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未上映的漫威電影總結(漫威電影和DC電影有什麼區別)
2023-06-02 16:28:41 1
DC
漫威
如果有人問當前最火爆的電影題材是什麼,想必你一定會脫口而出——超級英雄。不得不說超英題材的電影在市場上的份額越來越大,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兩大超級英雄漫畫公司漫威和DC。1935年,作家馬爾科姆·維勒-尼科爾森少校創立了國家聯合出版公司,後更名為DC。1969年DC被時代華納集團收購,目前是華納兄弟娛樂公司的子公司。DC公司創造了不少讓我們耳熟能詳的英雄,比如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綠燈俠、海王、閃電俠、鋼骨、綠箭俠等等。而另一家漫畫巨頭漫威公司也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創建於1939年,於1961年正式定名為漫威,2009年底,MARVEL被華特迪士尼公司以42.4億的天價美元收購,成為其子公司,旗下擁有鋼鐵俠、雷神、美國隊長、浩克、黑寡婦、鷹眼、黑豹等超級英雄。
超人
鋼鐵俠
當然論起電影市場,DC顯然要入行更早,他們主打的《超人》系列一經上映就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後來高層又趁熱打鐵,連續推出了四部《蝙蝠俠》電影,不過相比《超人》該系列褒貶不一。同時期漫威的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當時的漫威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隨時都有破產的可能,而高層選擇用出售版權的方式來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於是20世紀福克斯買下了死侍和神奇四俠等角色的版權,而索尼則慧眼識珠,以1000萬美元的價格購得了蜘蛛俠的版權,小蟲的到來讓索尼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漫威公司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選擇破釜沉舟,於2008年將《鋼鐵俠》推向了螢屏,此舉不僅為漫威帶來了5億8千5百萬的票房收入,同時還為後來的復聯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之後,《鋼鐵俠2》、《雷神》、《美國隊長》又接連上映,而2012年由喬斯韋登指導的《復仇者聯盟》震撼熱映,當時觀眾們首次接觸了「電影宇宙」的概念,《復聯》當時收穫了15億1千8百萬美元的票房成績,打破了《蝙蝠俠:黑暗騎士》的票房紀錄,成為最賣座的超級英雄電影,位列全球票房排行榜的第三位。而正是因為如此,DC的母公司華納坐不住了,他們看到漫威在「電影宇宙」上嘗了甜頭,於是也著手打造了屬於自己的DC宇宙,也恰恰是因為這個急迫的想法給DC未來的電影計劃造成了不小的幹擾。
復仇者聯盟
漫威在商業上的成功無疑刺激到了DC的高層,他們也想複製漫威宇宙的模式,不過有些東西真的不是Ctrl C那麼容易,因為首先漫威和DC在定位上就不同。漫威高層的想法非常簡單直接,就是要打造最龐大的超級英雄帝國,從而賺得更高的票房。我們可以看看漫威在第一階段的表現,《無敵浩克》、《美國隊長》和《雷神》的表現相對差強人意,兩部《鋼鐵俠》收穫了12億美元的票房,第一部集結電影《復仇者聯盟》就達到了15.19億美元的票房。而第二階段漫威就顯得更加沉穩了,《鋼3》12.14億、《雷神2》6.44億、《美隊2》7.14億、《銀護》7.73億、《復聯2》14.05億、《蟻人》5.19億,整體表現穩步提升。第三階段漫威迎來了大爆發,《美隊3》11.53億、《奇異博士》6.77億、《銀護2》8.64億…《復聯3:無限戰爭》20.45億,而《復聯4:終局之戰》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27.96億,超過《阿凡達》榮登全球票房頭把交椅。可能有人會說漫威的作品就是爆米花 流水線,用一套公式批量生產出的作品,風格上千篇一律,毫無藝術性可言。不過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如果能保證基本盤,幾乎做到每部電影都能賺錢,難道不是一種本事嗎?況且當初漫威的定位就是製作純商業電影。
而DC宇宙的定位就顯得糾結許多,既想像漫威一樣瘋狂攬金,又想讓影片保持一定的藝術水準,這種兼顧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做法雖說可以實現,但真正製作起來卻是相當有難度。DC宇宙既有像《鋼鐵之軀》、《神奇女俠》、《海王》這種的佳作,同時也有《超人大戰蝙蝠俠》和《正義聯盟》這樣差強人意的作品,總體上可謂參差不齊。我舉個例子,漫威電影更像是可口的飲料,你花幾塊錢買它的目的就是為了品嘗它的味道,總不能要求飲料有什麼別的功效。可DC電影更像是茶品,需要你細細品味,不過具體的品質如何,可能就見仁見智了。
超人大戰蝙蝠俠
漫威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最大的功臣當初漫威影業總裁凱文費奇先生,費奇對於漫威漫畫的故事、人物、背景等知識相當了解,曾參與製作過《X戰警》,漫威加入迪士尼後費奇被任命為總裁,全面掌管電影宇宙項目。事實證明,迪士尼高層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漫威在費奇的管理下業績蒸蒸日上,鋼鐵俠、美隊、雷神、黑寡婦等成為了被觀眾熟知的超級英雄。除了本部項目打理的井井有條,費奇還將目光對準了蜘蛛俠。上文提到小蟲當初被索尼收購,漫威想要獲得蜘蛛俠的版權必須要經過索尼公司的同意,最終在幾番唇槍舌劍之後索尼高層同意讓蜘蛛俠加入漫威宇宙,於是我們在《美隊3:內戰》中如願見到了小蟲的身影,可以說此舉完全是雙贏的局面。在《復聯4》之後費奇仍然沒有停歇,他同團隊緊鑼密鼓的規劃接下來的項目,包括明年上映的《黑寡婦》等多部電影。同時為了配合迪士尼即將上線的流媒體平臺,費奇還將參與製作多部漫威電視劇,《洛基》、《鷹眼》、《女巫和幻視》、《獵鷹與冬兵》均在其中,漫威帝國日漸龐大。不僅如此,迪士尼高層還授命費奇參與日後的《星球大戰》系列,這足以說明這位漫威大佬的能力有多麼出眾。
凱文費奇
在美隊3亮相的蜘蛛俠
而DC恰恰缺少像凱文費奇這樣出色的舵手,一部電影必須要有製片人,一個電影宇宙更需要擁有總的製片人,因為每部電影之間既是獨立的存在又是彼此呼應的關係,既然是同一世界觀,那麼整個系列的故事、背景、線索都需要協調,DC因為沒有這個人物導致華納高層對導演進行了或多或少的幹預,從而影響了影片的質量。其實DC倒是有兩個人選可供參考,一個是《銀河護衛隊》系列的導演詹姆斯·古恩,因為之前的不當言論詹姆斯·古恩被迪士尼開除,滾導從而轉投DC門下指導《自殺小隊》,滾導對於漫威電影的模式十分了解,而且鑑於《銀護》的良好口碑和票房情況,DC選擇他出任總製片人一職可謂完全合理,只不過近期迪士尼收回了開除古恩的決定,滾導也將繼續擔任《銀護3》的導演,屆時不知滾導還能否騰出精力輔佐DC。
古恩
另一個人選則是赫赫有名的喬斯·韋登,此人正是《復仇者聯盟》前兩部的導演,喬斯·韋登極其擅長長鏡頭的把控,熟悉漫威的朋友一定記得《復聯1》中紐約大戰和《復聯2》中開場突襲九頭蛇的長鏡頭。不過因為《復聯2》的票房未達到預期,費奇終止了和韋登的合作關係。這位功勳導演後來短暫參與了《正義聯盟》的製作,DC選用此人也未嘗不可。當然DC也不見得非得複製和漫威一樣的路線,漫威的成功是多年的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最終達到了《復聯4》的高峰。DC顯然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進行鋪墊,而操之過急又有可能重蹈《正聯》的覆轍,所以DC在接下來的計劃中完全可以實行「小範圍集結」,即不像《正聯》那樣一下推出六巨頭,而是在一部電影中設置2-3名超級英雄,共同協作對抗BOSS,這樣既沒有臃腫感,又省去了鋪墊的時間,當然我在這裡也只是隨意暢想一下,可能DC未來有更加宏偉的計劃。
喬斯韋登
畢竟DC也出品過許多上乘的作品,比如諾導的《黑暗騎士》系列、《守望者》,包括剛剛拿下金獅獎的《小丑》。我們也急切寄希望DC能夠拍出更多好看的超級英雄電影,畢竟觀眾更願意看到漫威和DC能夠不斷競爭齊頭並進,磨出更多好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