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傳讀後感
2023-06-22 06:17:52 3
篇一:《悟空傳》讀後感
看完《悟空傳》,心情確實激動了一下,又趁熱看完了相關的網友評論啊,不得不感到網絡的巨大力量,聚集了那麼多有類似感情體會的人。
本來這段時間剛剛感到生活的迷茫和沉悶,正在意亂心煩的時候,突然看到這樣一部小說,照理說應該更加痛不欲生才對,但是卻感到心情一陳輕鬆,似乎放下了什麼東西。不能說在小說中找到了答案,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沒有答案的輪迴,有的只是心情和態度不同。也許正是以毒攻毒,雪上加霜,凍上更凍刺激了我,人反而得到了一瞬間的清醒和痛快——!
在要關上電腦睡覺的一剎那,突然腦子裡就冒出了上面的標題。我們一個個都象《悟空傳》裡的人在命運的輪盤下不自覺的活著,不能說我們沒有反抗掙扎。但無論如何,最多只不過是從一個小一點的棋盤跳到大一點的棋盤,總是逃不出命運的手掌心。也許只有參透生死才能參透這一切。但我們不過凡人,總是應了聖人名言:螻蟻尚且偷生。海子看透生死,他自殺了;尼採看透生死,然後瘋了。我們呢,放不下生命,只能繼續在塵世中沉淪,受欲望的縛束。
但是參不透並不妨礙我們看到,妨礙我們去憧憬。在看完書的一瞬間,我就似乎看到了、感到了、甚至參透了人生的無奈。但仿佛象張學友唱的「總在剎那間,有一絲了解……」。這句歌詞沒有表達那麼深的意思人生哲理,但它唱出的感情我卻認為是一致的,所以他才感動了那麼多人,不經意間從我們的心底掠過。
只在這一瞬間,我們達到了唐僧的境界,我們看透了生命的本質。但是,過了這一刻,我們還是會回到現實,象螻蟻一樣卑微的活著,再次陷入命運給我們步下的棋局。因為,當第二天黎明到來的時候,生活仍將會繼續……
篇二:《悟空傳》讀後感
五百年滄海桑田,五百年時空交錯,五百年愛與情仇,五百年悲喜交加,在這裡彰顯出無助與無奈,就像今何在所言,「我心目中的西遊,就是人的道路。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的西遊路,我們都在往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虛無了,就同歸來路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奔向那個歸宿,你沒有辦法選擇,沒辦法回頭,那怎麼辦?你只有在這條路上,儘量走的精彩一些,走的抬頭挺胸一些,多經歷一些,多想一些,去做你想做的事。」人生就是舞臺,我們都是舞者,有時會夢想著具有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隨心所欲,但是《悟空傳》讓我們看到了嶄新的孫悟空,看到了唐僧師徒的迷茫與困惑……
理想與宿命、愛情與自由,一直是《悟空傳》探討的主題,唐僧師徒四人面對早已註定的命運,終究踏上了西遊的道路。孫悟空、豬八戒雖然神通廣大,但在命運面前,不過是軟弱無力的小人物。
何為真何為假?人的好壞由誰衡量?玉帝、神仙,神仙說你是仙,你就是仙;神仙說你是妖,你就是妖。何為妖怪?妖怪只有兩種:一種是當年跟孫悟空一起反抗天庭的兄弟,孫悟空必須把它們都幹掉,方能成佛;另一種是神仙安排九九八十一難,度過方能成佛。
為了達到目的,人必須去做取捨、選擇,就像悟空,你在逍遙自在,一怒勾銷生死薄,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裡,你也難逃如來手掌心,你必須殺掉自己以前的兄弟,才能去掉緊箍咒,立地成佛,位列仙班。由此及人,不難想像,會七十二變的孫行者都難逃命運安排,何況你我?我們雖是獨立的個體,但誰不是單位領導的棋子,在棋盤上由他人擺布。
記得愛比克泰德在《生活的藝術》中寫道,要得到快樂與自由就要明白一個道理:有些事是我們能控制的,有些事則不能。只有正視這一基本規律,並學會區分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物,才能保持身內心境平和,身外卓有成效。
今何在說西遊記是場悲劇,那麼人生呢?在西行的路上是悲是喜?五百年太長,我們只有短短幾十年,是精彩是平庸,是歡喜是悲傷,全看自己,把握現在,在能掌控的空間實現自我,好似五百年的悲與喜……
篇三:《悟空傳》讀後感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每次讀到這裡,都感到莫名的興奮,即使還無法完全明白這意思,但這片語間所流露出來的是一種何等的氣勢。區區十萬字,一遍又一遍地拜讀,每一遍都有新的體會,每一遍都讓人熱血沸騰。
作者「今何在」用自己的方式解釋世界,吝嗇的語言,跳躍的思維,我們無法想像他寫下悟空和九州時悸動的情感。這可能是他無意之間宣洩自己的情感,但不管怎樣,他創作出了這一部震撼人心的巔峰之作。這大概就是他的巔峰吧,恐怕他以後再難有超過這次的靈感了。不過這也不要緊,有此一部《悟空傳》足矣。
作為一本網絡小說,我本不應該把它抬升至「經典名著」,但我卻不得不寫這一篇文章,否則,這一腔的憤懣又該向何處宣洩。
讀慣了《西遊記》,乃至《西遊記後傳》,可看了此書之後,我才明白什麼叫「超脫」,「今何在」他打破了人們所知的傳統,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有的只是一個不滿於蒼天,叫喊「自由」的猴子。「我有一個夢,我想我飛起時,那天也讓開路,我入海時,水也分成兩邊,眾神諸仙,見我也稱兄弟,無憂無慮,天下再無可拘我之物,再無可管我之人,再無我到不了之處,再無我做不成之事,再無我戰不勝之物,再無……」這才符合我們心中的孫悟空,一個天不怕地不怕,從未向任何人或物低頭的孫猴子。
還有那個反抗性一點也不低於孫悟空的金蟬子,他質疑如來,為了看似難以完成的理想,甘願走火入魔,墮入輪迴。還有那個在月下哭泣的豬,他的痴情,他的為愛捨身,他葬身火海,只為和最愛人長相廝守。還有那個甘願化身為馬的小白龍,放棄血肉,放棄身軀,她留下自己最潔淨的靈魂,只為守望著那個走入心扉的和尚,即使沒有結果。還有那個沙和尚,儘管他是一個叛徒,儘管他終究是一個笑柄,但他的執著,他的悲劇,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卑微而又堅強的靈魂。還有……
「當五百年的光陰只是一個騙局,虛無時間中的人物又為什麼而苦,為什麼而喜呢?」心臟沉重地敲打著胸腔,無法挽回的悲劇,就算一開始就知道,又能如何?當知道反抗過後仍舊是看不盡的黑暗,還能怎辦,當然還是反抗,讓心無愧即可。
「天地何用?不能席被,風月何用?不能飲食。纖塵何用?萬物其中,變化何用?道法自成。面壁何用?不見滔滔,棒喝何用?一頭大包。生我何用?不能歡笑,滅我何用,不減狂驕。從何而來?同生世上,齊樂而歌,行遍大道。萬裡千裡,總找不到,不如與我,相逢一笑。芒鞋鬥笠千年走,萬古長空一朝遊,踏歌而行者,物我兩忘間。嗨!嗨!嗨!自在逍遙……」至今仍難以明白這書究竟要表達些什麼,或許他根本就沒想表達些什麼,憑心去領會即可。
篇四:悟空傳讀後感
繼《西遊記》之後,又續讀了很有名氣的《悟空傳》,完全不同的敘事方式,應該是不能作為西遊記續傳來說的,但是立意角度很獨特,原著中眾人的形象也重新顛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平民化的形象,讀來詼諧幽默,平易近人,趣味十足。
本文特色是對話體辯論方式發展劇情的,作者很喜歡論哲理,喜歡和人談佛法人性,基本上挺到位的,三觀也正常,有些理論我也受益匪淺。本文也有大話西遊的影子,三段愛情觀,孫悟空的,唐僧的,八戒的,沙僧在這裡面是個苦逼的角色,但作者也很好地將他的個性發揮地很好了,伏筆埋得也很好。
文章的敘事方式比較獨特,倒敘,插敘,論敘都有,看著人有些找不找北,需要耐心好好讀的,不能跳著讀,否則會斷了思緒,個人感覺這種方式還是有點混淆,跳來跳去的需要很好的文字駕馭能力,作者功夫到位也解釋清楚了,但是五百年前後這樣穿插來去,還是有些亂,不方便作者閱讀,當然也是文章的特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吧。
孫悟空在這本書裡有兩個角色同時推進故事情節,一個是善(服從)的,另一次個是惡(西天取經前的),基本就是善惡交替進行,可以看作是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的發展路線,取經在這裡也是如來和金蟬子的一個賭注,看似金蟬子輸了,最後輸的人卻是如來,這裡是一個哲學命題,命運的決定論和命運的不可知論,一個是決定論,一個是變化論,作者倡導的是積極向上的變化論,這種論調基本上年輕人受用,老人們多愛決定論,兩種理論沒什麼對錯,這是各需所求決定的。
永遠不要去徹底否定一個理論,也不要盲目崇拜一種理論,對和錯不是人定的。
佛的形象又在本書中再次弱化和評判,如來觀音玉皇大帝等仙人們又一次被拿來醜化,這樣做可以更好地凸顯孫悟空無謂的個人英雄主義,可以讓主角情緒精神更加飽滿,當然難免會讓讀者持續增加對佛的厭惡型,其實這並不是作者本意,實是將仙人們暗喻成現在的官員或者上級權利者們,那種官官相護,毫無同情心的工作態度和推諉行為做出批判,這是很有進步性的,社會精神文明見說見文件而不見行動的匱乏是一直存在蔓延的,這就好比是天庭,有各種規則和懲戒,和現行的行政事業國企單位沒多大區別,領導是天,下面幹活的人又毫無工作激情可言,組織要你怎麼辦,那就是天條,所以西遊記的批判現實性很強的,妖哪裡是妖,神哪裡是神,凡是和仙神有同等法力但不聽管教的就是妖怪,可笑至極,一切都是天註定,是天意。
經典文學作品可能通讀趣味性沒那麼爽快,但是它們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放在歷朝歷代都是發人省醒不朽的作品,同時還會再衍生出更種後續作品,造福於人。
這個天地,我來過,我奮戰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悟空傳》今何在
篇五:《悟空傳》讀後感 董景蔚
讀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孫悟空他那決裂的奮鬥姿態,穿過幾千萬年的歷史至今凝固在傳說當中。我知道在他的內心中有很多美好的想法,但這些想法與他生活的世界是那麼格格不入。也許就像書中所說,我們每一個人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我們生活的界限。在這個界限內,我們生活,我們死亡。對於界限以外的東西,有時不是不想看,而是沒有力量來看。因為只要想看外邊的東西,我們就會痛苦。比如說信仰。當我們想要認識上帝但現實的一切讓我們沒有力量來認識他時我們就會痛苦。除非我們自欺,不再想那麼多,按著世人一貫的路走下去。但書中有句評語我很欣賞,說在這個世上有一種人他們奇怪的心和思想,沒有人懂。有誰知道,愈清醒反而愈痛苦,愈痛苦反而愈幸福。我有時希望自己是這樣的人,有時又怕成為這樣的人。但無論如何我想我們都應該成為這樣的人。書中說:也許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以為這天地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的,當他發現自己錯的時候,他便開始長大。我想起了年少時那些曾經的夢想,但當這些夢想不在時,我才知道我長大了。因為現實與夢想的碰撞總讓我感到力不從心,就像孫悟空仰望自己曾經美好的理想時,感到的無奈和無能無力一樣。但他還是照樣去想,即使知道最後的結局是死亡,也在所不惜。我欣賞的是他那種飛蛾撲火的勇氣。縱使生的希望被剝奪,死的結局被註定。但依然有美好的心靈之火在燃燒。這也讓我想起前幾天在我們班看的《拉闊愛的人》中的那個小男孩,他有一個想法——把愛傳出去。當他在述說自己的想法時有許多人都認為他很天真。但他卻為這個想法付諸了自己的努力。也許他的努力改變的只是一個人,兩個人。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徐志摩說:生命是個實體,中間凝練萬千之神明,但美麗的靈魂永承上帝的愛寵。在這裡還讓我想起了電視劇《血色浪漫》裡的男主角鍾躍民,他奇特的思想無人懂,也沒有人能理解,或許你越了解他,你就越覺的他自由的心無人能束縛,也許對這種心靈的束縛就是一種犯罪。他就是這樣在自己的靈魂裡遨遊著,很滿足,也很孤獨。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唐僧,他有一顆智慧的心,還有普世的情懷,也許他的思想沒有人懂。但不可否認有時偉大就意味著絕世的孤獨,那是一種靈魂的孤獨。就像裡邊的小白龍表現出的那樣,她一直沒有向唐僧表白,是因為她太了解他了,表白就意味著永遠的失去,一份愛滿足不了他,他也不能被一份愛來滿足。記得在《大明宮辭》中,太平公主說:我得到了愛情,卻失去了愛人。我想小白龍表白的結局也無過於此。當唐僧愛上小白龍的時候也是他死的時候。他的生命是那種不在燦爛中死去,就在灰燼中消亡的生命。他令我感動的一點還有他對真理的追求上,一句,生我為何,我為何生道出了我們人的迷茫與困惑。每個人都說要去西天,但西天到底在哪裡呢?不知道。我想這就像我們人類的生命狀態一樣我們不知道真理是什麼,我們也沒有辦法脫離這一切罪的轄制,除非我們找到那界限,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唐僧。我們太普通,也太平凡。所以我們需要上帝愛的釋放,而不是愛的轄制。其中金禪子有一段話讓我很感動,大概是說如果我要度天下蒼生,我就度不了自己,永遠成不了佛,去不了西天極樂世界。但如果我度自己,我就度不了天下蒼生。如果度不了天下蒼生那我成為佛的意義又在哪裡呢?這很容易讓我想到耶穌在十字架上的不能兩全其美——我救罪人就不能救自己,救自己就不能救罪人,最後他選擇死。且是那樣孤獨的死。孫悟空說:我想成為神是為了擁有,可我只有放棄才能成為神。這是怎樣的一種矛盾?我想這可能也是人生的一種智慧吧,就像愛一個人不一定非要擁有才是一種美,其實有時放棄反而是另一種成就——不好意思寫不下去了,我這人容易感動細節,也容易忘記細節,所以我不太傷感,我覺得有時忘記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幸福。
篇六:悟空傳讀後感 陳懿
孫悟空有一個夢,那樣躲藏在他每一根毛髮中,刻骨銘心。紫霞仙子一向喜歡在雲邊站著,幾萬年來只有孫悟空一人問她在幹什麼,她問他「為什麼別人都不問我看什麼?你卻問我看什麼?」她執著,卻擾得孫悟空無可奈何,終了,她說:「因為你有靈魂。」
孫悟空有靈魂。
起初,他破石而出,只期冀沒有天能遮擋他的眼,沒有地能埋藏的了他的心,沒有東西可以再傷得了他和他身邊的人,他說「若天壓我,劈開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來自由身,誰敢高高在上」。一直以為《西遊記》把孫悟空定為一隻天地而生的石猴真是太好了。天是我父、地是我母,我肉身本是是頑石,性情乃是一隻潑猴,我是天地之間自由之存在,我花果山為王、改生死簿、闖天宮,我便是絕對自由,你玉帝老兒能奈我何?如來來了俺也不怕!
但是猴子心中有了怕。
他有了虛無的追求,他不是一個猴子了。
是誰讓猴子不是猴子了呢?「當五百年的光陰只是一個騙局,虛無時間中的人物又為什麼而苦,為什麼而喜呢?」猴子被壓在山下,被告知他過往一切都是錯的,被戴上金箍,被神洗腦,派去西天取經。忘了自己的本質是多麼痛苦,連地府的鬼魂和天上的天兵都在嘲笑:「他現在就像是被馴服的狗。」 「戴上它,你就自由了,」 自由的是誰?那自由不是猴子的自由。「我終於明白,我手中的金箍棒,上不能通天,下不能探海,沒有齊天大聖,只有一隻小猴子……」他的選擇清晰地一直在他眼前晃動,可是他卻只能熟視無睹,也只願如此。那是他親手一揮而就的,是他讓花果山毀於戰火,再無花草,有如人間地獄,「我做錯了一件事——使他們長生不老。我救不了他們,」當他器宇軒昂地傲視著曾經的戰友、如今的殘屍時,聽到有人對他喊「你是來砸破這堵天的嗎?」時,他竟脫口而出「我不是美猴王,是齊天大聖!」他,竟忘了。
孫悟空,三生石畔,奈何橋頭,忘川河中,你可曾有過片刻的猶豫?
猴子道:「我有一個夢,想我飛起時,那天也讓開路,我入海時,水也分成兩邊,眾仙諸神,見我也稱兄弟,無憂無慮,天下再無可拘我之物,再無可管我之人,再無我到不了之處,再無我做不成之事……」 若天壓我,劈開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來自由身,誰敢高高在上。他鬥破蒼穹,拼盡所有,最終孑然一身。他憤慨「原來像這樣神仙沒法管的東西全都有個名字,叫做——妖!」他哀嘆「神仙原來是容不得世上有能自主自命的靈物的……」他不甘「神不貪,為何容不得一點對其不敬,神不惡,為何要將千萬生靈命運握於手中?」他看見了,比緊箍兒更牢牢拴這它的桎梏。玉帝懦弱無能、王母蠻橫霸道、如來的唯我獨尊以及眾神自保性命的嘴臉暴露天遺,難以讓人對這群神仙產生敬意。他要掙脫。
而書中的唐僧也要掙脫。唐僧(金禪子)曾與如來打了一個賭,至於這個賭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是,唐僧有一段名言:「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由此,他的形象一下子鮮明生動起來,這種充滿理想主義和浪漫情懷的經典獨自,對比著作品中的虛無主義和悲劇色彩,讓人熱血沸騰、心潮 澎湃。在與迦葉的辯論中,他的「我為真義!」、「你既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既為你悟而笑,卻忘了那天下萬千笑不出之人!」的話語彰顯了真正的正義和勇氣,體現了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差別,也反襯了迦葉等人的偽善和自私。打碎既存的秩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這後續就是唐僧所賭的內容吧。為此,如來專門把孫悟空等人交給他,並告誡諸神不得幫他們,看他如何 做。他必須老老實實地把幾個徒弟管好,將他們帶向目的地,才能使他們身上的詛咒得以解除。但是,他若這樣做了,就意味著他的失敗,意味著徒弟們的死亡。在這個二難選擇中,唐僧決絕地選擇了自我犧牲。是唐僧逐漸喚醒了孫悟空內心的記憶。當唐僧讓悟空去找吃的時,悟空卻說他要看晚霞,他對紫霞的記憶在開始恢復。他與阿瑤在萬靈之森中的邂逅,也是唐僧導引的。正是這次邂逅,使他真正走上尋找自己之路。於是,唐僧的死期到了。當然,死掉的只是唐僧的皮囊。
孫悟空去尋找唐僧的靈魂的過程,就是他覺醒的過程,就是他清除心眼之障的過程。在地府中,在松鼠的地洞裡,他不斷地被告知,「若是不悟,千裡萬裡也是枉然,若是悟了,腳下便是靈山」。也正是在松鼠的地洞裡,他於窺見了自己的鏡像或者說前身。但是,他還是將信將疑,搞不清楚那個鏡像和自己究竟是兩個人還是同一個。 於是,在天宮中,那個頭上戴了金箍的悟空和獼猴悟空展開了決戰,在不分勝負之際,是既存秩序(如來)的評斷殺死了後者。當如來說那個沒戴金箍的是獼猴時,獼猴始終沒有勇氣承認:我是獼猴?哈哈哈!我是獼猴,你也真會編。 獼猴被殺死了,這時,作品中寫道:或者,倒在地上那個才是他自己呢。 他摸了摸頭上,還好,金箍兒還在。 那是證明他是孫悟空的唯一標誌。那是勝利者的金冠。
這正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悲劇,我們總是不敢按照我們的本性來生存,而必須要外界的一個說法,必須要得到既存秩序的承認,才能實現自我肯定。但是,我們肯定自我的標誌卻恰恰是對自我的囚禁:金箍還在,那就是證明我們自身的唯一標誌。那個把手伸向紫霞的悟空,或者說伸張自由意志的自我卻難以實現我們的身份認同。我們很少思考的是,當金箍已在時,我們的自我還存在嗎? 小說讓戴了金箍的悟空在殺死六耳獼猴後,自己也倒了下去。 當孫悟空倒下去的時候,一切幻影都消失了。所有的人都看清了,原來並沒有過兩個孫悟空。 孫悟空就是獼猴,獼猴就是孫悟空。只有在殺死了自己之後,孫悟空才真正證明了自己與獼猴的關係。
這部作品中描寫了真假悟空及其之間的鬥爭,實際上這正是人性中善與惡,是與非,正義與邪惡,把握自我與隨波逐流之間的鬥爭,二者總是幾百個回合也分不出勝負。悟空總是看著那個頭上沒有金箍,身著草裙的「假悟空」想著自己是誰,哪個才是自己。而實際上那個「假悟空」才是其真正的、本質的體現。最終,「假悟空」被「真悟空」打敗了。這樣一個百戰不怠的英雄敗在了自己手中,無法戰勝的恰恰是他自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