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種醒目圖標樣式(實心圖標與空心圖標的區別)
2023-05-31 14:35:18 4
有讀者說,面試的時候面試官提到了一個問題,但不知道怎麼回答。
這個問題是:實心圖標和空心圖標的區別是什麼?
這個問題網上的討論挺多的,國內外很多設計師都有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01.
最早是 2013 年,設計師 Aubrey Johnson 在 Medium 上吐槽了一段關於 iOS 7 標籤欄圖標的問題。說是 iOS 大範圍使用線性/空心圖標來讓用戶辨別產品功能,會讓用戶在認知理解上更為費力。
他給出了這樣一張圖,來說明人腦對於圖形的認知負荷主要來自於圖形的線性結構。我查了一下這位設計師的背景,看到他除了是設計師,同時還是一名開發者,而且有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經歷。所以能承認這個論點是有一定道理的。
於是另一位設計師 Curt Arledge, 在 2014 年,專門為這個「假說」做了一次實驗。實驗的內容是將一組相同圖標,分為實心和空心,給用戶做測試。結論是相同一組圖標,用戶平均識別實心圖標的速度比識別空心圖標的速度要快上 0.1 秒,但是其中有個別空心圖標的識別速度比實心圖標更快一些。
我仔細翻閱了這個實驗的所有資料和參考文獻,並對這名設計師提出的很多參考做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實驗有一個細節問題。
就是,在給用戶做這組圖標測試之前,他會給這些用戶先熟悉一下這些圖標,以及圖標所代表的意思,然後隨機呈現讓他們做判斷。
這裡的問題是,如果這樣來分析,它的實驗條件就不僅僅是具備識別要求,還要具備記憶要求。
有些圖標比較具象,傳遞的意思很清晰,不需要記憶,一看就知道,哦,這是「鑰匙」;而有些圖標就沒那麼容易理解,在看到的那一瞬間是判定不出來是什麼的,所以要想一下,剛才記的圖標裡有什麼,然後才想起來,哦,它是「標籤」。
所以情況可能是,用戶在判斷過程中,因為忘了這個圖標所表達的意思,於是想了一下,那識別速度肯定就慢了,無論是實心還是空心。
所以這個實驗算不上很嚴謹。我有看到一些設計團隊跟自媒體設計師拿這個實驗結論來斷定說,實心圖標與空心圖標的識別是不存在差異的。這個說法也是不太可取的。
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 Aubrey Johnson 通過設計原則以及認知心理得出的圖形識別理論,是更站得住腳的。也就是,空心圖標,在用戶的認知理解上需要調動更多神經元來進行識別。用人話說,就是識別起來比實心圖標費力。
畢竟連人家蘋果公司也認同了他的說法,現在的 iOS 系統自帶產品,也都把空心圖標改成了實心圖標了。
02.
我在梳理完這些資料後,在想,圖標除了讓用戶知道它是什麼之外,還有什麼作用呢?
於是延伸出了一個新的理解,就是,實心圖標比空心圖標更具定位與引導的作用。
上面提到,用戶對於圖標的認識在於識別,不是記憶。看到它像什麼,就判定是什麼;而不是看到它想起來應該叫什麼。
所以識別圖標除了知道它所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之外,還要知道它在引導著什麼。
比如,標籤欄圖標就那麼 2-5 個,用戶在使用 App 的過程中,不需要強行記憶或特地去識別,只是點擊的時候眼睛一掃而過,來判斷自己要進入哪個功能頁。這時候,它是給用戶做定位引導用的。
我相信現在在看文章的你,一下子也想不起來微信底部四個圖標的樣子吧?或者對於微信的「發現」頁,也不能理解為什麼要用那樣一個圖標來表示。
但是當你看到它,並知道它在底部第三個位置,點擊之後,還看到了裡面有朋友圈,就知道它代表的是什麼意思了。
所以用戶在這層理解上,不會真正去思考它為什麼是「發現」,而是直接通過以往對於它的理解,再通過識別位置來理解它裡面有哪些功能,比如裡面有「朋友圈」。
接著通過變化來提示用戶,比如從空心圖標變到實心圖標。所以在一些規範裡,它也只是告訴說,空心和實心圖標在標籤欄中的區別就是,空心是未選中狀態,而實心是選中狀態。因為實心圖標所示的色塊,更符合選中且定位於某個功能頁的一種說明提示。
再用顏色把選中的圖標凸顯出來,讓人在視覺上更聚焦,讓用戶知道自己目前選擇的是它。
在視覺領域裡有個說法是,色塊比形狀更容易抓人眼球。再是具有紋理的色塊,比純色塊更吸引眼球。
空心圖標就是形狀,實心圖標就是色塊。
所以用戶在看到圖標的時候,不僅僅可以知道它所表達的意思,還能知道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那麼相比起來,色塊當然會比形狀更有優勢。
就好像在商場裡,突然尿急,看到這樣的廁所指示牌,你怎麼想?
我相信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第一反應都是往右走吧?
所以第二個結論是,實心圖標比空心圖標更有引導性。
03. 或許有人會問,那空心圖標就沒用了麼?不是的。
其實上面有提到,空心圖標相比實心圖標更難識別,那麼人就需要調動更多神經來對空心圖標進行確認。所以它能豐富頁面的視覺效果,也就是裝飾感。
舉個例子:
上面兩組圖,能看出來第一組整體看起來會比較抓眼,因為圖標比較重;但是第二組看起來會清晰得多,因為用戶的視線會聚焦在內容上。
在這個例子中,圖標作為裝飾類信息,不應該搶了內容的風頭,它在這裡只是增加了排版基調與內容分層的作用。而設計師應該在這裡引導用戶去看內容本身,而不是去看圖標。
裝飾是給內容做裝飾,而不是給自己做裝飾,如果是給自己做裝飾,那就沒必要用線條來表現了。各位設計師應該懂我意思。
當然也有用實心圖標來填充列表信息的,這也跟頁面風格有關,比如你產品風格全是扁平塊狀內容的,突然有了一部分空心圖標,也會顯得很不搭。
我只是在這裡用這個例子來說明,空心圖標的引導性沒有實心圖標強,所以更多會被用來當做裝飾品。
而當空心圖標與實心圖標同時出現,並表達同一類信息時,它們就是一種信息的兩種狀態,比如選中與未選中。
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很多產品依然在標籤欄保留著空心圖標。
除了風格因素的影響外,它還能體現出被選中狀態的功能圖標,並讓其它圖標起到裝飾性的作用。
04.
從後面延伸的兩個點來說,圖標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我這裡只探討了兩類圖標的部分區別,並著重講解了實心圖標的作用。它們之間還是有很多其它內容可以深究的。
我想說的是,即使用戶對熟悉的圖標,無論是實心還是空心,在實驗環境下的識別速度上無差異,但是兩類圖標對信息所承載的意思確實是不同的。
於是,本篇文章的結論:
人的大腦在識別空心圖標時,會比實心圖標更顯吃力;
實心圖標的引導性要強於空心圖標;
空心圖標的裝飾性會更強;
實心圖標承載的信息相對更重,參考選中狀態。
這就是本篇文章的所有內容了,謝謝閱讀:)
Aubrey Johnson 論點:
https://medium.com/@aub/hollow-icons-a93647e5a44bCurt Arledge 實驗:
https://www.viget.com/articles/are-hollow-icons-really-harder-to-recognize-a-research-study/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歡迎留言並且推薦給你的好友。
本文由UU呆理(ID:UDai_bl)發布,授權網際網路早讀課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排版:雜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