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電影百花獎投票地址(百花獎60周年穿透刻板印象)
2023-06-13 01:39:43
第3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頒獎典禮系列活動,於7月28日至30日在湖北武漢市舉辦。彈指一揮間,大眾電影百花獎走過60年曆程。「百花獎」在城市盛開,讓電影與城市產生親密關係。穿越百年中國電影史,我們走進銀幕中的城市,解讀電影與城市的奏鳴曲。
l 重慶:不止有火鍋
一座城市因為電影而被頻繁帶火,這樣的案例實屬少見,而重慶正是其一。
反映重慶或以重慶為取景地的電影有很多,比如《火鍋英雄》《雙食記》《少年的你》《中國機長》《十面埋伏》等等。在電影中,重慶的洪崖洞、長江索道、解放碑、輕軌等等頻繁亮相,如今成為去重慶必須打卡的網紅點。
但是,重慶在電影中逐漸嶄露頭角,還是以《瘋狂的石頭》為分水嶺。《瘋狂的石頭》之於重慶,不僅僅是物理上的相關。換言之,在《瘋狂的石頭》中,重慶不僅僅是作為故事發生地、電影取景地而存在。這部讓寧浩一戰成名的電影,以其魔幻色彩、多主線網狀敘事的拍攝手法,與重慶獨一無二的山城大都市特質,天衣無縫的貼合在一起。
《瘋狂的石頭》反映的是小人物的故事,但他們都是「瘋狂的小人物」。這些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愁,他們讓人苦笑不得的幽默,荒誕莫名的悲喜奇遇,對利益的追逐,對投機的執念,都在電影多線敘事下的荒誕黑色中,呈現為盡皆癲狂的樣子。電影敘事的「瘋狂」,這些小人物命運的「瘋狂」,又是在飛速現代化驅策下的人們,能夠感受到的一種內心裡的瘋狂。
重慶,是中國西部山地裡崛起的超級大都市。重慶很大,其地域、人口、經濟等等擁有絕對的體量,非一般城市可以比擬。重慶發展很快,她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經歷多年高速發展而在中西部異軍突起,正展露超凡實力。正是這樣一座都市,在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展現了一種傳統與現代「馬賽克般的雜糅」,在「都市氣」與「鄉土氣」的衝突與融合中,展露出獨特的城市特質。
在傳統印象中,現代化的故事似乎就要放到北上廣深,文藝的故事就要放到山鄉邊緣。而隨著當代電影題材領域的逐步拓展深化,越來越多的電影創作者把鏡頭對準重慶這樣的地域。這樣的城市,更能擺脫千篇一律的中國城市書寫,誠如有網友所言:「重慶是一座充滿『電影感』的城市」。
l 上海:不止是「魔都」
浪奔、浪湧......大時代裡編織進小時代,小時代外映照出大時代,上海生活是高高潮頭與小小浪花的交響樂。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華燈起/車聲響/歌舞昇平......」這首電影《長相思》裡的插曲,也可以說是一張關於上海刻板印象的插畫。華燈、車聲和舞女就是上海裹的一襲華美皮衣,而舞女的眼淚則預示著皮衣下有數不盡的蒼涼故事。被譽為弄堂文化百科全書的《馬路天使》亦將鏡頭對準了真實自然的市井生活,關注歌女、報販、剃頭匠等底層小人物的生活際遇。
只是,當刻畫現代的上海時,鏡頭卻常常失了真。
來自小鎮的年輕人想著上海該是一場紙醉金迷的盛宴。盛宴恣意縱情過後,外灘姐妹花相擁而泣。而好萊塢的鏡頭中,上海則是一隻孤獨巨獸,一座鋼鐵堡壘。《碟中諜3》、《變形金剛2》、《環形使者》......拍不厭的是陸家嘴、金茂大廈和東方明珠,取不盡的是摩天大樓裡爾虞我詐、逼仄小巷裡藏掖貓膩。金屬與玻璃立面上倒映出冰冷的霓虹燈彩,一如夜幕森森裡閃過一對瑩然獸眼。在一切充斥著東方主義幻想的凝視裡,現代的上海當然是都市,但也還是叢林。
紙醉金迷是皮非骨,鋼鐵巨獸亦是皮非骨,都在哈哈鏡裡取景——一個瞧得太細,於是就只盯著那眼前的一點蠅營狗苟,為賦新詞強說愁;一個離得太遠,因此上海就化作一團模糊巨像,一種關於東方力量的神秘隱喻。
l 香港:不止在「黃金時代」
香港,從來沒有一座城市與電影如此密不可分。
提起香港電影,人們腦海中浮現出的是黃金時代的輝煌與綻放;而港英時代之後,往往是「盡皆過火,儘是癲狂」的嘆惋與懷念。正是因為這種密切聯繫,人們很容易把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落幕曲唱成一個時代的輓歌。
但是,時代不是一出舞臺劇,而是舞臺。舞臺劇會謝幕,而舞臺,一直在。
特定時期、特定電影人的「香港電影」成為過去式,但香港電影還在繼續。
2015年,電影《踏血尋梅》以一宗命案出發,藉此道出香港社會的種種問題。作為上一代新移民的母親對香港抱著美麗的想像,而由春夏飾演的女兒對身處的地方只感到虛無。電影用這樣的落差對照今日上下兩代對香港社會、生活現況的體會,以寫實的手法展現新移民在香港社會裡的特殊性。除此之外,電影還從側面展示了青少年的價值觀、資訊爆炸帶來的錯亂、香港人的迷惘等問題。
而2014年上映的電影《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則以超現實的方式,給觀眾展示了一座「空城」。一輛「紅VAN」的隱喻,導演陳果帶觀眾看到了香港人面對轉折的掙扎和遭遇危機後的重建。
這些電影中的香港形象,不再是熱血沸騰的英雄地,而是骨感而荒誕的混合體。
「香港電影」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有風華正茂之時就有謝幕退場之時,這是必然的規律。但是,作為一個地域概念,香港電影就像上海電影、北京電影一樣,「香港的電影」和「電影中的香港」,都不會停駐在任何一個所謂的黃金時代。
l 廈門:不只是「瑪麗蘇」
廈門是個適合青春逃亡的地方。
觀山、望海、聽濤,像電影的開場,「城市與青春」借用影像的鏡頭彼此詮釋。無論是《我的早更女友》中承載男女主浪漫一吻的集美中學的大榕樹,還是《一起來看流星雨》中誕生浪漫愛情的廈門大學,又或者是《第一次》裡有關鼓浪嶼的各個轉角,偶像劇的鏡頭將廈門典型的城市意象和溫馨的生活姿態投射內化成觀眾有關廈門的生動記憶,呈現了廈門浪漫又文藝的城市基因。通過「框取」環島路的沙灘、華新路的咖啡館及鼓浪嶼的飄雪等經典地標,讓熒幕空間成為塑造顯示城市空間的一種力量,建構廈門文藝、清新、「高顏值」的城市形象。
關於廈門,不止是瑪麗蘇。在大海的浪濤中,廈門人血液裡流淌著「愛拼才會贏」的秉性。青春偶像劇,呈現的也不僅僅是表面性的城市外觀,同時也在傳遞著一個城市的性格。《同桌的你》、《我們的愛》、《左耳》、《誰的青春不迷茫》等眾多在廈門取景的影視劇中,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對夢想的褒讚以及真誠友誼的歌頌詮釋了積極堅韌、奮鬥不息的精神內核,也正是在偶像劇的這種「青春宣言」中得以窺見廈門敢拼也敢愛的城市性格。
前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曾說:「人們看電影是為了時間。為了已經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擁有的時間。」在偶像劇的廈門裡,觀山望海聽濤,陽光操場校服,電影給予了我們未曾有過的人生體驗!
l 武漢:不止有「煙火氣」
銀幕中的武漢,人們印象最深的是「滿滿人間煙火氣」「碼頭文化」等等,以武漢為故事發生地的電影有《江城夏日》《人生大事》《你是我的春天》《人在囧途》《南方車站的聚會》等等。
那麼,除了「煙火氣」這些經典標籤,銀幕中的武漢還有哪些形象呢?
(鹹安坊,位於武漢市南京路與勝利街交界處。)
中國歷史上,「大武漢」與「大上海」交相輝映。在電影《黃金時代》中,傳奇女性作家蕭紅在武漢經歷了情感與思想的轉折點。當時武漢保衛戰開始,全國各地包括抗日宣傳隊、救亡演劇隊、文化工作隊、戰地服務隊在內的近200個科學、文化和救亡團體遷到武漢,蕭紅身處歷史風雲際會之地,在武漢前線目睹「武漢保衛戰」的慘烈,此刻的她以文學才能執筆抗戰,喚醒國人覺醒,而不再僅僅是一個充滿詩性和靈性的才華橫溢的女子。
電影將拍攝時間最長、戲份最重的取景地放在武漢,拍攝之初,片方說武漢部分「將是《黃金時代》場面上最有氣勢、最能展現民國內憂外患境況的段落」。武漢的鹹安坊、武漢港18碼頭被攝入影像中,其中百年歷史的鹹安坊作為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再現了那個革命烽火激蕩的時代面貌。
銀幕中的武漢也有著童話世界的一面。動畫電影《麥兜響噹噹》中, 武漢長江大橋、黃鶴樓、吉慶街、武漢民眾樂園、沿江大道、戶部巷、大橋、龜山電視塔等等進入影像。電影中,麥太帶著麥兜來內地闖天下,浮動的光影中,這可愛的動畫人物走街串巷,勇敢的追求著,創造自己的快樂,讓我們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作者:歇山、文和刀、王馨、魚也、湖羊、孟亞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