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下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斥資百億的未來城市淪為)
2023-06-22 02:11:48 1
我們每天生活在城市中,感受著城市潛移默化的發展,技術的力量改變城市的面貌的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城市一定更加智慧」,已成為大部分人的普遍觀感。而智慧城市的探索也早已「在路上」遍地開花。不過,全球眾多「智慧城市」雄心壯志地立下Flag,一些樣板項目卻紛紛「半路夭折」。
阿布達比·馬斯達爾如果你來到阿布達比郊區,可能會看到「宏偉」卻「荒蕪」的未來城市景觀:空置的辦公大樓,無人的街道,大片未開發的土地等。如此景象,既展現了「零碳城」的遠大抱負,也見證了夢想的破滅。
2006年,阿聯斥資220億美元建設一個零碳城市——馬斯達爾,提出了非常理想的規劃願景:石油、煤等被清潔能源所取代。
禁止小汽車通行,進了城就必須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坐無人駕駛的公共電車。
這裡的居住環境可以被看作是新時代的「桃花源」。按照原計劃,馬斯達爾應該在2016年完成建造。然而,由於金融危機和能源等技術問題,只完成了該建設進度的5%。開發者認為,即使完全建成,也只能實現50%的碳排放目標。
韓國·松島新城在距離首爾市56千米,緊鄰仁川國際航空港的人工島上,有一個大型私人房地產開發項目——「松島新城」。這裡有高效的中央垃圾處理系統,便捷的公共運輸體系,各種傳感器安裝在街道、建築和社區,從能源使用到交通流量的幾乎所有城市要素都可以被監測。
從技術層面來說,松島新城的確是一個革命性、全球領先的科技城市典範,但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以人為本」。
高昂的居住、醫療教育成本;長時間的通勤距離;文化環境的缺失。許多評論家和城市居民覺得,居住在松島有種「冷清」的體驗。更有人戲稱,松島和「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的鬼城有得一拼!松島新城能否成為宜居城市仍是未知數……
加拿大·多倫多濱水區2017年,谷歌旗下人行道實驗室提出,在多倫多濱水區打造一個以網際網路引導發展的社區(Sidewalk Toronto)。
項目方案以城市設計為主導,將大量新技術與城市空間融合,自動駕駛、可改變尺寸和模塊化改造的Loft 適應性建築等一系列尚未廣泛應用的城市技術與創新人群的生活場景進行了深度融合,描繪了令人激動的未來生活理想。
然而,2020年5月,因信息隱私問題、居民反對及經濟不確定等多種因素,多倫多濱水區項目終止。
這些智慧城市為什麼會半路夭折?這些智慧城市項目不僅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還有資金和技術保障,但為什麼最終依舊難逃失敗?已有的經驗教訓似乎在告訴我們:
首先,過度追求高技術,將智慧城市看作新技術的試驗場和追求利潤的競技場。
其次,忽視以人為本的原則,輕視現實需求與「獲得感」,甚至給居民們造成新的不便,侵犯權利。
最後,未能充分重視可持續運營的重要性,即便擁有再多資金支持,也難以維持長期的健康運行。
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同時,也可以從更長遠的歷史視角來進行觀察。在城市規劃建設史中,理想城市模式探索的失敗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常態」。
歷史上田園城市、光輝城市、帶形城市等理想城市模式的創新探索在當時也大多並不成功,但重要的並不是這些探索成敗本身,而是其中閃光的思想、理念和模式對觀念的衝擊,從而對後續城市規劃建設產生的深遠影響。
當前,智慧城市的建設也並不一帆風順,除了談論成敗問題本身,或許我們也應該給這些探索以更多的耐心,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