功夫的精髓。
在上世紀80年代後,國內體育界大部分資源都在向著奧運會的項目傾斜,而武術界則不得不為武術運動員的發展尋找新的出路,「功夫電影」顯然是其中一個重要機會。所以,張鑫炎的選角工作得到了國家體委的大力支持,劇組得以在各地的武術人才中挑選演員。
扮演曇宗大師的於海是山東省的著名武術運動員,正宗七星螳螂拳傳人,被劇組早早就看中了。飾演反派王仁則的于承惠則出身山東省體育學院武術隊,施揚平在觀看一場武術比賽時,發現場外的一位「觀者」眼睛有神、氣度不凡。他追上去主動聯繫,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術全能冠軍于承惠。施揚平透露,于承惠在第二天試鏡時,腳踏皮鞋、舞了幾下棍子,也就半分鐘,但頗有氣勢。之後,一行人還去于承惠的家中吃飯,非常順利地定下合作。而飾演禿鷹的計春華是浙江武術隊退役隊員,他因病掉了頭髮,正在苦悶中,而劇組在找演員時,恰恰被他光光的腦袋,看似兇悍的外表所吸引,希望他能出演反派。施揚平透露,片中的「禿鷹」是因為計春華而特別增加的角色。
《少林寺》使得李連杰成為一代巨星。施揚平表示,李連杰在1973年的時候就被張鑫炎所關注。當時,「泛亞非拉美桌球錦標賽」在北京舉行,張鑫炎在場拍攝運動題材紀錄片《萬紫千紅》,10歲的李連杰在錦標賽的開幕式上做了武術表演。當時,張鑫炎對於李連杰印象深刻,也約好了以後有機會找他拍攝電影。在選擇《少林寺》的主角覺遠時,張鑫炎心裡一直惦記著李連杰。此時的李連杰已經長大了,所以,張導演在山東挑選了演員後,正好要去北京與王立平商談主題曲作曲的事情,也要去看看李連杰。有趣的是,17歲的李連杰當時正在生悶氣。原來,在不久前,李連杰在電影《塞外奪寶》演員海選時落選了,他一時心情不太好,躲著張鑫炎不願意見,最終,還是被運動隊叫來,接過了《少林寺》拋來的橄欖枝。
《少林寺》會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4名武術運動員,1980年8月,在國家體委的協調和幫助下,全國武術界的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到達鄭州「中州賓館」集合。施揚平透露,這部電影中的每個演員都是武術指導,採用的是「誰打誰編」的原則,動作的默契度,呈現的技巧,都靠對打的演員一起研究設想出來。而得益於這些真刀實槍的功夫,《少林寺》中,觀眾看到了迥異於以往電影化的打鬥方式,欣賞到了鷹拳、螳螂拳、三節棍、九節鞭等中華武術絕學,使得《少林寺》精彩的武打場面「遍地開花」,由此成為難以逾越的經典。當時劇組的關係非常好,武打演員們也是朝氣蓬勃,不拍自己的戲份時,就主動地當「群演」,甚至去演河邊的屍體,還主動幫助服化道的工作人員搬道具,彼此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少林寺》是由中原電影製片公司製作的一部動作電影。由張鑫炎執導,薛後、盧兆璋編劇,李連杰、於海、丁嵐、計春華、于承惠聯袂主演。該片講述的是隋唐年間,著名武術家神腿張抗暴助義,遭王仁則陷殺,其子小虎幸被少林武僧曇宗救出,小虎為報父仇,拜曇宗為師,取名覺遠,習武少林,並落髮為沙彌的故事。 《少林寺》於1982年1月21日在中國香港公映。
劇情是:隋朝末年,隋將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于承惠 飾)在督建河防工事時,殺死了起來反抗暴虐的神腿張,其子小虎逃亡至少林寺為少林武僧曇宗所救。小虎為報父仇,拜曇宗為師,習武少林,並落髮為沙彌,法號覺遠。一日,李世民偷渡黃河被王仁則兵馬圍困,覺遠等施計解救。王仁則誣陷少林寺內有人通敵謀反,準備滅掉少林。眾僧浴血奮戰,曇宗戰死。此時李世民率兵返回攻陷洛陽,王兵譁變,王仁則被覺遠手刃。為繼承曇宗遺志,覺遠受戒為僧,兼負武林統領。唐太宗諭立僧兵,並立碑表彰眾僧義勇。自此,少林習武風盛,名傳四海,威震四方。
電影《少林寺》使得嵩山少林寺聲名鵲起,千年古剎名揚天下。然而,拍攝時,少林寺卻非常荒涼,野草齊腰,沒有像樣的路,只剩一個山門並沒有武僧,只有10位70多歲的老和尚。因此,《少林寺》中的很多景色並不是在那裡拍攝的,而是在全國多地景點實地拍攝,最終由幾處景觀組合而成。上世紀80年代初,雖然拍電影還缺少特效,但是《少林寺》卻以讓人耳目一新的新武術、新風格成就了中國功夫片最輝煌的時刻之一。
當時的少林寺在拍攝時還很荒涼。據孫劍魁回憶,第一次來到少林寺時,山上的荒草有一米之高,而且根本就沒有路。寺裡只有幾個老掉牙的和尚,泥菩薩的身體已經坍塌了一半。
電影中的少林寺,其實是由幾個廟宇的景觀組裝而成的。匾上「少林寺」三個字都是經過重新粉刷的,片中那段綠樹環繞、青草茵茵的室外練功場所是在附近的中嶽廟和杭州的「花崗觀魚」拍攝的。當時的特效還不發達,而左派電影的拍攝方針,以及張鑫炎對武俠片的要求,使得《少林寺》中的打鬥場面以真實為第一訴求。據扮演「禿鷹」的計春華回憶,當時根本沒有動作指導,拍誰的鏡頭誰自己設計動作。每次導演告訴你需要打多長時間,從哪兒到哪兒,就開始準備,然後用錄像機拍下來回去分鏡頭。於是,在《少林寺》中出現很多打鬥的長鏡頭。
1982年,內地公映後,以1毛錢的票價創下了161578014元的票房紀錄。 同年1月,《少林寺》在香港公映,作為第一部在香港上映的內地功夫片,在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下,《少林寺》在香港創下1616萬港幣的超高記錄。一舉打破香港功夫片歷史最高賣座記錄。在日本,創下40億日元票房紀錄,1983年,在韓國上映,創造了51億韓元的票房紀錄。
該片是一部在武打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影片一反舊式武打片中那種純表演的花架與鏡頭技巧的賣弄,通過李連杰和他的一班武術隊員們樸素真實的功夫讓觀眾真正欣賞到了中國功夫。《少林寺》的轟動,使光頭和尚覺遠的形象已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印記。(新浪娛樂評 [13] )該片讓觀眾著迷的是,李連杰的一招一式剛柔相濟,於海的螳螂拳出神入化,胡堅強的地趟拳騰落舒展,于承惠的醉劍遊龍似鳳。那武戲的對打,更加精彩了得,值得琢磨。《少林寺》轟動世界,掀起了世界武術熱,成了功夫片難以逾越的經典,是因為演員、拳腳都是真功夫。正是這些真功夫,讓全世界的人民,通過看電影《少林寺》真切的感受到了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看到了中華文明的厚重大氣,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堅強剛毅,並為之深深感動,從而提升了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
如今,40年的時間過去了,《少林寺》中有些演員已經不幸離世,有些演員已經息影,而這部影片所引發的澎湃心潮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平息,人們仍然在嚮往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而這也是《少林寺》之所以能夠穿越時代、令人熱血噴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