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來之食」果真不能食嗎
2023-06-29 15:08:04
《禮記》中有這麼一則故事,敘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將要餓死的人不屑接受帶侮辱的施捨,終於餓死了。
這就是「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的典故。「廉者」那錚錚骨氣歷來為世人所傳頌。現代文學家朱自清在重病受飢時卻拒領「美援粉」,終於逝世於清貧之中。這種高尚的「廉者」之氣,不僅應該讚美,而且更值得今人去學習。
然而,我在敬佩之餘,又產生了另一個想法。「廉者」之氣故然應該學習,但不妨讓我們在來看一個故事:劉邦是歷史長河中公認的有志之志,膽識超人。可他也曾為了大展才華,忍辱了那些為當時世人所不齒的行為,向項羽稱臣,養精蓄銳創立既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人只要有正氣,有人格,要能「屈」在逆境中,你如果有才能,那就有了用「武」之地,就有可能侍機大展宏圖。人應能隨條件的變化能伸能屈。
現代,魯訊先生又不惜世人的公憤提出了「韌」的戰鬥。在白色恐怖下,要求革命者有很好的韌性以蓄實力,準備今後充滿希望的鬥爭。實際證明,它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說到這兒,也許有人會提出:革命的叛徒,不也以「大丈夫能屈能伸」自居嗎?分析一下,如果他們投降只是「屈」了一下,那為什麼要出賣同志,出賣革命呢?他們中有哪一個又重新革命呢?那「伸」在何處呢?
「嗟來之食」果真不能食嗎,非也,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