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屆大學生國際電影節活動(百廿光影時代新聲)
2023-06-02 08:57:54 2
「用青春的力量,召喚光影的明天;用青春的志氣,追逐電影的未來」。9月上旬,隨著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9屆大學生電影節「青春之夜」的播出,第29屆大學生電影節圓滿落幕。
作為大學生電影節開創者、主辦方的北京師範大學,迄今已走過百餘年影視藝術教育歷史。時值2022年,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我們先後迎來了北京冬奧、共青團成立100周年、延安文藝座談會80周年等重大歷史節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北京師範大學迎來她的120歲生日。回溯師大百廿榮光,影像學科古老而年輕,歷經29屆大學生電影,賡續歷史文化積澱,聚焦新時代新任務即:續寫從關注電影行業生產傳播到當下的電影大眾教育美育以及電影泛文化批評新形態探索的影視學科發出新聲音。正如本屆大學生電影節的主題「新生、新聲」,以青年為主體大學生電影節正是以青年之聲,光影之筆,為新時代抒心聲。
回溯光影:百廿京師,
匠心培育近現代影視教育民族性基因
電影誕生於19世紀末的法國,是現代科技創新的產物,是藝術與科技的結合。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託·卡努杜在《第七藝術宣言》中,將電影明確為綜合了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的「第七藝術」,是把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和節奏藝術全都包括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
追溯中國的影視教育發展史,北京師範大學與我國近代影像教育實踐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歷史悠久,傳統深厚。1868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擔任京師同文館(1902年併入北京師範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期間,編著完成中文教科書《格物入門》共七卷。其中,卷三《火學》中,即有「雙眼看畫鏡」、「攝影燈」、「映畫幕」等圖示。據考證,「映畫」二字的出現是中文教科書中的首例,《格物入門》也成為電影學前史中最早正式刻版印刷的教科書,參與推動了中國早期電影教育事業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由時任教育部專員郭有守和陳翰笙發起的「電化教育」(電影教育與播音教育)運動中,近90位學者、官員及電影人組成了近代首個電化教育學術組織——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彼時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的校長及學術骨幹等亦參與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在影戲界備受尊崇的兩位泰鬥——焦菊隱、洪深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和藝術系任教,將其豐富的電影及戲劇經驗教授給在校師生。
在影視專業正式設立以前,北京師範大學影視教育實踐就已經伴隨中國近現代影像歷史的發展而啟程。1987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成立了影視戲劇教研室。1992年,由國家教委批准,北京師範大學正式創建影視教育專業。
創建初期,面臨西方理論佔絕對主導、內部發展極為有限的條件和形勢,北京師範大學影視專業挖掘自身特點,自覺承擔學術使命,於發展初期便確立了此後一以貫之的教育傳統:在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方向上,充分挖掘並利用綜合性高校特有的人文資源優勢,博採眾家之長,著重培養頭腦型、複合型的影視傳媒複合型人才。在學術和科研立場上,以影視美學民族化為教學科研底色,持續推動在全球化語境中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與傳播力。
青春品牌:知行合一,
「大學生電影節」踐行育人實踐典範
北京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科的創始人和奠基人、資深教授黃會林先生深諳影視學較其他傳統學科的特殊性,強調「如若缺失實踐,影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1993年春,她率領數名青年教師創辦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為影視傳媒學科搭建重要的綜合性實踐育人平臺。作為學科與學院的品牌項目,大影節在與影視傳媒業界、學界全面對接的過程中,全方位地拓展提升學生的藝術人文視野、審美旨趣和綜合實踐能力,為影視行業和學界培養輸送策劃人才、創作人才、宣發人才和研究人才,更在多個學科和部門、各環節的密切配合下,充分彰顯綜合類大學藝術學科的學科實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迄今,大學生電影節已連續舉辦至第29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學生電影節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已成為一張具有重要品牌影響力的文化名片。歷年來,大影節的國產影片單元幾乎覆蓋最新優秀國產影片,並在全國40餘所高校同步舉辦電影節活動,參與及觀影人數達數十萬,是將影視文化、影視美育帶入高校的排頭兵。對於行業而言,大影節不僅是新時代電影產業發展的見證者,更是中國電影行業的風向標,數十部曾在歷屆大影節獲得榮譽的影片,後來也在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和各種國際電影節獲得獎項。眾多如今成為行業中流砥柱的電影導演、演員,所獲得的第一個電影節榮譽也正是來自於大影節。通過學生原創單元,大影節將十餘部優秀學生劇本、短片作品孵化為院線電影、網絡電影。在文藝批評與理論建設方面,大影節依託北京師範大學影視學科,多年來深耕理論研討與人才培養,是全國範圍內學術起步最早、起點最高的電影節,積累了全國最豐富的學術專家和青年學術人才資源。歷屆大影節均舉辦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影視教育、影視研究高端論壇,也通過國際青年論壇、學生影評大賽等學術活動發現並推薦近百篇中、英文學術論文和文藝評論文章,發表於中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報刊雜誌,不僅為行業輸送年輕的創作人才,也為學界輸送年輕的理論人才。
29年來,大學生電影節以堅實的努力和傲人的成果實踐著「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的宗旨,也始終堅持「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大學生拍」的鮮明特色,是建設青年影視文化陣地、共創影視文化共同體的核心平臺。
築夢未來:使命在肩,
回應新時代下傳播、美育、評論三大命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十四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定文化自信成為建設文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電影作為視聽融合的綜合性藝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常見方式,也是新時期下「以美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
面向新時代下國家文化和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命題、新方向,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從學科需求、社會需求、時代需求出發,將學科建設與學院發展、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緊密結合,構建文化傳播、美育教育、創作評論三位一體的影視學科發展新格局:
以品牌活動,傳播中國優秀影像作品。回首過往,大學生電影節作為北京師範大學主辦、多方力量參與的,積澱近三十載的品牌活動,輻射全國近百所高校、數以萬計的電影創作者與廣大學生,挖掘和輸送了眾多優秀的國產影像作品,以大學生視角作獨特評判,對國產電影作品的傳播起到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面向未來,在日益多元化、多極化的傳播格局下,北京師範大學將持續打磨與創新大影節品牌,匯聚多方力量、搭建多元平臺、拓展發聲渠道、扶持青年人才,助力國產影像作品與中國優秀文化的更廣泛傳播。
以電影載體,引領公共美育與思政教育。上善樂育,勵教興邦。依託北京師範大學綜合學科優勢與師範教育特色,深刻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發起「電影下鄉——新時代大學生美育支教行」項目,由全國各高校優秀大學生、師範生、青年教師代表和文藝志願者共同組成「電影美育支教團」,面向中西部教育欠發達地區及扶貧攻堅摘帽各鄉鎮,打造「行走的電影美育思政課」。通過露天電影放映、美育公開課等形式,將光影魅力帶入鄉村中小學,以期逐步提升鄉村青少年的藝術感知力和人文政治素養。
以文藝評論,加強價值引領與內涵提升。文學藝術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憑藉全藝術學科匯聚、「雙一流」影視學科與專家團隊優勢,北京師範大學連續兩次獲批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參建單位。學院將戲劇影視一流學科發展與評論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緊密結合,搭建評論、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的學術平臺、交流平臺與推介平臺,增強文藝批評與文藝創作實踐的互動,增強新時代中國文藝評價標準與中國特色文藝評論話語體系的價值引領力,助力中國電影活力與創作內涵提升。
在媒介技術與文化環境快速更迭的今天,電影在創作,生產傳播等環節都將迎來新的挑戰,而電影教育與美育,電影泛評論的現實變化正在不斷促使電影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及路徑多元化的趨勢生成。「時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脈相承」百年光影歷史,時代守正創新,青春的精神,青春的力量,永遠都能在時代的浪尖上起舞。青年是電影的新生,大影節正是「新生」的「新聲」迴響。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9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主任委員)
文 |肖向榮
編輯 |丁小雨
責編 |杜思夢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新聞線索 | 214742506(微信)
轉載授權 | 214742506(微信)
商務合作 | 3117342843(微信)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MORE NEWS
© 中國電影報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