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電影票的心路歷程(電影票就是我們手中的選票)
2023-06-29 03:27:44 1
這是一篇屬於我的回憶文,在回顧自己近15年來去電影院觀看電影歷程的同時,也會適當說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築基時代2004年——
小時候去電影院幾乎都是學校組織的,而且看的片子通常不會是當時上映的新片,所以,這一段「蒙昧」時期只是有趣的過往,對我來說,真正電影院的「獨家記憶」,是從高二那年(2004年年末)一個人跑去影院看《功夫》開始的。
那一年夏天我開始買《看電影》雜誌,對於現代電影理解的基礎都是那時候打下的,在買碟看片之餘,踏入電影院是註定的命運。
順便說一句,《功夫》是2004年內地票房冠軍(1.73億元),也是我心目中周星馳最好的電影。
2005年——
新世界的大門在我面前敞開了……
因為當時我用學生證在節假日可以半價購票,經常可以用13元的價格看一場電影,所以這一年我是影院的常客,看片也不怎麼挑,國產的、進口的、商業的、文藝的都看,包括《神話》、《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七劍》、《世界大戰》、《頭文字D》、《千裡走單騎》、《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精武家庭》、《猛龍》、《如果·愛》等等。
印象最深的是去看了《卡薩布蘭卡》的重映(也是內地首次上映)。
當時白天的場,身後坐了一對情侶嘰嘰喳喳個不停,好脾氣的我都忍不住警告了兩句,人家就坐最後排去了,哈哈……
另外,《星球大戰前傳三:西斯的復仇》成了我第一部「二刷」的影片,那時已經通過影碟補完了「星戰」電影,可在銀幕上看那種大場面完全是兩種感受!
對了,2005年的票房冠軍是《無極》(1.81億元)。
自張藝謀用《英雄》開啟國產「大片」年代後,陳凱歌也不甘落後,推出了這部口水無數的爭議之作,影市就在這片喧囂中蒸蒸日上。
2006年——
這一年高考,下半年踏入大學開始進一步沉迷網絡,所以看電影的頻次有所下降,《霍元甲》、《夜宴》、《寶貝計劃》、《納尼亞傳奇》等等片子算是比較有印象的觀影經歷了。
雖然這一年的票房冠軍是《滿城盡帶黃金甲》(2.91億元),不過我印象更深的片子卻是《碟中諜3》。
因為這部好萊塢電影裡出現了中國上海的場景和戲份,儘管現在回想起來此類土洋結合顯得不倫不類,不過放當時還是很有特色的「賣點」。
另外值得紀念的是,寧浩在這一年貢獻了《瘋狂的石頭》。
2007-2009年——
大學這幾年,我相比之前算是半「荒廢」了去影院的習慣,也沒太關注影市,「送走」有特殊感情的首個「蜘蛛俠」系列的《蜘蛛俠3》算是很特別的記憶了。
吳宇森推出了兩部《赤壁》,《鋼鐵俠》為漫威打開了局面,麥可·貝送來了《變形金剛》系列,還有《集結號》、《投名狀》、《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長江七號》、《功夫熊貓》、《葉問》、《建國大業》、《十月圍城》、《風聲》……
國內電影市場就在《變形金剛》(2.81億元)、《非誠勿擾》(3.25億元)、《2012》(4.66億元)中一路高歌猛進。
2009年,麥可·傑克遜離開了人世。
對我來說最好的紀念,便是能在空蕩蕩的影院裡,看完、聽完了那場最終沒有面世的演唱會《就是這樣》。
突破時代2010年——
隨著大學畢業開始工作,我去影院的頻率又漸漸回升,告別學生證之後,我也經歷了「優惠券」時期,荷爾蒙爆棚的《讓子彈飛》、腦洞大開的《盜夢空間》、眼淚不停的《玩具總動員3》、富有意義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十分喜愛的《馴龍高手》等等,都是很棒的觀影記憶。
當然,也有《大兵小將》、《大笑江湖》、《錦衣衛》、《越光寶盒》這種不愉快的記憶……
不過,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影,是年初上映的《阿凡達》。
其13.28億元的票房成績,首次把單部電影的收益帶入了「10億 」階段,把所有人帶到了曾經不敢想像的「境界」(當年票房亞軍《唐山大地震》也才6.73億元);同時它還徹底復興了原本邊緣化的3D電影技術(也開啟了日後深受大家詬病的3D風潮)……
本就高速前行的影市,又踩了一腳油門。
2011年——
相比之下,2011年更像是一次短暫的「中場休息」,《創戰紀》、《功夫熊貓2》、《新少林寺》、《洛杉磯之戰》、《鴻門宴》、《龍門飛甲》、《加勒比海盜4》、《金陵十三釵》等等影片也沒特別驚豔到我……
比較有特殊意義的是看了《武林外傳》電影版,算是為情懷充值了。
這一年的票房冠軍是《變形金剛3》(10.81億元),在一片嘈雜聲中,它依然是最猛的。
2012年——
這可是佳片、大片、現象片層出不窮的一年,《鐵達尼號》3D版重映依舊火熱,《碟中諜4:幽靈協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冰川時代4》、《一九四二》、《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超凡蜘蛛俠》、《寒戰》、《聽風者》、《普羅米修斯》、《白鹿原》等等影片讓我欣喜不已。
尤其是《復仇者聯盟》的橫空出世,意味著「漫威王朝」的來臨。
在此之前,我就覺得「漫威宇宙」的設定很有趣,當真正看到《復仇者聯盟》後,才算明白「1 1 1 1 1 1遠大於6」是什麼意思。
當然,《大魔術師》、《戰馬》、《畫皮II》、《黑衣人3》、《超級戰艦》、《異星戰場》、《黃金大劫案》、《諜影重重4》、《環形使者》、《太極》、《十二生肖》等影片我比較無感,甚至會皺眉頭……
這一年末,上映了一部幾乎和《阿凡達》有著同樣意義的國產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
這部質量尚可的喜劇片以小博大,在特定的環境下創造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奇蹟,12.67億元的票房不僅是當年的票房冠軍,也大大刷新了國產片的票房紀錄。
《泰囧》讓大家見識到了國內電影市場的無窮潛力,也讓資本嗅到了金錢的味道,於是,遠比從前兇猛的「流量時代」來臨了……
流量時代2013年——
年初,周星馳用《西遊降魔篇》(12.46億元)再次宣告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這一成績無人能撼動。
值得一提的是,趙薇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開了一個不怎麼「好」的頭……
從此,一個名為「國產青春片」的魔幻紀元也開始了。
這一年裡好片不少,《毒戰》、《中國合伙人》、《瘋狂原始人》、《超人:鋼鐵之軀》、《007:大破天幕殺機》、《遺落戰境》、《驚天魔盜團》、《悲慘世界》、《風暴》等影片都有可取之處,《環太平洋》的內地票房首次超過了美國本土,《無人區》也磕磕絆絆上映了……
當然,《霍比特人》、《狄仁傑之神都龍王》、《鋼鐵俠3》、《怪獸大學》、《天台愛情》等影片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馮小剛的《私人訂製》很不理想,《特殊身份》讓我見識到了景甜演技有多尬,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富二代」了。
這是大家對於同期上映的三部爛片《富春山居圖》、《不二神探》、《小時代》的戲稱,我只看了《富春山居圖》,在和朋友的吐槽中度過,倒也不算太糟……可問題是,這類影片越來越多了。
2014——
「春節檔」的吸金能力,在這一年完全爆發;資本無恥斂財的嘴臉,在這一年徹底打破下限。
因為陪前女友的關係,《西遊記之大鬧天宮》、《澳門風雲》、《爸爸去哪兒》這幾部片子,我全都看了,還有後來的什麼《分手大師》、《整容日記》……黑歷史啊!
粗製濫造、惡俗諂媚,有些甚至都算不上電影(綜藝電影?)……即便是再次以小博大獲得票房成功的《心花路放》,也不過是讓更多人幻想著用小成本賺大錢的迷夢。
至於當年的票房冠軍《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咱也只能苦笑而過了。
儘管《安德的遊戲》、《一步之遙》等片子不太如人意,但《極品飛車》、《後會無期》、《雪國列車》、《催眠大師》、《X戰警:逆轉未來》、《白日焰火》、《親愛的》、《星際穿越》、《智取威虎山》還是給了我不少慰藉。
尤其是年初的《冰雪奇緣》,簡直太愛了!三刷!
2015年——
這一年,《速度與激情7》用24.26億元的成績轟下了票房冠軍,注水的《捉妖記》以24億 成為亞軍,《港囧》被盜版弄得焦頭爛額,《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不太理想,《煎餅俠》的意外成功讓大鵬翹起了尾巴,《夏洛特煩惱》則開啟了開心麻花的小馬達,《萬萬沒想到:西遊篇》給叫獸易小星澆了盆冷水,《鬼吹燈之九層妖塔》更是一言難盡……
可也是在這一年,觀眾開始對混亂的市場做出了積極的回應。最具代表性的,就數「自來水」的奇蹟《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了。
「動漫迷」這個一直邊緣化的群體突然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讓大家意識到:那批「還小」的年輕人們,已經長大了。
那是我最開心的一個夏天,作為一個80後大叔,和一群90後玩在了一起(簡直和進入「傳銷組織」一樣,哈哈~),10刷大聖的成績,放在「自來水」群體中也算是多的……
我知道,電影沒有那麼好,可就像後面許多「爆款」一樣,我們之所以如此不遺餘力,是因為我們選擇「希望」。
此外,《十萬個冷笑話》、《狼圖騰》、《007:幽靈黨》、《重返20歲》、《哆啦A夢:伴我同行》、《戰狼》、《破風》、《滾蛋吧!腫瘤君》、《侏羅紀世界》、《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王牌特工》、《火星救援》、《超能陸戰隊》、《我的少女時代》、《老炮兒》等片子也都算可圈可點,至少不再是一無是處了。
特別要提一下年底的《尋龍訣》。
我認為,這是近年來首部製作水準在合格線以上的「商業大片」,與其他靠「喜劇」或「取巧」加成獲得商業成功的國產片相比,它算是真正摸到了「工業化」的脈絡。
2016年——
這一年的整體形勢其實仍然沒多少進步,《美人魚》以33.9億元的成績刷新了票房之冠,成龍的《絕地逃亡》和《鐵道飛虎》依舊可以大行其道,更別說糟糕的《我的特工爺爺》、《長城》、《獨立日:捲土重來》,令人一言難盡的《魔獸》、《三少爺的劍》等片子了……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大魚海棠》、《我不是潘金蓮》在爭議中孕育著新生,《火鍋英雄》、《你的名字》、《血戰鋼鋸嶺》、《海洋奇緣》讓我眼前一亮,《航海王之黃金城》助我在大銀幕上看到了海賊,《瘋狂動物城》更是要吹爆!
可最有意義的,我覺得還是《湄公河行動》。
即便刨去其主旋律屬性,影片也在「專業性」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林超賢的努力成果,讓許多觀眾看到了國產電影的另一種可能性。
後流量時代2017年——
這一年好的壞的電影都不少。
好的有《金剛狼3:殊死一戰》、《摔跤吧!爸爸》、《降臨》、《愛樂之城》、《大護法》、《敦刻爾克》、《天才槍手》、《二十二》、《尋夢環遊記》、《銀翼殺手2049》等等;壞的有《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金剛:骷髏島》、《新木乃伊》、《西遊伏妖篇》、《悟空傳》等等,富含特色的有《乘風破浪》、《羞羞的鐵拳》、《芳華》、《絕世高手》、《極盜車神》、《妖貓傳》等等。
重中之重自然是創下56.39億元票房的《戰狼2》。
它當然算不得一部優秀電影,但其背後的意義卻非比尋常:觀眾們仿佛找到了一個宣洩口,不吝用電影票去表達自己的訴求,至少,這是一部傾注了吳京全部心血、效果出眾的軍事動作片,填補了「類型片」的空白,「不錯的商業片」是其成功的基礎。
如果非要拿「愛國」主旋律來說事兒,同期還有一部劉偉強執導、眾多年輕演員(小鮮肉)出演的《建軍大業》,這片的賣相要「討巧」多了,結果卻啞火了……反倒是一開始普遍不被看好的《戰狼2》從私鹽變成了官鹽,這可不是一句簡單的「從眾心理」就能解釋的。
2018年——
去年有太多電影可以說道了,《西虹市首富》、《馬戲之王》、《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動物世界》、《頭號玩家》、《邪不壓正》、《一齣好戲》、《碟中諜6:全面瓦解》、《無雙》、《影》、《海王》、《狗十三》、《蜘蛛俠:平行宇宙》……
但需要重點講的只有兩部,一個是《紅海行動》,年度冠軍,36.22億元。
相比起《戰狼2》,它的「主旋律色彩」其實更淡,可它用更專業性、更工業化的表現,證明了觀眾們並非可以一直被忽悠下去,而同期的《西遊記女兒國》已經「不靈驗」了。
另一個自然是《我不是藥神》。
關於這部「現實題材」作品已經不用贅述,它同樣填補了國產片某一領域的空白,縱使不夠完美,可人們對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不吝溢美之詞。這種心態趨勢下,連帶著後來毛病更多的《無名之輩》都小火了一把。
種種跡象證明,改朝換代的時候來了。
新·時代2019年——
大家可以看到,在前些年,就算我有意規避,但依然難免被一些國產爛片傷到,更別說許多根本不屑去看的所謂電影了……除了大家眼中優秀的佳作外,國內電影市場更多存在的,是那些按照「模式」量產的東西,影片的大多數成本都花在了流量明星和宣傳造勢上,至於成片效果如何,大家心裡很清楚。
今年1月份上映的《白蛇:緣起》,是追光動畫近年來最好的作品,宣發卻糟糕透頂,最後硬是靠著無數「自來水」們的不懈安利,才能扭虧為盈,實現逆襲。
我今天晚上花幾小時寫這篇文章,就是因為最近對於影市現象有了更深的感觸。
今年春節檔,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和成龍的《神探蒲松齡》全都啞火,此前並不被看好的《流浪地球》成了最大贏家,並非吳京比星爺、成龍、寧浩、韓寒更有票房號召力,而是因為《流浪地球》像《戰狼2》、《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等等電影一樣,填補了國產電影的空白,這一領域,是科幻片。
與許多「作者電影」不同,相比起創作者的意志表達,這類電影更看重的是「工業化」,正如導演郭帆所說:「工業化就是把雜亂的東西標準化,從而對內容進行量化和拆分,之後才有分工。」
如今商業大片的「工業化」系統,幾乎是被好萊塢壟斷的,他們用了幾十年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制霸,但這並不是其他人可以不用再努力的理由。
《流浪地球》劇組的行徑,處處都和目前國內影視製作的主流「規矩」背道而馳,在吳京「帶資進組」之前,劇組最出名的演員是配角吳孟達,我敢說看過電影的人能有一半叫對屈楚蕭和趙今麥的名字就不錯了……他們用簡陋的電影工業基礎,盡全力創造著屬於中國科幻迷和影迷的新「希望」。
藝術沒有國界,可觀眾有私心。我看日漫(最愛OP)、看美劇(耗費無數時間精力),可作為一名黑頭髮、黃皮膚、說漢語的中國人,我依然無比希望看到更多優秀的國產影視動漫作品。
「資本」量產垃圾躺著掙錢還數落觀眾「水平不行」的時代應該過去了,電影票就是我們手中的選票,那些走進電影院而不參與口水戰的觀眾才是決定未來的「沉默的大多數」,我們的實際行動勝過千言萬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