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經典老電影劇照介紹(帶你一起回憶老電影的故事)
2023-06-02 19:28:47 1
原創:毛偉
作者簡介:
毛偉,筆名結罟。祖籍河北省東光縣人,一九六四年生於本溪,現為九一八歷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注重收藏研究中國歷史文化二十餘年,收藏研究新發現日軍侵華史料《森岡周治日記》已被國家教育部立項,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媒體的廣泛關注,產生了積極重要影響。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的文章和研究成果被國家哲學與人文科學、CNKI學問網、百度文庫、知網、維普官方網站、中國重要報紙全文等資料庫輯錄。
承載時代印跡的老電影宣傳單戊戌狗年春節的假期剛過,我在微信看到了一寸丹心編寫的《曾經的本溪電影院》,感慨良多。那些熟悉的本溪電影院、那些難以忘懷的老電影、那些珍藏了60多年的老電影宣傳單,頃刻間,一幕一幕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
我清晰的記得,2004年一個雙休日的傍晚,我和往常一樣到鄰居的藏友家閒談。他拿出一沓象似剪報的東西給我看。他說,這是老電影廣告,是剛從推著車子收廢品的那裡收來的。從事舊書收藏幾年來,我是第一次看到這種東西,很是好奇。憑我的經驗:越是平常的,就越不被人珍視,也就越不易保存下來。藏友看我喜歡,就大致數了數,以100元的價格賣給了我。
回到家裡,我迫不及待地把這些品相極好、顏色各異、大小不一的傳單攤在桌上,一數,總計152張。是1950-1956年中國電影發行公司,瀋陽市文化局電影事業管理委員會編印、發行的中外電影宣傳單。其中,介紹中國電影74部;蘇聯電影71部;波蘭、羅馬尼亞、印度、民主德國、匈牙利、義大利、保加利亞、朝鮮、香港、日本、美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電影67部。這些傳單多數刊載了精美的劇照、宣傳畫、演員表、職員表、黑板報、內容簡介和人物介紹等。有的刊載了主題歌曲、觀後討論提綱;有的是慶祝蘇聯十月革命35、37、38周年舉行的電影周;有的是波蘭電影周、保加利亞電影周、朝鮮電影周和新片展覽周等;有的說明了電影的獲獎情況;有的按照觀眾的種類刊載了電影的不同票價,等等。在之後的幾年裡,我又陸續收到一些老電影宣傳單和老戲劇宣傳單。
這些宣傳單集中反映了長春電影製片廠、中央電影局東北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製片廠在建國初期,對電影事業的卓越貢獻;反映了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繁榮;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軍民團結、機智勇敢、頑強拼搏、捨生忘死的精神;反映了蘇聯、波蘭、羅馬尼亞、朝鮮等一些共和國國家的歷史、國家的建設和人民的生活情況;也反映了年輕的中國學習、宣傳蘇聯老大哥,借鑑蘇聯經驗,走蘇聯道路的願望和經歷。
我生命開始的地方是牛心臺紅臉溝的偏僻山村。由東向西的一條馬路把東南西北的群山串了起來。我家住過紅臉村東頭的白舍宅、村街裡的二坑、村口的一坑,搬家住過5個地方。翻過南山的崗梁是大南溝、小南溝;翻過北山的崗梁,穿過西北的幾片松林是大王溝,在向西走是牛心臺油庫;穿過東面的山嶺是金坑、東南面是小濃湖、大濃湖;山村的西面是群山懷抱著蜿蜒曲折的太子河。這裡的山山水水浸染了我躁動奔騰的少年時光。
我和電影的親密接觸是從露天電影開始的,也是從這個山村開始的。1986年的夏天,山村的馬路鋪上了油漆,一直鋪到紅臉村的街裡。街裡的盡頭有一顆粗大的柳樹,柳樹東面的馬路都是土路。柳樹的北面是紅臉糧站,糧站的後面是紅臉大隊。
1973年的夏天,我在紅臉大隊看了平生第一場電影,是一輩子不能忘記的露天電影《戰洪圖》。那天的中午,紅臉大隊的喇叭播送著放映電影的消息,人們奔走相告著電影的名字和放映地點。早早吃過了晚飯,我和小夥伴們就匆匆趕往了放映地點。已經有很多人佔好了位置。紅臉大隊的前面立起了2個高高的木頭杆子,杆子中間綁了一塊白色的幕布,寬闊的廣場上擺滿了長條凳子、椅子、小凳子、圓木頭、石頭等。天黑的時候,黑壓壓的人群看不出個數。只見一道強光射到幕布上,緊接著出現了威武的工農兵的影像,樂曲也響起來了。看得正在興頭的時候,中間出現了斷片,聲音也停止了,放映的燈光卻亮了起來。不知誰的大頭腦袋出現了幕布上,有人揮動著手臂也出現在幕布上。人們開始躁動起來,口哨聲也接二連三的吹響。不一會兒,音樂又響起來了,影像也回到了幕布上,人們立刻安靜了。
我那時不曉得電影的什麼故事情節,也不知道什麼意義,只是莫名其妙的喜歡!我就記得從頭到尾只是下雨,下了那麼大的雨。幾十年了,仍然記得一句臺詞:「下吧下吧,下他七七四十九天我才高興呢。」
過了不久,又有牛心臺公社放映露天電影的消息。從牛心臺鎮中心通往火車站的馬路左側坐落著很氣派的牛心臺公社的磚瓦房,公社隔條馬路的對面是下牛醫院。我和小夥伴們連走帶顛了40多分鐘趕到了牛心臺公社。公社大門兩旁是方形的水泥柱子,兩邊連著石頭砌的高牆。高牆裡的場地不是很大,院子裡擠滿了人,只見牆上、樹上、醫院的房蓋上都是看電影的人。電影結束的時候,人們一擁而散。我瘦小的身軀,雙腳離了地,被大人們擁著,擠出了公社的大門。小夥伴們也不知所蹤,我隨著人流在漆黑的夜裡走向回家的路,在路上碰見了小夥伴。回到家裡,細心的母親發現我的衣服裂開了很大的口子,問我怎麼回事。我知道是擠破的,便把擁擠的情形和盤而出,遭到母親的訓斥。
前幾年不時有媒體報導踩踏事件,我至今想起此事仍然心有餘悸。以至於電影的片名、內容忘得一乾二淨,只記得片頭永放光芒的五星。這是我觀看露天電影的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
觀看露天電影的經歷,使我對電影的嚮往與日俱增。沒有了露天電影,我便朝思暮想著牛心臺煤礦的礦工俱樂部,總想進裡面看看電影。那時,我父親是牛心臺煤礦文工團的指導員。按理說父親應該有條件帶我進俱樂部看電影,但也始終沒有如願。終於等到了電影《閃閃的紅星》映期的時候,父親抱著我從舞臺的側門進入了礦工俱樂部。好大好寬敞的影院啊,一排排有梯度的座位上坐滿了男女老少。我再也不用擁擠、再也不用轉換著視線,可以安心舒服地看電影了。
有了在俱樂部觀看電影的感受,在少年的時光裡,我伴隨著中國電影快樂地成長。我躁動的內心越發的澎漲起來,逐漸開始嚮往山村外面的世界。那時,我最好的夥伴,也是我家的鄰居張嘎子。他的父親在本溪礦務局彩屯煤礦上班通勤。有一天,嘎子弄來幾張他父親的汽車通勤票,並高興地會我坐車去了本溪市。那是我第一次踏出山村、走出牛心臺,第一次懵懂著進了本溪城。我跟著嘎子閒逛,最後去了本溪人民文化宮。我至今清楚地記得,我們望文生義,看了詩一樣的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可不曾想,離開山村進城的第一次看得我淚流滿面。鮮明的對比,女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深深觸動了我的良知。
本溪市內的電影院很多,50年代建立的影劇院、俱樂部就有19家之多,60年代以後又建了4家。這樣的規模在東北乃至全國都是少有的。80年代,中國電影又出現了短暫的繁榮。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和北京電影製片廠製作了大量的優秀電影作品。他們都以工農兵的形象作為電影的片頭,這充分體現了中國電影為工農兵大眾服務的宗旨。90年代以後,市場經濟衝擊,電影出現蕭條,影院大量閒置,許多影院被動遷拆除。現在,本溪老電影院只剩下人民文化宮和本鋼文化中心2家了。
《每月電影》為1956年6月本溪市各影院聯合編印創刊
我至今記得一些老電影的經典臺詞。那些經典臺詞的人物和場景終身令人難忘。 比如:
「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高,實在是高!」
「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不見鬼子不拉弦。」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等等。
這些臺詞經久傳頌,在工作生活中也時常被人演繹。這些經典臺詞已經成了著名演員的代名詞。
1992年,我剛結婚不久,妻子約我到平山俱樂部觀看電影《魂斷藍橋》。買票的時候,我特意提醒售票員要中間排的好座位。進場的時候我和妻子對號入了座。一直等到開演的時候,也沒有看到幾個人。我和妻子享受了包場看電影的待遇,這也是我最後一次買票看電影。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東歐巨變,蘇聯、羅馬尼亞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相繼瓦解,反映轟轟烈烈的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和人民生活的老電影已經成為珍貴的歷史畫卷。像《雞毛信》、《渡江偵察記》、《平原遊擊隊》、《鐵道遊擊隊》、《上甘嶺》、《天仙配》、《白蛇傳》等等,這些中國的老電影,老電影工農兵的片頭、老電影插曲、老電影經典臺詞培養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它們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心目中的經典。在電影製片日益經濟化市場化的今天,人民忘不了老電影、懷念老電影,我也會更加珍愛老電影宣傳單。
2018年3月10日
電影宣傳單展示如轉載請與原創聯繫,本文已經取得作者授權。歡迎朋友們留言討論,回憶看電影的青澀歲月與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