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哪年拍攝的(當年最火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改成話劇)
2023-06-02 20:16:54 3
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劇照。劇組供圖
2009年6月2日,革命戰爭歷史題材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在央視電視劇頻道首播。該劇通過50集的篇幅,講述了出身官宦之家的楊家兄妹三人,迎著大革命的槍炮聲走上三條迥異的人生道路。在國共兩黨的分分合合中,他們經歷著狂風巨浪的考驗,頑強堅守各自的信仰,常常陷入國家、階級、親情、愛情的糾葛之中,上演一幕幕人間悲喜劇。
整部作品主要表現了,從1925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間的眾多革命歷史事件,不僅人物眾多,時間跨度也長達二十四年。觀眾可跟隨劇情發展重返歷史現場——從北伐革命到南昌起義,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南昌起義、「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井岡山反「圍剿」、萬裡長徵、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皖南事變、重慶談判以及三大戰役、湖南和平解放等,不僅深刻展現了上世紀前半葉二十餘年間各種重要歷史事件,也隨著劇中人物命運更迭感知他們各自在歷史洪流中的抉擇。
「人間正道是滄桑」淵源出自北京
1949年3月,中共中央進駐香山,毛澤東就住在雙清別墅。在這裡,毛澤東不僅指揮了渡江戰役,還籌備了新政協,籌建了新中國,起草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尤其在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之後,欣聞此訊的毛澤東揮毫寫下了《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不朽詩篇。而「人間正道是滄桑」正是出自這首詩的最後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4個月後的8月25日,中共中央及毛澤東搬離雙清別墅。雖然僅是半年時間,這裡卻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從農村轉入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全國政協籌備過程中諸多歷史性的瞬間。與話劇版《人間正道是滄桑》裡,最後所展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歷史節點完全契合。
四個月完成初稿
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劇照。劇組供圖
江奇濤的原著小說《人間正道是滄桑》近30萬字,並最終改編成50集體量的電視劇,而如何將體量浩大的巨著搬上話劇舞臺,並在四小時內將作品的內涵表達清晰,無疑是最初擺在編劇姚遠面前的一大難題。姚遠回憶,從2020年下半年投入創作起,他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對原著進行梳理,以藝術的形式書寫了從北洋時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紛繁複雜的近代史。
初稿完成後,劇本體量仍有近7萬字,但考慮到中國觀眾的觀演習慣,姚遠只能繼續「忍痛割愛」,在創排過程中「刪繁就簡」,不斷精心打磨劇本。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姚遠被劇中「董建昌」這位「豐滿且有人性」的角色所吸引。在姚遠看來,董建昌不是共產黨員,但在國民黨裡又是一個另類。他既是局內人,又是一個旁觀者,同時他又不頑固,比較跟著時代潮流走,所以「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句話在這個人物身上體現得相對完整一些。
最終,他與導演確立了以「董建昌」這個角色,來作為貫穿整部戲的主線。
張志堅主動刪除「董建昌」大量戲份
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劇照。劇組供圖
看過電視劇的觀眾都知道,其實張志堅在50集的篇幅裡戲份並不多,據他回憶,其實只有60場,最後還刪了一場,但卻全程跟完了四個月零九天的拍攝,那段日子令他銘記一生。
作為話劇版《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第一視角,張志堅初讀劇本時,發現編劇為「董建昌」這一角色增加引用了大量電視劇中的戲份。創作中,張志堅主動與編劇、導演進行溝通,希望為自己的角色做減法,把大量的空間與份額留給其他有高光的角色。
張志堅認為,電視劇可以通過鏡頭、音樂以及各種表現手段把更多的內容呈現出來,觀眾看起來不太會覺得煩,但是舞臺上如果沒有表達與人物的交流,觀眾會坐不住。在得到主創的認可之後,張志堅把自己的戲份在劇本上刪掉了七八頁紙之多。
電視劇「原班人馬」舞臺重聚
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劇照。劇組供圖
正是劇組首先邀請到了「董建昌」的扮演者張志堅加盟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之後,他本人又先後向電視劇中「範希亮」與「楚才」的扮演者黃品沅、石文中發出邀請,三位當年電視劇版的「原班」陣容重磅登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三位「原班演員」中,張志堅的父親早年是新四軍抗大蘇北第八分校的學員,後來在新四軍軍部文工團工作;黃品沅的外公則是長眠於南京雨花臺的革命烈士吳振鵬,可以說他們二人身上都流淌著紅色基因。
實力派與明星演員共創精彩表演
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劇照。劇組供圖
除了張志堅、黃品沅、石文中三位電視劇「原班人馬」外,張桐、曾黎、王勁松、牛飄、施京明等明星演員的加盟,也成為話劇版《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另一大看點。
隨著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熱播,張桐飾演的「李大釗」形象已深深印刻在每一位觀眾的心裡。作為當年電視劇版的「劇迷」,收到張志堅發出邀請後,張桐便毫不猶豫地答應出演「楊立青」一角。對於張桐而言,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登臺演話劇,能與如此眾多的前輩同臺,他表示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在話劇版裡,同樣是被張志堅特別請來的兩位「戲骨」級演員是施京明與王勁松,分別出演「瞿恩」的AB組,在上半場尾聲,共產黨員「瞿恩」英勇就義後,象徵革命英雄鮮血的紅色光芒浸染了整個舞臺,令不少觀眾流下熱淚。
作為國家話劇院的實力派演員,牛飄飾演的「楊廷鶴」,將角色「老爺子是有大智慧的人」這條評價演繹得淋漓盡致。當一個家庭四分五裂也正值國家四分五裂之際,日漸蒼老的父親一方面對現狀表現了既來之則安之的灑脫與睿智,一方面又儘自己最大努力包容著這個家庭的完整。曾黎飾演「楊家」的長女「楊立華」,面對革命的殘酷與矛盾她動搖過、猶豫過,革命熱情漸漸退縮,最終家庭與團圓代替了階級立場,她始終努力幫助父親維繫著這個家庭的圓滿。
57場戲用300餘件服裝
作為一部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創作的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是一部精良的大製作作品。120人製作團隊、57場戲、300餘件服裝、200餘件道具完成了對20世紀中國革命歷史的講述。
舞臺上方,三幅象徵遠去記憶的「殘片」隨劇情不斷升降,舞臺中央,一個直徑13米的轉臺將時空不斷變換,正如時代潮流的映射,「人間正道是滄桑」七個紅色大字從「天幕」降下,舞臺上充滿著視覺震撼。
服裝方面,由於劇情跨越多個重要歷史時期,為全面反映歷史、還原歷史,劇中服裝大到一件披風,小到一個帽徽,都儘可能地反映劇中人物所處的年代、職業和社會地位。
據介紹,《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服裝多達二百多套、300多件,僅「楊立華」這個角色就有6套服裝,部分服裝還採用真絲面料,加入蘇繡等手工技藝,從細節處做到盡善盡美。由於劇情緊湊,時空轉換節奏十分之快,全劇的搶裝也成為一項艱巨任務,10人組成的服裝部門保障了劇中眾多演員的換裝和登場。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翟永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