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維度思維方法(成功的五大思維方法之)
2023-05-31 11:07:59 1
成功的五大思維方法之「用戶思維」,在上一篇已詳細地講過。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講下成功五大思維方法之:補缺思維、標準思維、無為思維,偶像思維!
——成功的五大思維之:補缺思維
「人性」總是有缺陷的。每一個人都不是「神」,都不是萬能的,再有本事的人,也會在某一方面存在著缺陷,或者在某一領域裡存在著未知。比如說,航天第一人楊利偉,他懂航天科學,但是,裝修他就不懂了,家庭裝修還得需要委託專業的裝飾公司來完成。
補「缺」思維在咱們設計師談判過程中非常關鍵。有些客戶很重視家庭裝修,花了近一年時間去做功課,去了解,懂得的東西特別多。這樣的客戶一般設計師很難對付,沒有幾個設計師能搞定他。
如果我們採用補「缺」思維來談就很管用。
你問:大爺!你都這麼「懂」了,你家裝修還需要我們做什麼,你就直接說吧!也就是說,家庭裝修,哪些你是做不了的,需要我們來幫您完成。
大爺說:材料我都能拿最低價了,比你們進貨價還便宜。裝修施工我幹不了,需要你們給我組織施工;施工監督管理我做不了,我沒有精力和時間盯著一幫工人幹活;設計圖紙我不會畫,需要你們根據我的要求和想法來設計呈現出來;材料採購運輸、搬運活兒我幹不了,需要你們幫我找人幹......
好了,你根據客戶的描述,客戶做不到、幹不了的項目單出來了,客戶確認、籤字,交錢、開工開始幹活吧!
設計師不要跟客戶爭「懂」,要跟客戶聊「缺」。
大道至簡,退思一步海闊天空。
——成功的五大思維之:「標準」思維
「標準」:衡量事物的準則,是規範性文件之一。其定義是為了在一定的範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由公認機構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複使用的一種規範性文件。
「標準」是界限,像一把標尺,是衡量事物的依據。
裝修行業內「標準」分為:
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品牌標準
國家標準是行業通用的標準,是代表行業最低的標準,定性為「合格」或者「不合格」,通常打分為60分為「合格」,低於60分為「不合格」。
地方標準是以「國家標準」為尺度,根據地方發展業態和戰略願景規劃,制定某一領域的標準,稱之為「地方標準」。
「地方標準」高於「國家標準」。
以上兩者通常統稱為「行業標準」。
「企業標準」是指的行業慣例性標準,各家公司不約而同地採用和執行的標準。可以與「國家標準」同步,也可以與「地方標準」同步,也可以高於「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隨著市場競爭,「企業標準」忽上忽下。
「品牌標準」就是根據一個品牌企業的發展願景、戰略規劃,制定出帶有一定文化色彩的標準——「品牌標準」。
「品牌標準」一定是高於「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的。「品牌標準」的差異化是隨性的,不同的品牌所制定的「標準」不一樣。
設計師在談單過程中掌握了「標準」思維很重要,可以防止客戶亂挑毛病、得寸進尺。另外,也讓客戶明白裝修「價值層面」,因「標準」不同,價值因此而不同,重點突出「品牌標準」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
設計師可以運用「標準」階梯來說明:客戶選擇我們公司裝修,會有怎樣的「價值感」和「獲得感」,說清「標準」的層級和差異化。
以後我將用案例來演練,教會大家運用話術技巧。
——成功的五大思維之:「無為」思維
「無為」思維,「無為」主要是講道家老子思想。
百度百科說:「無為」指中國先秦時期道家思想術語。「無為」的態度用於政治的政策方針,政府無為,百姓自治;最後是事無事,為無為。無為、不爭,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指君主不與民爭。
引用到我們裝飾行業,老闆獲得「無為」思維可以通用到「阿米巴」管理模式裡,有效積極地調整企業結構,推動企業體制和制度改革,並向「民主共和制」品牌發展道路上邁進。
「無為」思維讓設計師掌握了,設計師可以運用「無為」思維,讓客戶更懂得「價值」和「生活」。
我們經常在設計師談判中運用到「無為」和「有為」兩種關鍵詞。告訴客戶要「明理」,什麼事你可以去做,需要你「有為」;什麼事情你不可以去做,需要你「無為」。裝修就是裝修,是裝飾公司專業人士負責幹好的事情,為什麼客戶花了錢之後還要跟著一起去操心呢?
當下很多裝飾公司為了顯示自己專業、有本事,把客戶裝修的事情搞得太過於複雜了,客戶一來就領著他轉,所有的細節講的非常清楚和到位。本來客戶覺得裝修就是裝修,找一家放心的公司裝裝就得了,沒想到還有這些需要自己拍板、考慮的東西。這樣,只能把客戶搞得暈頭轉向,不知選哪家公司好了,增加了選擇裝修公司的時間成本。
「無為」思維運用到談判當中就是要「弱化」客戶的能力,不要讓客戶在他不擅長的裝修這件事上變得「聰明」起來。
只要客戶「無為」了,裝修公司就能大「有為」!
——成功的五大思維之:「偶像」思維
「偶像」思維,「偶像」,一種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種神秘力量的象徵物。另指一種不加批判而盲目加以崇拜的對象。特指一種傳統的信仰或理想。
說到「偶像」,那麼對應的就是「粉絲」。
說到「信仰」,那麼對應的就是「信徒」。
「偶像」拿到企業層面來講,就是指企業「靈魂」人物。那麼,企業創始人、帶頭人是否就是靈魂人物呢?
未必!
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是陳獨秀和李大釗,結果到了最後毛澤東成了領袖,是新中國的「靈魂」人物。
企業領導是否能成為企業的「靈魂」人物,要看領導的思想和價值觀是否具有絕對的引領地位和共鳴價值。
如果沒有,那麼就需要在組織內部確定一個「偶像」,讓集體一起來膜拜。洪秀全為了拉攏人心,覺得自己威信不夠,不能領導大家,於是搞拜「上帝」會來聚合天下信徒。最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這個道理。
人的認知層級分為:
興趣——信心——信念——信仰
「興趣」是最表層的一種認知,往往通過外觀形狀、色彩、氣味、聲音等刺激、感知,產生一種「好奇」和「趣點」。
興趣是最淺的,隨來隨走,變化太快。
興趣只是一個「入口」。
「信心」是對事物內質一定程度的了解,增強了認知感,並非常認可它的價值存在,對可能所產生的良好結果非常相信。裝企可以通過一個老師的一堂魅力課把員工的熱情和信心調動起來,讓員工充滿著相信。
「信心」若不及時轉移到「信念」上來,大概一個月後團隊「信心」將消失殆盡,員工狀態又回到了「解放前」。
「信念」,當「相信」深入到一定程度,形成一種觀念和念想,始終縈繞在人身邊和腦海裡,那麼,「信念」就形成了。
「信念」影響了人的思想和行動。有「信念」的人一定能看到一個虛擬的未來情境,默默地堅持和相信未來一定能實現。
「信念」存在一個人思想裡比較長久,一年甚至到十年、二十年。企業或品牌重點要在團隊信念上下功夫,塑造。
「信仰」是指對某種思想或宗教及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是一種強烈的信念、非常固執的信任,並帶有主觀和情感體驗色彩,使人在精神上和形式上表達某種訴求。企業或者組織者需要它作為「凝聚」人心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