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下一家人讀後感700字
2023-06-22 06:45:19 2
篇一:橋下一家人讀後感 梁晨
在炎熱的暑假裡,我閱讀了一本美國作家納塔莉·薩維奇·卡爾森獲紐伯瑞兒童文學銀獎的名作《橋下一家人》。讀的時候,不禁想到了在街頭曾遇到過的一些流浪的孩子,如果他們能讀到這樣一本書,襤褸衣衫包裹的心中也會生出一些希望吧。
這個故事描述了貧窮和貧窮中的愛與溫暖。故事發生在冬日的寒風裡。上了年紀的老流浪漢阿曼德以巴黎的一座橋底為家,他有一些同樣貧窮的朋友:在商店裡扮演聖誕老人的卡米拉以及吉卜賽人米一家等等。據他自己說,他「受不了孩子,」「他們像八哥似的,愚昧無知,嘰嘰喳喳,令人厭煩。」可一天傍晚他回到橋下的時候,發現自己的住處被幾個孩子佔據了。
這幾個孩子和他們的媽媽組成了凱爾西特一家。媽媽對「一家人」的看重給了貧窮中的孩子們很大的信心。阿曼德沒有趕他們走,這倒並不是因為女孩蘇西握著拳頭的喊話,而是阿曼德的心其實很柔軟很善良。就像他的吉卜賽朋友米勒說的那樣,機靈的小傢伙們很容易偷走他的心。你跟他們共同擁有了橋下的家,開始了共同的生活。白天,蘇西的媽媽去上班,阿曼德就帶著孩子們去看「聖誕老人」,看街上布置得漂漂亮亮的櫥窗,看濃濃的節日氣氛籠罩著整個巴黎:聖誕節快到了!阿曼德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這一家人的一分子。然而不幸的是,他們失去了橋下這個居住地。在找不到其他住處的情況下,他們只有接受米勒邀請,借住在吉卜賽營地。在這裡孩子們很快活,他們和吉卜賽男孩女孩一起玩耍,可觀念傳統的媽媽卻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吉卜賽人影響。況且誰都知道,吉卜賽人是流浪者,當他們離開的時候,這橋下的一家人又該何去何從?面對蘇西媽媽的擔憂、吉卜賽人的離去以及孩子們往後的生活保障,阿曼德終於做出決定:尋找一份工作——這是他以前絕對不會有的想法。阿曼德的心早已被「小八哥兒」們牢牢抓住了!故事的結尾,阿曼德找到了一份提供住所的工作,這一家人終於有了一個穩定的住所。
人與人之間由彼此戒備到了解,再到坦誠相待;相互間的幫助、扶持使得貧窮不再那麼可怕,使得希望漸漸清晰。尤其令我欣喜的是,書中的一些描寫總是能讓人相信詩意、幸福是與貧窮苦難同在的。
篇二:橋下一家人讀後感 馬傑
最近我讀了美國作家寫的金獎小說《橋下一家人》,書中的一家人深深打動了我,他們真誠,善良,無論多麼貧窮,媽媽一直堅持一家人必須在一起,在這簡單純樸的愛面前,我似乎看到了巴黎的一座大橋下幸福美滿的一家人。
阿曼德是巴黎街上一個善良樂觀的流浪漢,他滿足於無拘無束的流浪,沒有責任的重壓,沒有貧窮的悲哀,可是有一天當他回到他的家—一個破橋洞時,他發現他的「家」被蘇西姐弟三人和一隻小狗佔領了,他很生氣,可是在和孩子的交往過程中,孩子們的天真可愛把善良的阿曼德收服了,他開始替忙於工作卻拿著低廉的工資的媽媽照顧他們,媽媽怕孩子們學會流浪而不肯自食其力,迫使阿曼德離開,可是阿曼德已經被孩子們打動了,為了孩子們有一個安定的生活,一個溫暖的家,他決定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和媽媽一起照顧三個孩子,最終他們有了一個簡單幸福的家,是啊,「我們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必須在一起!」這是一句多麼簡單的話,卻包含了孩子們對媽媽的愛,媽媽對孩子的愛,無血緣的流浪漢善良的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不必為生活苦惱,不用為食物擔憂,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裡學習,有細心照顧教育我們的老師,回到家裡有爸爸媽媽精心地呵護,幸福溫暖時刻包圍著我們,也許我們體會不到蘇西姐弟的感覺,可是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看到很多摯愛的故事,汶川大地震,億萬人民捐款捐物,為了祖國這個大家庭的和諧美滿奉獻愛心,非典期間千萬醫護人員堅守崗位治病救人,日本大地震,中國積極參與救援 …… 無論是我們的小家,還是祖國大家庭,地球大家庭,愛,隨處可見,愛,時刻體現!生活不能缺少愛,只要你善待你的身邊人,文明和諧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坦誠,幸福美滿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有責任心,生活就會更美好!家是一把美麗的傘,可以為我們遮風擋雨,能夠給你溫暖幸福,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家」都是愛的天堂,幸福的樂園!
《橋下一家人》讓我對愛有了更深的理解,讓我知道家是世界上最溫暖的地方,我愛我家!
篇三:橋下一家人讀後感 牛餘思葳
曾經有人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書放在柜子上是裝飾品,只有翻開去思索、討論、享受,它才會變得有價值。今天,我就翻開《橋下一家人》這本書,體會它其中的道理。
《橋下一家人》講的是巴黎塞納河大橋下棲身的,一個叫阿曼德的上了年紀的流浪漢,他通過與三個陌生孩子的接觸,改變了自己的態度,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覺並決心振作起來,不再以乞討為生。他以新的面貌謀得一份工作,他將與孩子們的媽媽一起支撐起一個屬於他們的家。
看完這本書後,我從中看到了阿曼德爺爺的責任心。我真是佩服他,因為自己的責任心從一開始不喜歡孩子,說他們是「八哥」,到後來與孩子們難捨難分,這是一個多大的改變啊。阿曼德的責任心使我想到了雷鋒叔叔,他就是一位非常有責任心的好人。雖然他只有短暫的生命,但他那顆裝滿責任的心總是會為人民服務,無論大事小事都盡心盡力認真去做,不計回報。我們都應該學習雷鋒,有一顆責任心,為自己負責,為他人負責,為社會負責。
但你轉眼看看現在,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父母的溺愛使得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們沒有責任心。比如做錯事不承認,不承擔後果,沒有擔當;比如做事稍有困難就撂挑子不幹,或虎頭蛇尾的,不能自始至終;比如過分依賴父母的幫助,不能獨立等等,這些都是沒有責任心的表現。
那怎樣做才是有責任心的表現呢?我覺得首先要勇於承擔,不能逃避,做錯事要承認錯誤並改正;要好好學習,這是作為學生應該完成的任務;要尊重長輩,幫父母做家務,學會合理使用零花錢,在生活上不攀比,不浪費,這是作為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量力而行為社會做好事,幫助有困難的人;在公交車上尊老愛幼,主動讓座;不亂丟垃圾,愛護環境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學雷鋒不一定要去做大事,正如劉備所說: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關鍵還要堅持去做,向雷鋒叔叔那樣,無私奉獻,做有道德的人。
篇四:橋下一家人讀後感
讀完《橋下一家人》這本書,我喜歡上了這本書的主人公阿曼德,他前後的行為變化怎麼這麼大呀?我驚訝了!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以乞討為生流浪多年的阿曼德會最終放棄了自由自在,努力為孩子們撐起一個家?為了尋找答案,我又耐心讀了一遍。
故事情節是這樣的:在巴黎生活著一個上了年紀的流浪漢,名叫阿曼德,橫跨塞納河的大橋底下便是他的住處。一天傍晚,正當他回到橋下的住處時,發現三個小孩和一隻小狗佔了他的地盤。他開始是又驚訝又生氣,有了要趕走他們的念頭。後來,在和孩子們的接觸中, 三個孩子早已把阿曼德當成自己的親爺爺了,阿曼德也知道孩子們最渴望的就是有一個溫暖的家。於是漸漸改變了自己的態度,振作起來,以嶄新的面貌找到了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並和孩子們的媽媽一起支撐起這個溫暖的家。
讀著讀著,我慢慢讀懂阿曼德爺爺的心理變化了。他能從一個流浪人轉變為一個靠工作養家的人,內心經歷是曲折的!剛開始,他發現三個孩子和一隻小狗佔了自己的地盤,是非常生氣的。但當他準備離開時,其中一個小女孩跑過來抓住他的袖口,懇求道:「請別急著走,我們會把你當做我們的爺爺。」於是,阿曼德雖然嘴上在抱怨,但還是打開了行李。這就說明阿曼德有點被孩子們的真誠打動了。阿曼德開始是怕孩子們的,他怕孩子們偷走了他的心,怕被孩子剝奪他的自由生活。但是阿曼德內心不煩孩子,而是打心眼兒裡喜歡孩子。文中接下去這樣寫到「阿曼德抓住遮蓋著他前胸的外套兒,他想,噢,這些孩子在追逐我的心,那麼好吧!『噢,天哪!』他驚叫道:『我該帶這三個孩子和一隻狗去哪兒呢?』」從這裡我讀出:老流浪漢阿曼德的心已經屬於孩子們了,他已經感受到了孩子們的真誠、天真和對他的那份信賴。所以才會有了下面的故事,才會使阿曼德最終放棄了無拘無束,為孩子們建立一個真正的家。
現在我明白了:阿曼德爺爺最終放棄了自由自在,為孩子們撐起一個家而奮鬥,是因為他本身就有一顆真誠、善良的心,他感到自己被孩子需要是幸福的。我也喜歡被別人需要的感覺。平時,媽媽累了,需要我端杯水,我就感覺被媽媽需要是幸福的,有一種當兒子就應該疼愛媽媽的責任心!今後,我要學會和家人、同學真誠的交流,互相關心幫助!
篇五:橋下一家人讀後感 徐樂軒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國際大獎小說——《橋下一家人》。
這是美國作家娜塔莉·薩維奇·卡爾森寫的一篇親情文章。故事是這樣的:在法國巴黎生活著一個老流浪漢,他的名字叫阿曼德。他唯一的住所在塞納河的大橋底下,生活以乞討為生,艱難困苦。一天傍晚,當他乞討完,準備回他的住所時,發現自己的地盤居然被三個陌生的野孩子和一隻叫喬喬的小狗給佔了。他氣得火冒三丈,但又很吃驚,決心把它們統統趕走。但孩子們並沒有聽他的,反而更加溫順起來,期間還稱他為「爺爺」。後來,在與和孩子們的接觸中,他漸漸改變了他對孩子們的態度,並且還替在洗衣房工作的媽媽來照顧他們,孩子們居然把他當作自己親愛的爺爺了。阿曼德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覺與溫暖,同樣,他也從心底裡知道,孩子們最渴望、最需要的,就是有一個真正的、有溫暖的家。為了實現孩子們的願望,阿曼德下定決心,竭盡全力,振作起來,他將與孩子們的媽媽一起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建造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真正溫暖的家。從此,他不在以乞討為生,以嶄新的精神面貌謀了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故事雖然很短,只有短短的九十六頁,但卻給了我很多感動。
讀了這篇文章,我首先敬佩的是那三個孩子,蘇西、保羅、伊夫琳,他們雖然都很小,可個個都很聰明、開朗、大膽,在阿曼德大鬧準備把他們趕走時,絲毫沒有畏懼,完全憑自己的智慧、信心、膽量來說服阿曼德,管他叫「爺爺」,這不僅僅是為他們自己撐腰,其實還拯救了阿曼德,讓他從一個對生活不樂觀,不務正業的流浪漢,慢慢開始接觸生活,體驗生活,創造生活並且找到了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讓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變成了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我也體會到蘇西、保羅、伊夫琳這三個天真無雅的孩子對生活的追求與渴望。這是最值得我敬佩的一點。
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有吃有喝有住,一樣也不缺,還有父母天天從早到晚的照顧我們,比照顧一顆名貴的寶石照顧的還到位,我們還這個不領情,那個也不領情,就當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就欠我們似的。整天還遊手好閒,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再不好好學習,我們還對得起父母嗎?再想想以前,連個飯都吃不上,更別說住房子了。
讀了這篇文章,我受到了許多啟發:當你遇到一件大事時,不是你一定就做不好,而是你沒有勇氣去做,老是認為你這件事做不好,你不行,只要你有勇氣,你自信,哪怕用的時間再長,你必將會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