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有哪些地方可以踏青(有些地方很神秘)
2023-06-22 22:29:49 1
柳樹抽芽了、迎春花開了、
玉蘭開了、桃花開了,
北京的春天,「鋪天蓋地」的來了!
陽春三月,去踏青是要緊事。
咱西城走起
自東向西路線
西長安街
每年兩會期間,長安街東起一六一中學、西至府右街南口這一段,搶先成為北京最奪目的賞花大道。
因為,新華門兩側的玉蘭花開了。
玉蘭花,形如蓮花,盛開時有淡淡清香,北京人管它叫「望春花」。
西長安街畔密密匝匝的玉蘭花,種於1981年,有41株,與白皮松相間種值。
映襯著皇城特有的紅牆、琉璃瓦,仿佛開了數百年,讓行人流連忘返。
明代文人文徵明有詩曰:「影落空階初月冷,香生別院晚風微;玉環飛燕原相敵,笑比江梅不恨肥。」
意思是說,即使是楊玉環、趙飛燕這樣的絕世美女,在冰清玉潔的玉蘭仙子面前也無法匹敵了。
紅牆外的玉蘭,您還不趕緊去賞嗎?
月壇公園
沿著西長安街再奔西,在南禮士路西,就是月壇公園。
始建於明嘉靖時期的月壇,原名「夕月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秋分日祭月亮和天上諸星宿神祗的地方。
滿清政府衰微後,壇廟一度荒廢,民國期間曾用來做兵營和學校。1955年,月壇被政府開闢為公園。
為了扣住「月」的主題,公園裡建造了月壇蟾宮、天香院、攬月亭、霽月亭、爽心亭和月桂亭等亭臺樓閣。
雕梁畫棟,廊角飛簷之間,還種植了婆羅樹、梧桐樹、石榴樹和桂花等,處處是「秋意」。
但到了春天,月壇的玉蘭、迎春,映襯著紅牆綠琉璃瓦,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白雲觀
在月壇公園不遠處,有一座道觀——白雲觀,是唐玄宗在開元年間(713—741年)敕命所建,也是北京城第一所道觀。
白雲觀初名「天長觀」,元代全真派道士丘處機,曾遵照忽必烈之命掌管天下道教,擴建了這座寺觀,並改名長春宮,成為我國北方道教中心。
後來,他的弟子又陸陸續續建了不少殿堂,改名「白雲觀」。
如今,這裡依舊香火旺盛,春節期間的「白雲觀廟會」曾一度名震京城。
在白雲觀後院,有一個清幽雅靜的花園,號稱「小蓬萊」。
花園由三個庭院連接而成,遊廊迂迴,假山環繞。
東有友鶴亭、雲華仙館,西有妙香亭、退居樓,花木蔥鬱,綠樹成蔭。
花園的中心為戒臺和雲集山房。戒臺為道教全真派傳授「三壇大戒」 (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戒)的壇場,雲集山房為全真道律師向受戒弟子講經說法之所。
這個說法之所,聽說「很靈」,您可以試試一探究竟。
天寧寺
沿著白雲觀奔南,還有一個很神秘的地方,有京城現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築之一——天寧寺塔。
廣安門外護城河西岸的天寧寺塔,在西二環的立交橋旁格外顯眼。很少有人知道,它始建於遼代,已經歷經千年風雨洗禮。
天寧寺所在的位置,曾是遼金時期京城寸土寸金的中心區域。天祚帝在1119年至1120年斥巨資,把這裡在唐時建的木塔換了一座磚石舍利塔。
塔身呈八角形,每角均有盤龍依柱,四面的拱門上雕著佛教世界的各路「神仙」,引來源源不斷的香火。
當時,外省來京做官或做生意的人,都要先到這兒拜一拜佛,以祈求平安、升官發財。
如今,這裡早已不是當年的輝煌。
但春風吹起的時候,層層塔簷上懸吊的一枚枚風鈴,還會迴響起千年的梵音。
自北向南路線
北海公園
春風習習,很多人腦海裡會迴蕩著:「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
這首紅遍大江南北的《讓我們蕩起雙槳》,唱的就是北京的北海公園。
北京的「三海」(北海、中海和南海)不是「海」,是明清時最主要的皇家園林——西苑的主體。
古代的皇家園林,有「一池三仙山」的神話故事。明清皇帝按照這個模板,把北京的皇家園林建造為現實版的「神宮仙苑」。
每年萬象回春之際,一邊划槳,一邊徜徉於勝似江南的湖光山色裡,也是所有北京人對春天最美好的記憶。
不過,還得等些日子才能划船哦。
文津街
出了北海公園南門,往西走一些,有一條凝聚古都精華的街——文津街,是老舍筆下「北京最美的街」,全長不足八百米。
1930年前,這裡還被稱作「西安門大街東段」。
沿街向東走,有一座橫跨北海和中海的北海大橋,始建於至元代,是北京市城區內最大的古石橋。
橋身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玉帶,明代時兩側各有一座牌坊,西邊名金鰲、東邊叫玉蝀,因此這座橋原稱「金鰲玉蝀橋」。
1954年牌坊被拆除,橋面向南側加寬,並改名「北海大橋」。如今,站在橋頭,環顧北海和中海,碧綠澄澈的湖水無限遼闊。
走過北海大橋,一側是古色古香的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元代是皇家西苑的一部分,明代是帝王遊樂的玉熙宮。
清代時,軍機大臣張之洞上奏光緒皇帝,建議在京城和全國各省會設立公共圖書館。後來時局動蕩,館舍一直沒有著落。
1928 年,北京政府解體,南京國民政府接管,北京改稱北平。北平設立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址選定在北海西岸。
經北平市政府批准,將圓明園遺物一對華表移至主樓之前,兩對石獅移在大門內外,乾隆御筆石碑文源閣碑、崑崙碑和諭教習武碑等均移館舍廣場保存。
如今,這座中國第一代近代圖書館,仍保留著卷卷書香。
法源寺
從文津街奔南,在鬧市中隱匿著北京最古老的佛剎——法源寺。
有人說,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
這座千年古剎,在北京尚未成為都城前就見證了它的風雪與滄桑,屹立風雨中已有1300餘年。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北徵高麗失敗,回程路過幽州(今北京),為了悼念陣亡將士,他下令在此建寺,賜名「憫忠寺」。
雍正年間,憫忠寺重修,更名「法源寺」。乾隆皇帝御書「法海真源」匾額,至今仍掛在大雄寶殿上。
歲月流轉,千年的悲愴歷史已如雲煙。對北京人來說,唯有剎內丁香滿園,歲歲香氣襲人,成為享譽一時的京城「四大花事」之一。
據記載,法源寺的丁香種植於明代。
那時,每逢丁香盛開之際,芬芳濃鬱,寺廟僧人就準備好素齋,邀請文人雅士賞花,舉辦「丁香詩會」。
「丁香詩會」的風雅延續了幾百年。
如今,每年4月10日,仍有不少文人雅士慕名而去,吟詩弄墨、撫琴擊磬。
行文至此,小鮮才發現,
西城還有景山公園、陶然亭公園、
大觀園等等沒寫……
實在是太多啦,
沒功夫寫了,等不及要去看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