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至2005年的經典電視劇(每年一部經典電視劇)
2023-06-08 02:06:20 3
中國的電視業開始於1958年。
這一年,中國第一臺電視機研製成功。第一座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當時叫北京電視臺)開始試播。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也正式開幕,難以置信的,它竟然是以直播的形式播出,還持續了8年之久。
雖然起步很早,但是因為某些原因,電視業直到80年代,才真正迎來實質性的發展。彼時,央視相繼開啟四大名著的影視改編,因為太過於經典難忘,小巫就不再贅述了。
本文直接從1990年開始,每年會選取一部代表作,它可能不是收視率最高的,但一定是最有意義的。
1990年 《渴望》《渴望》是中國第一部家庭倫理劇,也是電視史上的一道重要的分水線。
它的意義在於,從過去嚴肅的樣板戲,轉變成了通俗的「肥皂劇」。
當時,大家的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精神上的需求也日漸強烈,「給老百姓編一段故事」就成了當務之急。於是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很快製作了《渴望》,一經推出就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收視率一度達到了96.4%,甚至還被作為國禮,送過朝鮮和越南等國。
由張凱麗擔任劇中的女主角,因為極度善良、隱忍、完美,曾一度被視為道德標杆,堪稱賢妻良母的表率。
不過搞笑的是,多年之後,張凱麗反而變成了野蠻婆婆的代言人,在各種電視劇中與媳婦鬥智鬥勇。
1991年 《編輯部的故事》有了《渴望》的成功,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底氣大增,很快又推出了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
不過在上映之初,它卻差點慘遭禁播,因為太不嚴肅,整天嬉皮笑臉耍貧嘴,根本不像文化人幹的事。後來是某位大佬拍板,才得以順利播出。
然而正是因為它的不嚴肅,以各種犀利的口吻嘲諷現實,嬉笑怒罵中又帶著深刻的人生智慧,因此迅速受到了大批年輕觀眾的追捧。
這部劇也堪稱造星機器。貌不驚人的葛優,從此成為喜劇界領軍人物。編劇馮小剛迅速脫穎而出,成了賀歲喜劇導演。而王朔、馬未都、趙寶剛等主創也由此確立地位,成了京圈「老炮兒」。
1992年 《愛你沒商量》92年是中國電視業成型的開端。
這一年,北京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投資200萬元拍攝了《愛你沒商量》 ,央視以350萬元購買了該劇的播映權,首次實現了購買播映權的交易形式。
這是中國電視史上第一部獲得利潤的劇集,也標誌著中國電視劇產業的開端。
1993年 《我愛我家》嚴格來說,這部劇才是中國第一部喜劇,一共120集,也是國產劇中集數最長的連續劇。
很難想像,一個北京六口之家與他們鄰裡之間發生的瑣碎故事,竟然讓無數國人魂牽夢繞,至今依然奉為經典。
也許有人會說,是當時人們精神太匱乏,或者是電視劇太少。也許有這個原因,但更多的是優秀的劇本。
該劇中「老傅」一角的原型,就是編劇梁左的父親,曾擔任過《人民日本》的副總編輯。
所以劇中的大部分情節都很接地氣,都是大家日常生活會遇到的,很有代入感,所以才讓人回味無窮。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葛優客串了一把,沒想到20年後,竟然成了一個經典表情包。
90年代初期,內地湧現了一波「出國潮」。無數人視美國為聖地,迫切希望能走出去。
在這個背景之下,《北京人在紐約》應運而生,這部劇全程在海外取景拍攝,在當時是不小的噱頭。
大家都以為主角在紐約能紙醉金迷,沒想到卻處處碰壁,飽嘗人間冷暖,將無數國人的「美國夢」徹底粉碎。
導演鄭曉龍回憶說,「它帶著全體國人出了趟國,令人們看到原來現實中的美國是這樣一番模樣。」
多年之後,陳可辛拍了《中國合伙人》,再次將「美國夢」擊得粉碎。
其實,外國的月亮一點都不圓。
「帝王劇」一直都是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但正劇太沉重,很多人難以提起興趣。
所以該劇以戲說的角度,通過輕鬆搞笑的手法,生動展現了康熙年間一段段傳奇故事,在當年可謂是顛覆性存在。
劇中的人物個性都很突出,例如平易近人的康熙,美麗端莊的宜妃,還有搞笑擔當三德子和法印等。
這部劇之後,戲說題材開始走紅,後來的《鐵齒銅牙紀曉嵐》、《宰相劉羅鍋》都受到了熱烈追捧。
1998年 《將愛情進行到底》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內地第一部青春偶像劇。
它的出現,填補了「愛情」題材的空缺。雖然此後青春愛情劇層出不窮,但它絕對是最富影響力的一部。
沒有狗血的劇情,也沒有矯作的表演。反而用極其真誠的態度,生動刻畫了90年代年輕人的真實狀況。
友情與愛情,生存和生活,浪漫與夢想,困頓和無奈,統統囊括其中,讓人五味雜陳,難以名狀。
「十八歲是所有人都可以戀愛,還會為了一件小事賭上性命的年紀。大人們說,我們這個年紀看到落葉也會掉眼淚。但那個年紀的我們,比任何大人都嚴肅、激烈、痛苦過。」
這樣的執拗而鄭重其事,讓每個人都似曾相識的。
很多人都以為《永不瞑目》是部暗黑系警匪劇,其實它是一部主旋律電視劇,當時受國家禁毒委邀約而製作。
這部劇是陸毅的成名作,也是他的演技巔峰。多年後,陸毅拍攝了另一部主旋律神劇——《人民的名義》,可惜演技卻頗遭詬病。
當年拍攝的時候,備選演員有陸毅和陳坤,導演其實更喜歡陳坤,因為陸毅有點嬰兒肥,但他的眼神很清澈。於是導演讓陸毅減肥,如果成功,就讓他演男一號。
不久之後,陸毅成功減肥20斤,順利拿下這個角色,徹底從童星轉型為偶像演員。
所以說,人在關鍵時候,一定要對自己狠一點。
2000年 《少年包青天》這部劇可能是不少人的童年陰影,不過在當時,卻給電視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驚喜感。
人們驚奇地發現,原來拍爛了的包大人,竟然還可以這樣玩。
通過「反傳統」的構造方式,將懸疑、武俠、喜劇、愛情等元素糅合在一起,竟然產生了如此驚豔的效果。
包拯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反而如同鄰家大哥哥一樣親切,輕鬆而又驚悚的劇情,也讓年輕觀眾趨之若鶩。
因為這部劇,古裝推理劇開始逐漸成為潮流,例如後來的《神探狄仁傑》、《大宋提刑官》等都是經典之作。
不過小巫最喜歡的,還是周杰版的第一部。
2001年 《重案六組》國產刑偵劇其實有很多,其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但最經典的還是《重案六組》。
2009年跨年時,有電視臺播出第三部,竟然奪下了5個城市的收視冠軍,由此可見其熱度。
《重案六組》為啥這麼經典?
首先是它節奏夠快。32集至少破了60個案子,幾乎每一集破兩個。這是什麼概念,放到現在估計拍320集都嫌少。
其次是劇情經得起推敲。不少案件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很少有硬傷出現。
最後是角度新穎。導演通過女性視角,充分展現了女刑警在破案過程的作用,讓破案不再是純男人戲。
2002年 《穿越時空的愛戀》如果說《尋秦記》是港劇中穿越片的鼻祖,那麼《穿越時空的愛戀》就是內地穿越劇的前輩。
與《尋秦記》以男人為主導不同,《穿》首次將目光聚集在大女主身上。不僅開啟了「穿越 宮鬥」的先河,也將言情、武俠、帝王劇融合在一起,開創了一個新的流派。
後來的《宮鎖心玉》、《步步驚心》和《太子妃升職記》等穿越劇,都脫離不了這個範疇。
劇情很魔幻,幾位演員的發展也很神奇。當年青澀的徐崢,後來成了百億大導演。而機靈古怪的張庭,更是搖身一變,成了賣貨主播。
《粉紅女郎》改編自朱德庸的漫畫《澀女郎》,被譽為女性群像劇的鼻祖。
四個性格迥異的女性,幾乎包羅女性的所有特徵,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粉紅女郎》的成功,不僅在於劇情的生動,更因為賦予了女性一種獨特的精神力量,給了大家巨大的安慰。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只有接受自己,勇敢做自己才最美好。
這劇之後,女性群像劇開始噴薄而出,但大多都質量低下。例如《北京女子圖鑑》、《愛的理想生活》等。大多都是不切實際的生活場景,再加上幾句毒雞湯,完全讓人難以感同身受。
《仙劍奇俠傳》開啟了改編遊戲IP的潮流,同時也拉開了仙俠劇的序幕。
這部劇之所以經典,首先在於選角的成功。胡歌、劉亦菲幾乎讓人滿足了對主角的所有想像。
其次是對原著的高度吻合。《仙一》的遊戲很簡單,所以主創們在人物性格上做了很深刻的挖掘。李逍遙的俠義,月如的痴情,靈兒的責任等,都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最後則是悽美的愛情,加上悲傷的結局。讓人沉浸在這種傷感的氛圍中,久久難以釋懷。
《士兵突擊》可能是軍旅劇的天花板,一直到如今都很難超越。
同時它也創造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幾乎每個看完的人都會變成死忠粉,拼命推薦給身邊的朋友……
這部劇也確實經典,幾乎每個角色都個性鮮明,都讓人驚喜不已。
盡責的班長史今、高傲的連長高城、炫酷的老A袁朗、倔強的班副伍六一,還有聰明高材生吳哲……
更難得是,它所傳達的價值觀——不拋棄、不放棄。不僅是對別人,也是對自己。
2007年 《奮鬥》《奮鬥》講的是6位80後男女的奮鬥歷程,雖然我覺得他們沒有奮鬥,都在談戀愛。
不過當年真是火得一塌糊塗,6位演員全部爆紅。
這部劇也挺有意義的,開創了一個青春勵志劇流派,類似於青春偶像劇 現實題材。
導演趙寶剛後來又陸續開拍了幾部,例如《北京青年》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過因為劇情不太深刻,最終沒持續多久。
趙寶剛其實蠻厲害的,還擔任過《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和《永不瞑目》等的導演。
2008年 《天道》《天道》是一部中國電視劇史上難得一見的奇劇。
這部劇情節簡單甚至很乏味,但隱含的思想性卻很高。一般人很難有耐心看下去,而喜歡看的人又未必能真的看懂。
《天道》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臺詞。
「如果養兒就是為了防老,那就別說母愛有多偉大了,您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
雖然說得冷酷直白,但確實很有深意。
「殺富濟貧,真能救了貧嗎?」
這句話不好理解,但如果看過《貧窮的本質》,應該很容易領悟。
劇中類似的臺詞,比比皆是,讓人不得不深思。
2009年 《潛伏》2009年湧現了很多經典劇集,例如《蝸居》、《媳婦的美好時代》、《愛情公寓》、《大秦帝國》等,但最讓人難忘的,莫過於諜戰劇《潛伏》。
拍一部好看,多年後依然讓人戀戀不忘的諜戰劇很難,但《潛伏》做到了。
深遠的立意,生動的人物,經得起推敲的臺詞,值得反覆玩味的演技,都是它成功的秘笈。
這部也開啟了諜戰劇的新高潮,此後的一年裡,就突然湧出了近60部諜戰劇,但都無法與它相提並論。
最開始拍攝的時候,其實男女主角定的是辛博青和朱媛媛夫婦,後來朱媛媛發現自己懷孕了,兩人就推掉了這部劇,最終讓孫紅雷和姚晨撿漏,由此也創造了最經典的餘則成。
《毛騙》是部特別神奇的網絡劇,受眾小但評分奇高。
豆瓣評分9.7,能達到這個檔次的,只有4部劇,與《紅樓夢》齊名。
一群沒什麼名氣的演員,非常粗糙的製作,沒有任何宣傳,竟然靠著燒腦的劇情,在網絡上紅的一塌糊塗。
從這部劇起,網絡劇開始逐漸受到重視。而更有意義的是,個體創造開始得到大眾的認可。只要你的劇情足夠優秀,哪怕製作很粗糙,依然能得到大家的追捧。
參考資料:
《藏在中國電視劇裡的40年》,何天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