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和高俅認識嗎(蘇府中一個小廝)
2023-06-29 11:19:20 2
碼字不易,請加關注。
《水滸傳》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九紋龍大鬧史家村」開篇從東京汴梁城中浮浪破落戶子弟高俅開始。
高俅排行第二,因踢得好毬,人稱高毬,發跡後才改為高俅。他自小不成家業,在東京城內外幫閒。
幫閒這門職業,一般人幹不來。
高俅有如下本領:一、只好刺槍使棒,懂得武藝;二、最擅長蹴鞠;三、吹彈歌舞;四、相撲頑耍;五、胡亂學過詩書詞賦;六、筆札頗工。
小說說他沒有仁義禮智,信行忠良。若有,他也幹不來幫閒。
高俅先是幫富家子王公子賭錢和花錢,每日進京城有名的數家勾欄瓦舍,被王富翁告了一狀,開封府將高俅拘來,打了二十脊杖,配送到淮西臨淮州。
幫閒出身的高俅很快就投奔了開賭場的柳大郎。柳大郎有孟嘗之風。高俅在柳家一住三年,一直到哲宗大赦天下,這才思量著回京城玩耍。
柳大郎一封書札將高俅推薦到東京城裡的親戚——金梁橋下開生藥鋪的董將仕。董將仕是個好名字,高俅如若發跡,那董掌柜的豈能不當官發財?
諷刺的是,董將仕一見高俅,見不是個志誠老實之人,一個幫閒破落戶,柳大郎也推薦給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果留他,定然教壞細佬啊。
董將仕留高俅在家吃住了十數日,終於想出辦法,將他推薦到蘇軾府中。
蘇軾在元祐七年(1092)八月二十六日從知揚州被任命為兵部尚書、龍圖閣學士除兼侍讀,位高權重。那一年他五十七歲。
他從揚州出發,經宜興、龜山、宿、泗州,再經南都應天府,將到京城時,他的弟弟蘇轍奉詔來迎接,進了京城,依舊住在浴室東堂。
蘇軾這個兵部尚書正職要和副職兵部侍郎杜純好好合作。杜純說蘇軾「尚氣好辯」,杜純的大女婿正是蘇軾的門生晁補之,晁學生便急忙向嶽父解釋蘇軾不是這樣的。
話說董將仕將高俅引薦到了蘇學士府上,怎能不喜出望外?連連向董將仕道謝。
南宋著名史學家王明清《揮麈後錄》記載:筆札頗工的高俅成了東坡先生的小史。小史,就是身邊抄抄寫寫的小秘書。
筆者一直好奇為什麼《宋史》不給高俅立傳,在《水滸傳》妥妥的一號大反派在正史中卻只有隻言片語?
元祐八年(1093)九月初三,太皇太后高氏逝世。沒有了太皇太后的庇護,在京為官一年時間的蘇軾便收到了新的任命: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知定州。
第二天,在微涼的秋雨中,與弟弟蘇轍告別。到二十六日清晨,霧靄朦朧,蘇軾不得面辭,直接前往定州。
蘇軾臨行前,本來讓高俅去曾布那裡幫忙,曾布卻推辭說身邊的助手很多了,不需要了。蘇軾便讓高俅去駙馬都尉王詵家幫忙。
王詵是神宗的駙馬,哲宗的妹夫,特喜愛風流人物,高俅便成了他的親隨。
王詵自紹聖年間(1094-1097年)起,與神宗第十一子、聰明俊俏的端王趙佶交往。
有一日,王詵生日派對,在府中安排了筵宴,只請了小舅子端王。
宴席中,端王喜歡上了王詵書案上一對兒羊脂玉碾成的鎮紙獅子,極是做得好,細巧玲瓏。
王詵見端王喜歡,便連同玉龍筆架,一起饋贈給端王。
這個送禮的任務便交付給了高俅。
高俅抓住機遇,展現才華,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不得不說,浮浪子弟門風幫閒之事,需要通曉,擅長,喜愛;即如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踢球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等等。
所以,多學點藝,總有用到的那天。何況,藝多不壓身。
高俅送玉龍筆架和兩個鎮紙玉獅子,進了端王府,在院中見到了頭戴軟紗唐巾、身穿紫繡龍袍、腰系文武雙穗條、把繡龍袍前襟拽起扎揣在條兒邊、足穿一雙嵌金線飛鳳靴、正在踢球的端王。
運氣來了擋不住,球滾到了高俅面前。他使了個平生的絕技「鴛鴦拐」,將球傳回端王。
就這一絕技,端王也不一定會,當下見了,喜不自禁,不僅得到王詵的禮物,連王詵的親隨高俅一併留下。
高俅追隨端王應當不早於元祐八年(1093)九月底,不晚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去世那年這八年間。
端王是有多喜歡高俅,史料未載,只能靠推斷。
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書畫家、端王趙佶為帝,章惇雖然反對,卻也無效。
做了皇帝的趙佶沒有虧待高俅,為他量身定做了他的職業生涯。
《揮麈後錄》記載道:數年間建節,循至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職事,自俅始也。建節,就是皇帝給予他節制某一區域或某一方面的軍事指揮權,所有軍事力量都歸他統一指揮,即使官職平級也要聽命。
《水滸傳》中,高俅逼走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又對另一教頭林衝進行迫害,是完全能實現的。
高俅立過什麼軍功,史書無記載,但是劉仲武在崇寧三年(1104)十月,吐蕃趙懷德等叛宋的事變中,指揮得當獲得大勝而使趙懷德等復降。大觀二年(1108年),童貫及劉仲武在西邊成功地招降羌王子臧徵僕哥,收復了積石軍。徽宗高興地接見了劉仲武,頗為恩寵,並悉命仲武的九子為官。從徽宗的表現來看,他是認為這是一次很大的勝利。高俅很有可能參與上述戰役,而且還有軍功。
高俅跟著劉仲武建功立業,皇帝順理成章在崇寧五年(1106),提拔高俅當了殿帥,也即殿前都指揮使。
滬川節度使劉仲武第九子是南宋名將劉錡。高俅在宣和年間(1119-1125)推薦過年輕時代的劉錡,授予劉錡閣門祇候這樣的官職。年輕時的劉錡,儀表堂堂,英俊瀟灑,聲如洪鐘,騎射水平高超。
按照蘇軾家譜的記載,蘇邁娶呂氏,續娶石氏,側室李氏、高氏,有兒子六個。劉仲武曾娶了蘇軾長子蘇邁之女。
政和七年(1117)春正月,殿前都指揮使高俅升任太尉。
宣和四年(1122)夏四月,以高俅為開府儀同三司。
徽宗對高俅恩寵無比,高俅一家享盡了榮華富貴,其父高敦復,被任命為節度使。高俅兄高伸,據說中過進士,而且是直接參加殿試的關係戶。高俅子侄皆為郎官。
但高俅發跡是受過蘇軾的恩惠的,所以他也不忘蘇氏舊恩。蘇軾死後,他的子孫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蘇氏子弟到了京城,高俅都會殷勤地送錢送糧,給養問恤。
在與金結成海上之盟、聯合滅遼時,大宋收復了殘破的燕雲十六州,也暴露了王朝的致命弱點。隨後,燕雲十六州得而復失,靖康元年(1126)一月十八日,金兵揮師南下,徽宗趙佶趕緊禪位給太子趙桓,自稱太上皇。月底金兵渡過黃河,逼進汴京城。
上年冬在太原吃了敗仗的童貫從太原逃回京師,拉上蔡京、朱勔、高俅等人扶著四十五歲的太上皇趙佶逃往亳州,對外聲稱詣亳州太清宮,行恭謝禮,一路逃到鎮江府。
靖康元年正月初七的京城,毫無新年的氣息,全體軍民在李綱等主戰派的主持下進行了名揚千古的汴京保衛戰,奮力抵抗金人的攻城。
南逃的太上皇帶著童貫、高俅等人狂奔。京城裡的太學生陳東聽說高傑最近收到他的哥高俅、高伸的書信,說太上皇剛到了應天府,不想再走了,卻被蔡京、童貫、朱勔等挾持,到了泗州,又假傳太上皇的御筆,令高俅守御浮橋,不得南來,遂挾持上皇渡淮奔向江、浙。罵回隨駕的衛士,衛士們都在大哭,童貫卻令親兵用弓箭射他們,衛士中箭倒地有一百多人。還聽說高俅父子兄弟在旁,只能遠遠地看見太上皇,君臣相顧泣下,好像有話要說。
因為足疾,高俅不得不回到京城。
陳東上書新皇帝欽宗迎回太上皇。
高俅是靖康元年(1126)六月死的。死時的官職是開府儀同三司。依照慣例,皇帝要掛服舉哀,以示褒揚。但是,太學博士李若水等人不同意,李若水激動地說:
高俅是太上皇的幸臣,官做得大,但他敗壞了軍政大事,當然了,金軍長驅直入的罪,是和童貫一樣的。他雖死在家中,而不是掉腦袋,還應當削奪官爵,如果還要按重要臣子去世的禮節,怎麼能讓正義人士閉嘴?
在李若水的堅持下,高俅死後官爵被削奪。
北宋末年,在高俅的統領下,殿前、侍衛馬步司三衙禁旅合十餘萬人,軍政懈馳,毫無戰鬥力,靖康二年(1127),衛士僅三萬人,及京城被金兵攻破,所存無幾。作為指揮官,高俅確實要負主要責任。
元朝編撰《宋史》時,將北宋末年風光了二十年的高俅直接忽略了,不知是疏忽,還是覺得他根本就是無足輕重呢?歡迎大家下方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