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楓橋風景(濤聲依舊楓橋景區)
2023-07-03 22:38:09 1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千古絕唱,就是唐代的這位張繼夜泊在楓橋揮就的。千百年來,無數遊子來到楓橋尋覓這美妙的詩境,唐宋明清的著名文人都曾經來追尋過,他們續寫了數百首楓橋詩詞。如唐代的白居易、劉禹錫,宋代的範成、陸遊,明代的唐伯虎、王寵,清代的沈德潛、吳偉業,還有乾隆皇帝等等都寫過楓橋的詩,於是楓橋的月光照耀了神州地,鐘聲響徹在五湖四海。
楓橋風景名勝區是以寒山古寺、江楓古橋、鐵鈴古關、楓橋古鎮和古運河「五古」為主要遊覽內容的省級風景名勝區。
楓橋地處蘇州西南端,離城僅五六裡。南北舟車在此交會,自古就是水陸交通要道。因唐代時在此設卡,每當皇糧北運時,便封鎖河道,楓橋又作封橋。楓橋是江南隨處可見的一座單孔石拱橋,只是唐朝詩人張繼寫了《楓橋夜泊》的詩作後,從此名噪天下。楓橋地帶由於舟車雲集、商旅際會而異常繁華,是舊時蘇州物資的集散交流中心。
進入楓橋景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造型宏偉精緻的「楓橋勝景」木門樓。
此處為寒山寺南面「寒山別院」的側門。
「寒山別院」正門後面高懸「時聞清響」牌匾,意為時時聽聞到清脆響亮的寒山寺鐘聲。
院中懸有「寒山寺長城和鍾」。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古運河畔楓橋古鎮,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四百餘平方米。唐代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來此住持,改名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
寒山寺的普明寶塔,為楓橋景區的標誌性建築。
穿過這座門樓,可以前往著名的寒山寺。
門樓正面題為「寒拾遺蹤」,「寒拾」指寒山寺曾經的兩位高僧寒山、拾得。
門樓背面題為「妙利宗風」,源自寒山寺的初名「妙利普明塔院」。
太湖石上書「和合」。源自「和合二仙」。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和合二仙從此名揚天下。
江村橋,就是張繼《楓橋夜泊》詩中的江村橋,它橫跨在楓江上,與楓橋遙相呼應,從唐代以來一直和楓橋對愁眠著。
江村橋為單孔石拱橋,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建;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1984年,蘇州市政府撥款整修,並重修《江村橋記》。橋長38.7米,寬3米,跨度9.8 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於江村橋上眺望左右的風景。
楓橋景區入口,門上匾額題為「楓橋勝跡」。
鍾韻樓
漕運展示館。清代,楓橋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地,江、浙、皖、贛、湖、廣等地的漕糧都在此轉運至京城。這裡還是糧食出口的基地,史稱「洋米轉船之地」。由於「內地石約二千錢,出洋石至六七千」,致使米商趨之若鶩,來楓橋搶購後再運至海外。所以,楓橋到處是米行米倉。據康熙年間統計:楓橋有61座米倉,29個碾米廠,到處有米行,規模之大,它處不能比肩。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探聽楓橋價,買貨不上當。」
「太湖鮮八珍糕」,蘇州土特產之一。
「江村愁眠」石。當年張繼在詩詞《楓橋夜泊》中寫下「江楓漁火對愁眠」,在《唐詩三集合編》中有這樣的註解:「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註解說:「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
眺望一水之隔的楓橋。
漁隱村。楓橋是最適合隱居的地方,國人的隱居生活有四種,那就是耕(耕種農田),讀(讀書寫字),漁(垂釣江湖),樵(上山砍柴),這四種生活是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但最簡單的生活可以寧心靜氣,不勞神傷心,人的本來性情在平靜的生活得到修養,從而延年益壽。楓橋水多,最適合漁隱生活。這裡建造了一組簡樸的江南木房,並設平臺挑出水面,展示了漁隱生活的氛圍,可以在這裡體會一下寧靜志遠,淡泊明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