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雲梁家輝為利生死對決(劉青雲梁家輝變態)
2023-06-13 09:02:02
由林嶺東執導的懸疑類型警匪片《目露兇光》上映於1999年,是林導詮釋另類「暴力美學」的代表作。
在1999年入圍臺灣金馬獎,包括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等六項提名,2000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等四項提名。
這部電影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大潮下所發生的故事,在巨大壓力下,香港展開了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面對收入減少、工作難找,全民大裁員的情況下,普通民眾所做出的反擊,往往要比想像中的更為激烈,甚至是匪夷所思!
通過電影片頭的一起離奇殺人綁架案以及舊影像的表現風格,林導似乎正在為那個暗潮洶湧的年代畫像,電影一開始就引起了觀眾們的困惑,一個受金融危機影響失去工作,負債纍纍的普通人卻遭到了不明匪徒的綁架,叫人不解,傳遞給觀眾們的觀影反應似乎是另有深意。
林導利用從好萊塢學來的黑色電影風格,把《目露兇光》的警匪片基底,包裝上了一層恐怖元素,以山景酒店滅門慘案為引,把這次綁架案推入了更深的迷霧之中,此種表現手法在香港類型片裡是極為少見的。
從很多跡象表明,這不僅僅只是一部警匪片,被綁架者馬文信(劉青雲飾)他是反派亦是受害者,十年付出轉瞬間化為泡影,面對大時代背景下他不想隨波逐流,但也不會屈於絕境之地。
馬文信被綁架後性情大變,戲裡戲外影帝級的精湛演技讓人信以為真,這就是一件詭異離奇的超自然現象,而用這種方法隱藏真相、逃脫罪名,的確是創意十足,同時也說明了他並不是一個職業的罪犯,也沒有專業匪徒的職業自信。
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氣運影響了整座城市,也將他的理想與抱負消磨殆盡。馬文信酗酒撞破了頭,血流滿地,他少言寡語行為怪異,脾氣愈加的暴躁,去銀行大吵大鬧是因為房子即將要被收回,用棒球棒打碎電視只因節目裡面正在播送著負資產的新聞,他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威脅社會的公敵,但在被逼入絕境的道路上,卻早已走向了瘋狂與絕望。
隨著電影情節的發展,馬文信的作案動機也愈加的清晰,順風順水的時候,人性都是善良的,但當進入無望的深淵之時,人類的兩面性才會暴露出來,高尚的情操被擊的粉碎才覺得死心塌地的成為金錢的奴隸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馬文信用撞邪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殺掉高利貸的中介人是貪婪心在作祟,他對這個社會感到了失望和厭倦,馬文信不僅是那個時代經濟體系崩塌的受害者,也是追求一己私慾的受害者,更是波及普通民眾受害者的代表。
在偶説君看來,林嶺東作為香港電影「暴力美學」的代表人物,在影片中所詮釋的暴力是偏寫實風格的,它具有一定的社會探討價值,而非吳宇森式遠離現實的個人英雄主義題材的影片。
隨著鏡頭的移動,不明匪幫撞死保安員,釋放人質的兇殺慘案現場,梁家輝所飾演的警察濫用私刑,正邪之間上演玩命追逐大戲,馬文信以弱勢方反殺窮兇極惡的歹徒,多場景的動作鏡頭被慢慢銜接在了一起,真相也漸漸浮出了水面,影片的走向開始迎合受眾的口味,凌厲的剪輯和刻意製造的懸疑氛圍,在熒幕上讓我們感受到了,林嶺東導演對於環境影響下釋放暴力的深刻理解。
在某種意義上,馬文信對金錢的追求決定了他的命運,包括他的妻子。
越是不合常理的事情,就越容易讓人起疑,看似天衣無縫的作案過程,但總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電影結束時,馬文信的妻子不願與他共同離去,他的選擇竟是要把她殺掉,因為他已經陷入了用物質需求來延續自己精神依託的欲望之中,這讓他徹底喪失了理智,甚至懷疑自己的妻子出軌,即使臨死他都沒有絲毫的悔意,讓人覺得可悲可嘆。
其實馬文信只是一個在時代快速發展中優勝劣汰的無知參與者,也是這場無聲硝煙戰爭的犧牲品,通過影片也反映出了90年代社會普遍現象中的不安情緒和躁動心理,作為黑白代表的劉青雲與梁家輝,在影片中多次上演「變態」式對決,行為處事都頗為極端,異常的焦躁表現,正是社會大環境下的群體特徵。
影片最後,馬文信在墳場附近選擇了自殺,在臨死之際他看到了在身邊不斷遊走的靈魂,自己設置的謊言,終為此吞下了苦果,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此處的畫外空間運用,為觀眾們留下了多方向式解讀的權利,頗有寓意也耐人尋味。
作為間接反映香港90年代某一時期的電影《目露兇光》並不如它表面看起來的,像一種絕望的宣言。
如果馬文信是受困的靈魂,用最後的自盡來得以釋放是對那個社會某些不公待遇的抗訴,那麼林導正是通過他獨有的社會角度,想讓觀眾們對於生活中的暴力影像有著更深入的思考,也連帶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於人們的重要性和正確的解讀方式。
關注:偶説沵看,暢聊新老電影、品人生百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