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是什麼意思哦(ml兩個字母代表什麼意思)
2023-05-31 12:32:59 2
「爸爸,ML什麼意思?」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剛剛讀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捧著牛奶杯問爸爸。
他心裡一顫,差點把蛋扔進垃圾桶把蛋殼放到鍋裡。正打算裝作沒聽到,卻聽到小子接著問:
「爸爸,ML到底什麼意思?」
他用求助的目光望向遠方的衛生間,卻看到孩子他媽正在上廁所。他使勁兒努嘴,卻看到孩子他媽緩緩地抬起頭,做了一個「你請」的手勢。
這個意思很明顯了:男孩子的性教育,應該由父親來進行。什麼時候兒子來大姨媽了,什麼時候媽媽才需要登場亮相。
兒子,你什麼時候來大姨媽啊?他想。
但現在想這些沒有用。兒子正捧著牛奶杯期待地看著他。他在想,到底是哪個混蛋,讓他知道了ML。這直接導致了問題的超綱。按照劇本,難道不應該問「爸爸媽媽我從哪裡來」嗎?怎麼就直接跳到操作層面了呢?而且還是英文版的操作層面呢?
他懷疑肇事者可能是移動網際網路。昨天臭小子說要用手機檢查作業,手機啊,裡頭什麼東西都有。
想這些也沒用。問題已經出現了,就要積極去面對。
Make這個單詞小孩子學過,Love這個單詞也學過。無非是組合在一起沒學過。只要心裡沒鬼,世界就坦坦蕩蕩。
瞎問什麼,好好學習。這種落後的態度我們絕對不能繼承。
兩性教育是教育體系裡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而且教育專家都說,越早越好。面對孩子的提問,爸爸沒有理由退縮。
「咳。這是個英語縮寫。」他鎮定開場,手裡舉著煎蛋的小鍋子微微顫抖。
「我猜也是。」兒子說。
「它代表著一種行為。」我使勁兒搜刮合適的詞語,「是大人決定生活在一起時可能做的事情。」
兒子舉著牛奶杯,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孩子感到疑惑太正常了。這麼突破他認知邊界的事情,怎麼可能不疑惑。
他的決定是:只要他接著往下問,就繼續往細節裡解釋;只要孩子不問,他就宣告取得階段性成果,等以後有空再進行普及。
畢竟吃著早飯呢對不對。
「為什麼一定要大人啊。」兒子問。
「因為大人力氣大,身體強壯啊。小孩子身體吃不消啊。」他說,「就像小孩不能喝酒,因為肝臟還在發育,一喝酒就把肝喝壞了,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我喝牛奶?」兒子說。
「對啊。」
然後兒子就不問了。他如釋重負,並且復盤剛才的回答。覺得整體來看沒有什麼大問題,但確實需要補充。
實事求是講,ML不一定會結婚,也不代表一定會有孩子,如果對孩子說嚴重了,可能會有誤導;但如果說這只是個「確認關係的交流方式」,又感覺在耍流氓。
孩子如果追問細節,還真是個棘手問題。
他一邊把煎蛋遞給兒子,一邊害怕他追問,一邊思考後續的應對方式。「你長大了就知道了」肯定不是個好回答,「這事兒可有意思了」肯定也不行;太放蕩讓他不當回事兒不行,太嚴肅讓他產生恐懼也不行。
核心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要讓他意識到這件事情的美好,又要讓他意識到這件事情需要長大後才能做;需要注意安全,也需要責任擔當。
他深思熟慮的計劃,殫精竭慮的回答,在最後那一刻統統化為烏有,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漏洞和笑話。
因為,就在他結束回答後五分鐘,孩子向我遞來了喝完的牛奶杯:
孩子的牛奶杯實拍!
「原來ML的意思那麼複雜啊。」他說。
哈哈哈哈哈~
結局真的有點搞笑,不過,如果孩子真的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做父母的該怎麼回答呢?
對於中國的父母來說,性教育一直是家長害怕涉及甚至拒絕涉及的問題。孩子不懂,受到傷害時更無法判斷是否受到傷害,又何來自我保護一說呢?
有句話叫「你嫌對孩子性教育太早,壞人不會嫌你的孩子太小」,保護孩子刻不容緩!
青少年性教育的幾個誤區
「性是應該在結婚以後自然而然懂得的」
有很多女生一直到了大學,性知識依然匱乏到和幾歲的小朋友差不多。其實在青少年階段,不少人都碰到過父母這樣的反應:看到電視裡有曖昧一點的鏡頭就把孩子支開,孩子問起來他們也支支吾吾。而這樣可能產生的結果是,女生上大學以後交了男朋友,完全沒有避孕意識,受到身體上的創傷時也不願意向父母求助。
「性教育就是封禁教育」
家長認為,把孩子關在一個自以為完全接觸不到性的環境裡,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和保護。
「『性』這件事是上不了臺面的」
其實,小孩子的好奇心遠超過成年人。很多小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男女之間有差別,就已經互相看過(身體)了。2016年,北大發布了婚戀報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95後12歲初戀,初夜年齡平均為17歲。針對這個結論的觀點是,性教育這種事,能早就別晚。
這些事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
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的:
之所以兒童受到性侵害案件中,超過七成是熟人作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孩子並不知道哪些行為是別人不應該對自己做的,尤其碰到熟人,孩子們就更難以判斷。
即使是爸爸媽媽,也不是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做任何事。
讓孩子具備一定自我保護能力的重要一步,就是教他們大聲說出:「不!」要告訴孩子,不讓別人碰是他的權利,對別人的奇怪要求敢於拒絕。除此之外,還要有一定的防範意識。陌生人要防,熟人也要防!
綜合自:新聞晨報微信公號、看看新聞微信公號、@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