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絕望作文700字
2023-06-22 11:35:19 2
篇一:彷徨,但不能絕望
最近我讀了魯迅的名篇《彷徨》。《彷徨》收錄了《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孤獨者》和《傷逝》等讀11篇文章。從每一個字句中都可以感受都可以感受出魯迅的那一份悲傷、深沉、以及悶苦。
《彷徨》中流露著悲情、無奈、憂愁的情緒,又有著深刻的對社會的分析、不滿以及批評。也有著對農民的憐憫和悲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讀來不免讓我們心情沉重。
據說寫《彷徨》時,魯迅先生才四十五歲,還不是大智者,因此他仿徨。那時,他滿懷希望,或者說曾經滿懷希望,然而這希望,最終是破滅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似乎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現在。於是,他就彷徨。於是,他就寫了關於「彷徨」的篇章。
就是這種彷徨,樹立了魯迅先生要喚醒靜默著的人民的決心;也是這本《彷徨》中的名篇,開創了我們小說歷史的先河。《孔乙己》《阿Q正傳》《祥林嫂》……都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在我們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心目中根深蒂固。它們仿佛就是一個個代名詞,適用於許許多多的人。
書的扉頁,有魯迅的題記:「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將其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其中還引用了屈原的《離騷》中的名句。
有人說:「路是遠的,而前面又看不見路;依稀有路時,卻看不見光。想掙扎著走出一條路來,卻是遍體鱗傷,毫無結果。「因此便有了彷徨,有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彷徨》。
張總剛在《偉大靈魂探秘——解讀魯迅》一文中對《彷徨》的評價是」色貌如冰,肝腸似火「,他還說:「所矚望者殷,所挾持者遠,這是魯迅的深刻······它像一隻失群的飛鴻,在浩渺的天空飄飄蕩蕩,無所皈依;孤獨寂寞的內心體驗,遂外化和升華為一種巨大的創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攝魄之筆,繪出無數舊時代的圖景,意態生動,悲壯無匹。其中對自由的探討,對人性的掃描,對弱者的關注,對時俗的思考······無不憂憤深廣,啟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大到進入史詩的層次,從而冠絕一代,獨步千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一直走在泥濘的路上,彷徨,但是卻不能絕望。
篇二:從此,我不再絕望
窗外的雨在淅淅瀝瀝的下著,小雨點輕快地拍打著窗戶,同時也拍打在我的心上,一點點洗去了內心的孤單與絕望。
也許是魔蠍座天生的多愁善感,也許是內心的痛苦,讓我對自己的未來乃至對世界都充滿了絕望。於是,我放縱了自己,我學會了這個年齡段不該學的東西,我做這壞孩子所做的一切來掩飾對生活對未來的絕望,母親的哭泣與無奈,父親的責備與訓斥,都沒有把我來回來,然而就是那件事改變了我,從此,我不在絕望。
那一天,天空陰沉沉的,馬上就要下雨了,與母親、父親大吵了一架的我衝出家門。任憑身後的哭泣和呵責聲,不幸的是,我還沒做多遠,就下起了暴雨。大雨衝刷著大地上的一切,唯獨不能衝刷我內心的絕望,「算了,就這樣吧。」我搖了搖頭,對自己說到。我淋著雨,沒有目的走在大街上。
正在這時,我遇見了一位朋友,她見我淋成一隻「落湯雞」,便把我拉進一家店裡,問我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我只是搖了搖頭,一聲也不吭的向雨中走去,好友拉住我,輕聲的對我說:「陪我在這等一會吧。」我沒有吭聲,只是點了點頭。
過了一會,雨停了,太陽出來了。伴隨它來的則是一道絢麗的彩虹,好友把我拉出店外,指著天空上的彩虹對我說:「你看天空上,有白雲,有小鳥,還有一道絢麗的彩虹,你在看看遠方,還有我們從未看到的風景,你還有很多的追求,還有很多的夢想。再說,你才多大就對生活充滿了失望和絕望,你一個小屁孩知道什麼是絕望嗎?親,抬頭看看吧,世界這麼大別只呆在你那狹小的房子裡。」「但是,我的世界觀已經倒塌了,我也沒有勁了,我已經放棄了。」朋友聽後,大笑了起來,說:「傻妞,你都還沒有觀過世界,哪來的世界觀,記住,你以前對我說過的,你還有很霸氣的夢想,想想以前的你,再看看現在的你,是時候清醒過來了,這世界在等著你!」
對呀!我還有夢想,我還有追求,那也就是說,我還有希望,我的心恍然大悟。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但是,我的字典裡則沒有「絕望」這個詞。從此,我不再絕望了。因為我懂得了人存活在世上的意義!
輕輕的推開窗,一陣微風吹來,我的思想要隨風飄飛。從此,我不再絕望。
篇三:1942,讓人絕望的沉重 ——觀電影《1942》有感
在首映日的第二天,我就走進電影院觀看了電影《1942》。
說實話,我喜歡看電影,尤其喜歡走進電影院看電影,但是在電影院我卻很少選擇國產電影,暑假那部爛片《四大名捕》至今讓我心有餘悸。而這部片子之所以吸引我,主要還是衝著導演馮小剛的金字招牌。
走進電影院,我才知道這部電影演的是咱河南人的事兒。看完電影,心中百味雜陳,電影還原的苦難讓人很壓抑,甚至有些喘不過氣來。如今過去一周了,電影中的種種影像還時不時地在腦海中回放,看來是有必要寫點東西。
「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我的故鄉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與此同時,世界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史達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邱吉爾感冒。」這是影片開頭的畫外音,看似輕鬆幽默,但是接下來的故事卻讓人怎麼也無法輕鬆幽默。
電影《1942》反映的是1942年發生在河南的一場真實的災難,當時中國抗日戰爭處於戰略相持階段,此時河南大旱,之後又遇蝗災,饑荒遍及全省110個縣。由此導致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在這場災難中,據估計1000萬眾的河南省,有300萬人餓死,另有300萬人西出潼關做流民,沿途餓死、病死、扒火車擠踩摔(天冷手僵從車頂上摔下來)軋而死者無數。
餓殍遍野的大饑荒,慘絕人寰的大逃荒,人吃人甚至狗吃人的場景怵目驚心,300萬甚至是1000萬個血淋淋的生命,所有的一切沉重的讓人絕望。民以食為天,人性的罪惡,在觸及到生存底線的時候被完全的暴露了出來。
因此,在我看來,電影《1942》更像是一部災難紀錄片,它不避諱一路上形形色色人的種種醜陋,真實地給我們還原了那場真實的災難,給我打開了一扇走進歷史的窗。如果不看這部電影,我不知道生我養我的中原大地竟然遭受過這樣的磨難;如果不看這部電影,我不敢想像我的那些河南父老們曾經有過怎樣的掙扎與毀滅;如果不看這部電影,我無法想像這場天災人禍到底產絕人寰到何種地步;……
作為一名河南人,我很感謝馮小剛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