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鐘樓古建(揭秘西安鐘樓前世今生)
2023-07-04 14:47:54 1
2020年8月26日,經過為期76天的修繕之後,西安鐘樓正式開放。開放首日第一時間,「陝西文物探探」邀請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管護部工程師張清三、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講解員周毓毓作為「特別導遊」,通過直播鏡頭帶領25萬網友一起參觀了修繕後的鐘樓新貌。
「鐘樓上的鐘大有來頭……」「鐘樓原來並不在東西南北大街的十字街口……」「鐘樓曾經被當作過天文臺、電影院甚至監獄……」通過兩位老師的講解,看直播的網友了解到許多一般市民不知道的秘密。
一、本次修繕重點:
屋頂上,有些變化你可能看不到
■寶頂:二十多年來再次重新貼金
經過這次修繕,現在距離鐘樓很遠,就可以看到鐘樓上面的寶頂金光燦燦、熠熠生輝。走近後還可以看到,鐘樓極具中國傳統建築美學氣質的屋簷簷口部位也煥然一新。
張清三介紹,本次修繕的重點主要是寶頂、外屋頂、簷口和一樓的兩根外金柱。但由於角度問題,除了寶頂和簷口的變化,其他部位從下面和鐘樓內部可能都看不到。
「這次修繕中,難度最大的是寶頂。寶頂就是鐘樓上最高的金頂。1996年維修過後到現在已經十多年,風吹日曬出現了龜裂,這次進行了全面整修。這次對寶頂重新進行了貼金。給寶頂貼金可不容易,因為它位置太高了,需要搭爬梯上去。同時施工的地方很小,只能容得下三個人。在貼金箔時,為減少風的影響和太陽的直射,需要把整個寶頂罩起來。今年6月至8月西安陰雨天較多,我們結合天氣預報提前做研判,在寶頂外搭建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7月中旬,三四個人一起工作,給寶頂貼金用了約一周時間。但整個寶頂修繕,用時20天左右。」
這次給寶頂貼金箔共用了70克黃金。張清三介紹,金頂高1.86米,本身表面積展開約12平方米。但黃金有很好的延展性,1克黃金可在捶打延展後做成約55張邊長9.33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金箔,其厚度僅相當於頭髮絲粗細的十分之一。所以70克黃金可以做成3800多張金箔,用這些金箔給寶頂貼了兩遍金。為增強金箔的貼附性,刷了金膠油。貼金不僅更美觀,還可以對木構件起到防雨、防腐的作用。
■外屋面:更換了定製琉璃瓦
鐘樓為「重簷三滴水」建築,臺基之上的建築從外面看是三層,從裡面看卻是兩層。張清三介紹,本次對三層外屋面都有修繕。每處屋面具體情況不同,最大的一處屋面修繕面積長20米、寬2.5米。對出現裂紋和釉飾剝落的琉璃瓦進行了更換,對拆下來的琉璃瓦均進行了登記、編號。保存完整的琉璃瓦則繼續放在原來的位置上使用。由於不同歷史時期都進行過修繕,鐘樓外屋面上有明代、清代、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後共六種不同時期的琉璃瓦。需要更換的瓦件,經文保部門分析成分後,在富平一家燒制古建用瓦的地方,根據鐘樓屋頂琉璃瓦的大小和形制1∶1定製了新的綠色琉璃瓦。
■簷口:更換了糟朽望板和飛椽
簷口從2011年維修到現在也已過去9年時間,因風雨侵蝕也出現了糟朽和漆皮脫落等情況,這次也進行了維修。「琉璃瓦下面是苫背層,再下面便是望板。望板的主要作用是承擔房屋面的重量荷載。這次修繕對糟朽的望板也進行了更換。望板下面是飛椽,飛椽就是簷口的椽子,也叫方椽,不承擔結構荷載,主要作用是為簷口的挑出增加視覺上的觀感,這次對一些飛椽也進行了部分的更換和修補。」
外金柱:剔補兩根外金柱糟朽部位
「另外,本次修繕還對鐘樓西北角和東北角的兩個角柱一些發生糟朽的部位進行了剔除和嵌補。但由於外金柱是包在牆內的,修繕完成後在鐘樓一樓,除了能看到兩根外金柱的漆顏色比較新之外,基本看不出來修復的痕跡。」
張清三表示,「總的來說,這次修繕是比較大的一次。文物保護秉承『修舊如舊』的理念,在國家文物局和省市文物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監督下,修繕過程始終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幹預的原則。我們堅持用原材料、原部件、原技術、原工藝修復,因此更換的木構件原料選用了與鐘樓主結構相同的東北松。在整個修繕過程中,對鐘樓整體結構和承重進行了變形監測,數據都在正常範圍內。親身參與這次修復讓我感觸很深,我覺得可以用『用情、用心、用智』六個字來概括這次修繕。」
二、你可能不知道的鐘樓歷史
曾經東遷過,還做過電影院、天文臺、升旗臺、報警臺
■鐘樓原來在西大街北廣濟街口的位置
「鐘樓原來並不在現在所在的位置,而是在鼓樓以西,今天的西大街北廣濟街口的位置。鐘樓自初建起是位於朱雀大街上,是當時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也是五代、宋、元時期城市的中心。」周毓毓介紹。
鐘樓這次開放後,開設了新的展覽《走進西安鐘鼓樓》。根據該展覽展陳文字介紹,唐代初期,長安皇宮已有鐘樓、鼓樓的建築,如崇仁坊景龍觀鐘樓,唐睿宗為其鑄景雲鍾。金元時期,廣濟街口新建迎祥觀,觀內鐘樓上仍然縋掛著景雲鍾。元代在今鼓樓相當的位置上已建有「敬時樓」,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其原址重建了今天的鼓樓。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北廣濟街東側修建了現在的鐘樓。
西安城在明代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將城牆向東、向北擴展了1/4,位置在城市的中心略偏西一些,基本能夠滿足明初城市生活需要。但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南北、東西四個城門的位置確定,由此而形成的四條大街成為城市中最主要的街道,並逐漸成為政府機構、商業店鋪的主要集中地,鐘鼓樓偏西十分明顯。明萬曆十年(1582年),陝西巡撫龔懋賢命鹹寧、長安二縣令主持鐘樓整體東遷工程,鐘樓整體遷於今址。
周毓毓介紹,篆刻於石的《鐘樓東遷歌碑》是鐘樓東遷的歷史物證。 《鐘樓歌》記錄了幾個重要史實,一是鐘樓東遷時的準確年代,文章末尾落款:「萬曆十年歲在壬午,春人日」。春人日在古代習俗中是正月初七的意思,萬曆十年所指公元1582年。從內容可以發現,作歌之時鐘樓東遷工程尚未完工,但大局已定。原文寫道:「樓唯築基外一無改創」,也就是說臺基是遷建時新築的以外,鐘樓是整體搬遷過來的,完全按照原樣,沒做一絲改動。這說明鐘樓雖然經歷過東遷,但是仍舊保持了明初的建築風格,仍屬明初建築式樣。
清朝建立後,在明代西安府城的基礎上新建了「滿城」,原本位於城市中心的「滿城」的鐘樓變成了「滿城」的西南角樓,軍事瞭望成為其主要功能。
■鐘樓上的景雲鍾:有唐睿宗李旦親筆所寫駢體銘文
古代很多城市都建有鐘樓,那麼鐘樓在古代起作用呢?
周毓毓介紹,古代沒有時鐘,日晷和漏壺通常是官家和權貴的計時工具,而普通老百姓只能依靠鐘鼓樓來獲取報時信息,因此鐘鼓樓上發出的聲音就成了市民的生活節奏。
那麼鐘樓上的鐘到底有何來歷?
周毓毓介紹,鐘樓上的大鐘名字就叫景雲鍾。景雲鍾因鑄於唐睿宗景龍二年(711年)而得名,距今已經有1300多年歷史。明初自修建鐘樓後,景雲鍾便被懸置其上。鐘體使用銅錫合金鑄成,鐘身上有凸起的可調節音律的32枚鍾乳,鐘聲純美優雅,清脆洪亮。景雲鐘的聲音清脆悅耳,原鐘的聲音在50年代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收錄為一年一度的新年敲響的鐘聲。西安市的西華門電報大樓每天整點時就響起它清脆渾厚的聲音。
景雲鍾高2.47米,腹圍4.86米,下口直徑1.65米,重約6噸。因形體巨大,鑄造採用的是多範鑄法。將鑄模分成5段,共26塊模,一次澆鑄而成,體現了我國古代工匠高超的鑄造藝術。鐘身周圍鑄有紋飾,自上而下分為三層,每層用蔓草紋帶分為6格,共18格。格內分別繪有飛天、祥鶴、獅子、騰龍、朱雀等圖案。除此之外,還有一篇駢體銘文,為唐睿宗李旦親筆所寫。該御書有18行,共292個字,駢體文。內容除了宣揚道教教義,也闡述了景龍觀來歷、景雲鐘的製作經過和對鐘的讚譽,是研究唐代文學和書法的珍貴資料。
民國初年,景雲鍾曾在西安亮寶樓展出。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將景雲鍾拆卸外運,埋於鄉下避難。新中國成立後,景雲鐘被移至陝西博物館收藏,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2000年底,國家郵政總局發行的第一套《中國古鐘》紀念郵票中就選用了景雲鐘的形象。現在景雲鍾是國家一級文物,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1996年,西安市文物管理局按照1:1的比例仿製了景雲鍾,仿製的鐘外觀與原鐘近似,紋飾銘文酷似原鐘,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鐘相媲美,這便是鐘樓上的大鐘。
「在景雲鐘的頂端有一隻神獸蒲牢的形象。相傳蒲牢居住在海邊,生性兇猛,善於嘶鳴,因懼怕鯨魚,一見鯨魚就會大吼大叫。於是就讓它『蹲』在鐘的頂端,並將撞鐘的長木做成鯨魚狀。敲鐘時,蒲牢遇見『鯨魚』,便會大喊大叫,以此比喻鐘聲的明亮洪大。」
■除了報時 鐘樓還被做過天文臺、電影院
周毓毓介紹,除了報時和作為關閉城門的號令,西安鐘樓也曾做過駐軍營地、電影院、天文臺、升旗臺、報警臺等。
「明朝末期到後來的幾十年戰亂時間,由於無人管理,生存艱難,鐘樓曾被派上了種種用場。辛亥革命時期,鐘樓曾做過清軍的陣地。1927年,鐘樓還曾開過西安歷史上第一家電影院,後來還改成了天文館。抗戰期間,還用來當作氣象臺和報警臺。新中國成立前,甚至有一段時間還被作為監獄。新中國成立後,被作為過國慶檢閱遊行和召開大會的觀禮臺。」
鐘樓在歷史上曾經過多次修繕。新中國成立後,這是第六次比較大的修繕。此前的五次分別為:1953年和1958年,先後兩次進行了整修。1996年鐘樓進行了牆體除鹼、寶頂維修、海墁及勾欄更換工程。2004年開展了鐘樓屋面、外簷彩畫清洗、加固維修工作。2011年對鐘樓屋面進行了保養維護工程。
西安鐘樓也是我國目前為止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之一。1996年,西安鐘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三、你可能不知道的鐘樓結構
44根柱子承擔所有重量載荷,整體榫卯連接沒用一根鐵釘
■鐘樓,為什麼這麼美
鐘樓為何會吸引公眾的廣泛關注?除了所在位置,其體現的中國傳統建築之美也是吸引公眾關注很大的原因。無論白天晚上很多人尤其是外地遊客,只要走到鐘樓附近,就由不得想和它拍張合影照。
鐘樓為何會這麼美?張清三和周毓毓介紹,西安鐘樓呈現的是典型的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簷樓拱、椽肩高聳,屋簷微翹、華麗莊嚴。它以磚木結構為主,從下至上依次為基座、樓體和寶頂三部分。
作為鐘樓基座的正方形臺基邊長35.5米,以青磚白灰砌築而成,高8.6米。所用磚和城磚是一個規格,長44釐米,寬22釐米,高10釐米。基座四邊正中各有高寬均為6米的十字交叉形券洞,過去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人流車流從券洞下面經過。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券洞無法滿足交通流量的需要,現已封閉保護,在鐘樓四周修建了盤道。
■四根大紅木柱通高17.4米,相當五六層樓房高
張清三介紹,鐘樓一樓大廳的四根大紅木柱,每根通高17.4米,直徑為0.7米以上,都是由一根紅松木從一層直通入二樓樓頂,被譽為「通天柱」。這4根柱子也叫「內金柱」,和包在牆體的12根「外金柱」一起,基本承擔了上面主要的重量荷載。除此之外,在最外面還有28根簷柱(清代後補了8根方柱),加起來總共是44根柱子。在屋頂上,則總共有1964根椽子。
從整體來說,木質結構的樓體位於基座中心,由44根大紅木柱支撐著,四面的牆壁不承受任何重力,只起到圍護和隔檔的作用。同時,鐘樓整體都採用了榫卯連接方式,沒有使用一根鐵釘。這種連接方式不僅便於安裝拆卸,而且經久穩固。正是由於這樣的連接方式,鐘樓東遷時只需按照圖紙給每個構件標號、拆卸,在現址上重新搭建安裝就可以了。
在立柱和橫梁之間,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構件——鬥拱。它們縱橫交錯、承上啟下、傳遞荷載,將整個梁架和屋頂的重量逐層傳遞至支撐柱上,起到了過渡作用,因此四面的牆壁是不承受重力的。
■寶頂是雷公柱延伸部分,金頂、須彌座、三重簷顯示建築等級之高
張清三介紹,鐘樓的寶頂其實就坐在二樓樓頂太平梁的上雷公柱向外延伸部分。可以說雷公柱就是連接室內和室外的建築構件。鐘樓二樓樓頂紅色的太平梁上繪有兩條龍,雷公柱就坐在這根太平梁上,太平梁的截面寬度為500毫米×550毫米,雷公柱的截面尺寸為500毫米。雷公柱最上端貼金的部分就是寶頂。寶頂高1.86米,寶頂下面還有須彌座,寶頂加須彌座總高4.53米。也就是說,雷公柱向外延伸的部分為4.53米。琉璃的須彌座在古代建築裡屬於高端建築標配,一般的須彌座採用的是磚的須彌座或者石質的須彌座,而鐘樓寶頂的須彌座用琉璃須彌座,顯示了它的高等級。
「用專業名詞來說,鐘樓是一座重簷攢尖式梁架木結構閣樓建築。它自地面至寶頂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看似三層,實際只有兩層,中間一層屋簷起到減少上簷雨水對下簷的衝擊保護作用以外,另外多層屋簷也是等級的象徵。」
■藻井圖案 「霞光萬道」蘊含水火相剋的良好願望
周毓毓介紹,順著通天柱往上看,閣樓頂部是由百餘幅天花和藻井組成的一幅名為霞光萬道的彩繪群。小格方塊共有185塊,格內分別繪有不同的四季花卉圖案,寓意著一年四季、花開富貴、吉祥如意。這些小格子在我國古代建築構件中稱為「天花」。天是指房屋頂棚的意思,花是指花紋文採。「天花板」一詞也是由此得來。
在這些天花中心的圓形圖案,是中國古代高等級建築中一種較為複雜的裝修「藻井」。藻井在古代傳統觀念中具有神聖意義,僅在宗教和帝皇的建築中使用。鐘樓藻井平面圖繪製的圖案叫做「霞光萬道」,就如同太陽照射在水面上而泛起的七彩漣漪。藻井還包含了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思想:井中有水,水火相剋,藉以防火,反映了古人藉此防火的良好願望。
■太和殿脊獸有十種 鐘樓上面有七種
周毓毓介紹,在二樓的外迴廊可以感受到西安鐘樓在西安城中的特殊位置,舉目遠眺四周,是雄偉壯觀的明城牆。與四條大街相應對的是四邊的城門:南為永寧門,取「永葆安寧」的意思;東為長樂門,有祈福大明江山長久歡樂萬年不衰之意;北為安遠門,繼承了中原朝廷對邊遠少數民族採取的懷柔政策;西為安定門,取「安定西北」的意思。樓上四面彩坊細窗之間均為紅漆大門,門窗上的64幅浮雕內容取自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體現了明清時期盛行的裝飾藝術。
在屋簷上還可以看到一排小動物——屋脊走獸。它們造型各異,全不相同,並且有著嚴格的等級和規定。在北京故宮皇上居住的太和殿上有著10個小動物,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代表著十全十美的意思。由於建築等級限制,鐘樓上可以看到前七個小動物:龍、鳳自古以來就是權力的象徵,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尊貴;獅子在古代是聖獸,也是百獸之王,象徵著高大威猛;天馬、海馬代表著可以通天入海,暢達四方;狻猊、狎魚有著特殊的本領——行雲布雨。這些小動物的形象都是由古代聖獸演變而來,反映了古人的美好願望,同時也使本來無趣的屋簷成為了建築亮點。
據悉,鐘樓修繕完成後,開放時間由原來的晚8:30分延至晚9:30分,市民和遊客從此也可以更多時間參觀和親近鐘樓。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 實習生 牟影影/文 華商報記者 張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