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一周更新兩集太慢了(現在的電視劇動不動擼到七八十集)
2023-06-08 08:17:13 1
相信很多80、90後長大以後才發現,原來翻來覆去看不夠的86版《西遊記》居然只有25集?簡直令人不敢相信!
而且回首以前的那些經典之作,基本都不會超過40集。
陳曉版《紅樓夢》36集,劉德華版《神鵰俠侶》36級,古天樂版32級,賈靜雯版《倚天屠龍記》40集,李亞鵬版《笑傲江湖》40集,98版《水滸傳》算長的43集……
這些經典中的經典,劇情緊湊,不拖泥帶水,放出來都是有用的地方,縱然以前的特效非常原始,但依然不會影響大家的觀影體驗。
再看看現在的電視劇,動不動就是七八十集,注水嚴重、情節拖沓、無關緊要的人物也能整出一大堆事情,真是讓人看了非常捉急。
印象最深就是去年被吵得沸沸揚揚的《香蜜沉沉燼如霜》,男二的情節注水之爭,男女主一集中沒看到幾分鐘,一個短短的故事硬是給拖出了63集。
隨之而來,現在出品的電視劇多集數已經成為標配,《知否》78集,《皓鑭傳》62集,《招搖》56集,《黃金瞳》56級,新《倚天屠龍記》50級,《天乩之白蛇傳說》61集,《扶搖》66集……
難得新晉熱播劇《都挺好》只有46集。
那麼導演們到底是如何讓原本可以20集收尾的電視劇變成70集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嘮嗑嘮嗑。
01 作妖的慢動作
以前的慢動作是為了突出一些重點表情情節,但現在的慢動作已經非常泛濫,是人是鬼出場都要來幾個神叨叨的慢動作,導演我真的不想看啊!
有時候甚至兩倍播放都解救不了這種尷尬。
當然,慢動作的鏡頭應用有兩方面需求,1.我們剛才說的延長劇集,可以理所當然名正言順的拖拉劇情。2.慢動作可以給動作的主人公增加耍帥機會,給一些特寫鏡頭,這也是很多追偶像的小粉絲喜聞樂見的鏡頭。3.慢動作很多時候拍攝的時候就是慢動作,這樣可以減少失誤以及掩蓋武打動作的不專業,或者降低某些具有危險性動作的危險性。
總之除了觀眾不喜歡,導演和演員都是很喜歡的。
02 無限回憶
回憶原本是為了更好補充劇情,但是你動不動就閃回那就有點過分了啊!
之前《海上牧雲記》播出的時候,勤奮的《新京報》記者還專門去統計過,從11集到79集,閃回了100次,96分鐘,相當於有兩集的時間都在閃回。
別說觀眾對電視劇要求苛刻,畢竟沒有苛刻的觀眾就沒有滿意的收視率,就沒有錢袋響噹噹的金主,要想人買單就得留下好口碑嘛。
03 配角加戲
就前面我們說的《香蜜沉沉燼如霜》,男二好在還顏值在線得人心,但是流鎣和面具男也能大篇幅佔據屏幕,到底是作了什麼妖啊???
還有《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楚喬傳》、《青雲志》這些電視劇,各種支線簡直都要上天。
關注配角戲份過重,主線不清晰這個問題,說來就話長了。
大家知道一般電視劇都有很多參與方,導演、製片人、出品人、影視公司、投資公司等等。有的公司除了出資拍攝作品外,還有自家的藝人要參與拍攝,這也就意味著劇中的角色大都代表不同的老闆和利益團體。
誰的戲多戲少,誰家藝人演討喜的角色,誰家藝人演被黑的角色,除了藝人本身的名氣和標籤之外,其實都是背後的團隊和資本起重要的推動作用。
那會不會因為資方的參與程度而給某些角色加戲或者「委以重任」呢,所以很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的不合理或者矛盾之處,背後都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博弈。
04 劇集間超長「接茬」
電視劇為了照顧觀眾銜接上一集的劇情,對上一集適當回顧1-2分鐘本來是貼心的行為,發展到現在,竟然成了拉長劇集的手段。
將此行為運用到令人髮指的地步的,便是前段時間剛剛結束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每集劇長短則28分鐘,長則30分鐘,而且接茬的部分從3分鐘逐漸加到了7分鐘,也就是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重複上一集。
以至於有網友吐槽說,每次一打開《知否》先去上廁所洗漱,都收拾好了,在坐到屏幕前也來得及,等到《知否》播放結束了,突然覺得沒有洗漱時間了。
05 奇葩的商業模式
不僅注水還限播,一個星期看個3、4、5、6集簡直讓人崩潰。最讓人奔潰的是,明明說好的一天兩集(哪怕是加重一起也才40多分鐘的「偽兩集」),到最後結局卻也堅持不住了,變成一天一集,感覺再也不能好好直視國產電視劇了。吸引力大點的也就罷了,稍微差點的忘記跟劇了,只怕稍微差點意思的就要跟丟了吧。
06 都是錢惹的禍
說了這麼多問題,超長劇集、慢動作、回憶殺、配角戲份其實看劇累的背後還有很多這樣的沒有總結到的問題,難道製作方或者播放平臺不知道這些問題嗎?
他們當然知道這樣會損害觀眾的看劇體驗,但誰讓購劇成本太高呢。我們大家看的電視劇是沒有付費的,但是電視臺是需要花錢買劇給我們看的。當然不是為了做慈善,而是要靠收視率賺取廣告費。
那問題就來了,影響廣告費的收入的除了收視率之外就是要靠廣告的露出時長,沒辦法,想回本再產生效益,只能拉長劇情了,這樣說來電視臺也很委屈了。
那出品方呢,也有大把的苦水往外倒。現在沒流量的明星電視劇不好賣,有流量的明星太貴了,動輒上億的片酬,還有很多其他的製作成本,你說我怎麼選。
高片酬明星呢,累積這麼多流量、粉絲也不容易,人設、造勢、宣傳耗費經營,哪個不要成本呢?好容易累積這麼多流量、粉絲此時不變現更待何時。
一部好劇《知否》被神剪輯成這樣,就是上述問題的集中體現,說來說去都是錢的事。
轉了一圈,合著買單的還是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