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教師讀後感
2023-06-22 06:14:18
篇一:《過去的教師》讀後感 高桂榮
人常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蠟燭,是園丁。以前感觸不大,但讀完《過去的教師》這本書後,感覺我們的太老師們確實如此。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但我們的前輩教師做到了,而且是在物質報酬特別匱乏的情況下。相比之下,今天的我們缺少了某些東西,這就是一份思想上堅守,一份國家復興的責任。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到處充斥著金錢,地位的誘惑。我們教師的思想也必然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堅守心靈上的淨土,保持內心的平和成為很多人的困惑。這時,翻開這本書,看一看我們的前輩所作所為,無疑是一劑良藥。在這本書裡我們的太老師們,他們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豐裕,他們的工資待遇也不如我們高,還要遇到戰亂、災荒、顛沛流離,而且上有老下有小,養一大家子的人,他們的日子同全中國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樣,都在受煎熬。但是,從一篇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活的很充實,很自得。為什麼充實?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胸中的知識,是真理,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是應該傳承給下一代的,而不是可以變成題目化為分數換取文憑的知識商品。為什麼自得?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從事的是一項救國利民,造福下一代的偉大事業,他們是受到所有人尊重的教師。這些「過去的教師」,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並且在那個社會環境及其惡劣的時代還能堅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培養出眾多的名人大家,他們堅守教育理想並為之奮鬥的精神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在過去,很多教師本身就是中國文壇上或科學領域的名士,他們遠見卓識,思想活躍,能聆聽這些大師的教誨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學生的視野也會隨之放開。雖然生活艱辛,但思想是充實的,所以那一代的學子中又有很多後來的大家湧現。作為教師,躬身自省,確實汗顏,今後努力使自己廣博應該成為座右銘,否則真是不敢為師。
總而言之,當我合上這本書時感覺心裡平和了很多,因為我知道,不管過去還是現在,「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都是適用的,今後工作中,我會努力提高自己,爭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篇二:過去的教師讀後感 惠萍
寒假,由於參加瀋陽市地理教師基地培訓,讀了《過去的教師》這本書,我就被書的封面吸引了,它的底色是那種懷舊的土黃色,右上角還放著一盞煤油燈,不知為何,這盞燈立刻讓我的海浮起過去的教師在油燈下批改學生作業的情景。 看書的習慣,我先看書的目錄,了解到這本書共八部分內容:從私塾到學堂、小學之道、名校名師、西南聯大群師譜、名人憶師、語文老師的影響、夫子自道、一代宗師。
打開內容一讀起來就愛不釋手,這本書讓我了解到過去教師的辛酸榮辱,了解到他們是怎樣生活的,怎樣對待學生的,了解到他們的處世和治學之道,從而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現在的教師,認識到自己所缺少的。 書裡記錄的是半個世紀以前的教師事跡,這些文章都來自學生的回憶和名師自述,因此讀起來就像聽一位老者在緩緩地講述過去的教師過去的種種。確如編者所言,這本書能看出那個時代教師的共同特徵,呈現出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人風貌。
那個時代的教師是怎樣的?他們是當時一批最優秀的知識分子;他們做教師,是因為堅信 「 教育救國 」 , 「 他們認識了這個世界,認清了這個中國,明白了中國的過去、現在,嚮往著中國的未來,他們知道自己在中國社會和歷史上的位置,當然也就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應該發揮什麼作用,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於是他們就站在那裡教書,挺直地站著,上對歷史文化負責,下對莘莘學子負責 」 。其實他們也都是很平凡的教師,沒有超凡的技能,卻帶給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在讀這本書時,我不時地聯想到自己,自己的教學行為以及自己的責任,那些個清貧且平凡的教師在他們的那個時代留下了生命的讚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同時也影響著我們現代的教師。 孔子曰: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 在如今繁忙複雜的教學之餘,讀一讀《過去的教師》,真的會使自己的心胸更開闊一些!
篇三:《過去的教師》讀後感 黃英梅
踏上工作崗位已經多年了,對於教師這個職業的快樂和艱辛有了更深的體會,也有了一些職業倦怠感,每天似乎都在疲於應付。而《過去的教師》這本書,讓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動力和方向。這本書匯集了季羨林、錢學森、蘇步青、汪曾祺、豐子愷等名人大家對自己的學生時代以及恩師的回憶,書中記述了這些名人大家的老師是怎樣教書、怎樣治學、做人的,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昔日教育者的風貌,了解過去教師的生活狀況,了解他們的處世和治學之道。
讀了這本書,感動於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對民族危亡所承擔的那份責任。面對日本人的侵略,他們痛心疾首,傾其所有辦教育,讓學生們明白只有學習才能救國。在國家危難之時,他們又義無反顧地拿起了槍,奔赴戰場。在經歷文革不公平待遇時,他們心中念念不忘地還是那份教育,割捨不斷的還是那份教育的情懷。
讀了這本書,感動於他們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的那份堅守。商友敬在先生在這本書的前言裡說:「過去的教師很苦,他們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豐裕,他們的工資待遇也不如我們高,還要遇到戰亂、災荒、顛沛流離,而且上有老下有小,養一大家子的人,他們的日子同全中國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樣,都在受煎熬。」「但是,從這一篇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活的很充實,很自得。因為他們心中有理想,有對教育的理想,他們不是把教育當做職業來做,而是當做事業來追求。
讀了這本書,感動於他們超前的教育思想。教育是需要思想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很難培養出真正的大家,也很難支撐起一個民族的騰飛,錢學森在回憶中學生活時說他們那個時候沒有像現在這樣受罪。他們不怕考試,不突擊考試,沒有考不上大學的。不死摳課本,提倡多看課外書,並且有很多選修課,學生的知識面很廣。季老先生從小看《彭公案》、《濟公傳》、《七俠五義》、《封神榜》這樣的閒書。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他們簡直是」不務正業「,但或許正是這樣寬鬆的環境,這樣」淡定「的教育方式才造就了這些大家。
讀了這本書,感動於他們高尚的品格。《過去的教師》的編者商友敬老師在本書的序言中寫道:教師的品格的高低,就在於他對學生的態度。《過去的教師》中的先師們還對學生的高尚人格進行薰陶,這讓學生們終身受益。陳志華教授在回憶自己的老師時說他已經記不清老師是怎樣講課的,但是老師怎樣教他做人讓他終生不能忘記,令我想到,今天的三維目標,三維目標雖然各有側重,但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們對立又統一,應該三維並舉,而不是選完成一個目標,再去完成另外一個目標。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更需要教師身體力行,以自身的一言一行去感染教育學生。
篇四:《過去的教師》讀後感 楊晶
當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什麼感覺,甚至讀完了第一章我依然是像休閒一樣的閱讀,可越到了最後,我的心越沉重,也才方知自己現在的幸福。在那樣一個充斥著飢餓、窮苦、黑暗和動蕩的時期,在我的印象中幾乎無法生存,更不用說教育了。可就是有那麼一群人,執著地堅守著自己的信念,用人性的光輝照亮了眾多的心靈。他們在物質極其貧乏的年代傳承著文化,播撒著文明。幾個時代過去了,當年的那些人已經化作星光,閃耀在歷史的長空,讓仍然在塵世的我們,只能感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到,心嚮往之「。
一、過去的教師愛讀書,也教育學生愛閱讀
在本書中不止一個人回憶說,他們的教師都是愛讀書的人,而且也不反對學生讀書。他們在學生讀課外書的問題上沒有因噎廢食,讓學生們得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為愛閱讀,所以過去的老師們在教學中往往不拘泥於課本,而是根據自己的特長,為學生輸入更加鮮活的文學營養,使得這些學生們從小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功底,才智得以開發,興趣得以調動。使得這些學生們在日後無論多麼惡劣的環境,都不忘記讀書,不忘記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心中存著一份文人的傲氣。
二、對學生高尚人格的薰陶融入學生的血液中
這些前輩們無一不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的學生們。前輩們的高尚人格魅力使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們效仿,老師們的批評永遠是和善的,卻讓人記憶深刻,終生難忘;老師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關心已經融入學生們的血液;老師們對他們的教導更是和風細雨,春光融融,使學生們的心變得滋潤柔軟起來。在《語文老師的影響》一文中,作者楊永善這樣寫道:」他們不僅教我怎樣學習,並且以愛心和期望,給我精神上的支持和督促,影響著我以後的生活道路。「正是這樣一位位名家的老師們,用他們人格的魅力感染著他們的學生,使他們也逐步成長為有人格魅力的優秀人材。使他們將我們民族最優秀的精神文化傳承了下來。
三、對教育的忠誠
很多故事我是流著淚讀完的,我感動於他們對教育事業的那份忠誠,對民族危亡所承擔的那份責任。面對日本人的侵略,他們痛心疾首,傾其所有辦教育,讓學生們明白只有學習才能救國。在國家危難之時,他們又義無反顧地拿起了槍,奔赴戰場。在經歷文革不公平待遇時,他們心中念念不忘地還是那份教育,割捨不斷的還是那份教育的情懷。
追昔撫今,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時代,因為在那個時代裡有一群我們抹不去的人,一些抹不去的記憶。作為今天的老師,我們應該從前輩們身上學習些什麼呢?應該是學習他們那些高尚的品格,為教育奉獻一生的精神。
篇五:《過去的教師》讀後感 蘇亞梅
今年參加地理學科基地的培訓,老師推薦一本教育名著 —— 《過去的教師》,這本書共八章,四十八篇文章,全書從私塾到學堂、小學之道、名校名師、西南聯大群師譜、名人憶師、語文老師的影響、夫子自道、一代宗師等視角講述過去的教師的言行,塑造了從前清舉人到新潮先生,從幼稚園到大學講堂,它為我們展示了半個世紀前的老師 —— 我們的前輩是怎樣教書的,是怎樣對待自己的學生的,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他們的處世和治學之道,讓我們看到了那些先賢們是怎樣安身立命、治學、做人的。
現在關於教育方面的書籍很多,但我感覺《過去的教師》這本書,語言樸實,事例平凡,沒有一點浮華,但仔細回味,樸實的語言擲地有聲,平凡的事例彰顯著一種精神,給我們無限啟迪。
過去的教師給我這樣的印象
< 過去的教師 博學 >
書中寫到的教師都是學富五車,博學多才之人,博學的途徑之一應該是源於愛讀書。 在這本書中不止一個人回憶說,他們的教師都是愛讀書的人,而且也不反對學生讀書。因為讀書多,知識面廣,所以過去的老師們在教學中往往不拘泥於課本,而是根據自己的特長,為學生輸入更加鮮活的文學營養,使得這些學生們從小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功底,才智得以開發,興趣得以調動。使得這些學生們在日後無論多麼惡劣的環境,都不忘記讀書,不忘記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心中存著一份文人的傲氣。
< 過去的教師厚德 >
學高為師,德高為範,本書《序言》中寫道:教師的品格的高低,就在於他對學生的態度。為什麼要做教師,就是基於對學生的愛,正如父母對待兒女一般。品格能影響人的一生。過去的教師都有良好的品格,所以自身就會有一種很強的教育感染力。過去的教師很值得尊敬,他們每一個教育行為對學生傳達的都是做人的標準與做學問的態度,他們的每一個教育行為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向善之心和向學之志。
陳志華教授在回憶自己的老師時說: 60 年前的老師是怎樣教課的,我記不清了,但老師是怎樣做人的,我終生不能忘記,而且時時受到記憶的鞭策,不敢有負師恩,同時老師授課時給同學們的教育,遠遠超出了」語文「這兩個字所能包容的,它們所蘊含的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是我們這個民族能夠長存於世界並且興旺發達的根本所在。一個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你人格魅力的老師一定是位好老師,一個博學有愛的老師永遠都會受到學生的愛戴。
< 過去的教師教育有方 >
啟功先生在一篇回憶其老師的文章: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陳垣先生誕生百年紀念中,講述了陳垣先生傳授的一些為師之道,這些過去的為師之道,在今天讀來,仍然是受用的,仍然是我們現在的教師探索和追求的教育方法。
(一)教一班中學生與在私塾屋裡教幾個小孩不同,一個人站在講臺上要有一個樣子。人臉是對立的,但感情不可對立。
(二)萬不可有偏愛、偏惡,萬不許譏誚學生。
(三)以鼓勵誇獎為主。不好的學生,包括淘氣的或成績不好的,都要盡力找他們一小點好處,加以誇獎。
(四)不要發脾氣。你發一次,即使有效,以後再有更壞的事件發生,又怎麼發更大的脾氣?萬一發了脾氣之後無效,又怎麼下場?你還年輕,但在講臺上即是師表,要取得學生的佩服。
(五)教一課書要把這一課的各方面都預備到,設想學生會問什麼。陳老師還多次說過,自己研究幾個月的一項結果,有時並不夠一堂時間講的。
(六)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改多了他們也不看。要改重要的關鍵處。
(七)要有教課日記。自己和學生有某些優缺點,都記下來,包括作文中的問題,記下以備比較。
(八)發作文時,要舉例講解。缺點改好了,有所進步的,盡力在堂上表揚。
(九)要疏通課堂空氣,你總在臺上坐著,學生總在臺下聽著,成了套子。學生打呵欠,或者在抄別人的作業,或看小說,你講得多麼用力也是白費。不但作文課要在學生座位行間走走,講課時,寫了板書之後,也可下臺看看。既回頭看看穩步發展板書的效果如何,也看看學生會不會記。有不會寫的或寫錯了的字,在他們座位上給他們指點,對於被指點的人,會有較深的印象,旁邊的人也會感興趣,不怕來問了。
讀了這本書,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學識淵博,傲骨錚錚,堅守信念 , 傳道、授業、解惑的群師譜,雖然時代不同對優秀教師的要求、評價都不同了,但為師之道是不變的, 品格高尚,學識淵博,富有愛心,教育有方的老師永遠都應該是好老師,讓我們都象這個方向努力吧,做一個不負時代的好老師!
篇六:《過去的教師》讀後感 徐少婷
在清華大學做校長時間最長的梅貽琦先生曾說過一句十分有名的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意是,優秀的大學在於她有傑出的教師,而不在於有多少豪華的建築。
能夠說出此話的人,也是一位真正的大師。其實,不僅大學因為有大師才能稱得上」大學「,中學、小學也會因為名師而成為名校。
當年位於浙江上虞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豐碑與神話,不僅因為有一位叫經亨頤的校長,也依賴於曾在這所中學任教的名師們:朱自清、夏丏尊、豐子愷、朱光潛……這些名字,足以令當下任何一所」名校「自慚形穢。正是在春暉中學,夏丏尊開始了」愛的教育「,朱自清發表了《教育的信仰》,豐子愷畫了很多漫畫,朱光潛看到了」無言之美「……這些人除了從事教育,還寫作、繪畫、搞學術研究。他們不用擔心高考,不用應付各種各樣的監督和檢查。他們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能從容地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許正是這種超越功利和近乎」自由散漫「的教育方式,使得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名師。
商友敬先生主編的《過去的教師》,說的正是這些名師的故事。 我對這本書產生興趣,不僅是因為書中有著這些閃光的名字,我更想看到隱藏在這些名字後面的那些閃亮的思想。
啟迪學生的智慧,照亮一條知識路
在這本書中,啟功先生回憶了他的恩師——史學大師陳垣先生。
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陳先生常常指著某件字畫問學生是否知道作者。如果學生知道,陳先生必大為高興,會講到很多關於這人的事情;如果學生不知道,陳先生只是稍提一下,例如只說」他是一個史學家「,之後就不再說什麼了。學生們往往自覺羞愧,回去後查遍關於此人的資料,準備下次見到先生時再討教。以陳垣先生的學問,他完全可以在學生不知道時把自己了解的知識告訴學生,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點到為止,只給學生提供了一條線索,其他的就要學生自己去尋求了。
不由得想起了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句話:」老師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開拓道路,照亮一條知識路。「他認為,如果教師利用自己的智慧過多地強調學生的無知,以顯示自己作為教師的某種優勢,這將是一件十分有害的事。教師的智慧就在於給學生以知識的啟迪,引發他對知識的興趣,並照亮他尋求知識的道路。我想,陳垣先生正是啟迪了學生的智慧,給學生照亮了一條知識路。
引導學生愛上自己的學科,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興趣
這本書收錄了豐子愷先生對恩師李叔同的回憶文章。李叔同先生是一個極善於培養學生熱愛知識的高手。在當年的杭州師範,李先生是音樂和圖畫教師。當時,圖畫與音樂教師在教師隊伍中地位是最低的,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這兩門學科根本無法與英文、國文和算術相比。
但在李叔同先生任教期間,情況卻恰恰相反。據豐子愷先生描述,當時學生們學習圖畫、音樂比任何功課都勤奮。下午4時後,不但滿校都是琴聲,而且圖畫室裡也不斷有人在練習石膏模型與木炭畫,那情景簡直就是一所藝術專科學校。當時同在學校任教的夏丏尊先生曾感嘆圖畫與音樂課」幾乎把全校學生的注意力都牽引過去了「。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景?豐子愷先生認為,這一切緣於李叔同先生極其認真、嚴肅的教育精神。但夏丏尊先生的看法似乎更全面,他認為一半是緣於李先生在音樂、圖畫方面非同一般的雄厚實力,一半也是由於李先生的人格感化力巨大。
我想,無論是因為具有巨大的人格感化力,還是因為教學實力令學生敬佩,作為教師的李叔同先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有本事讓學生愛上自己的學科。
事實上,每一個優秀教師都非常關注學生是否喜愛自己的學科,並想方設法讓學生愛上這門學科。這是一種積極的教學追求,有這種追求的教師總是讓我由衷地欽佩。如果學生有了一門喜愛的學科,那麼就不必為他沒有在所有學科上獲得優秀成績而不安。因為這樣的學生在自己喜愛的學科領域內,已經感受到腦力勞動的歡樂,這種歡樂將伴隨著他走出校門,促使他在今後的歲月裡始終保持尋求知識的欲望,他相信自己在這一領域內可以取得成功,這對於他的人生將是一個強大的良性刺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是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喜愛的學科的助手。
可是,具備這種自覺的意識並能有這個本事的教師實在太少了。
重視做人的教育,他們本身就是大寫的人
當下,教育上的短視與急功近利行為在某些地方有愈演愈烈之勢。
朱自清先生早在春暉中學任教時,就對此提出了批評。一貫平和、有風度的朱先生,談及此事,也忍不住內心的憤懣了:我覺得」為學「與」做人「,應當並重,如人的兩足應當一樣長一般。現在一般號稱賢明的教育者,卻因為求功利的緣故,太重視學業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於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教育的信仰》)是的,只重」學業「不重」做人「的教育就是」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又如何能夠走遠呢?教育中的功利雖不能完全剔除,但是教育更應該有超乎功利的追求,那就是教育學生做一個真正的人。事實上,朱自清先生就是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一信仰。他不僅用自身的學養和才華教學生怎樣求知,更用自己的人格與氣節教育學生怎樣做人。
閱讀這本書,我們會發現:那些令學生無比敬服、懷念的教師,不論是赫赫有名還是名不見經傳,無不是育人的典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大寫的人。
該書編者商友敬先生是我極尊敬的學者,我與他曾有一面之緣,他的風度、人品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商先生已經去世,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也是一個」過去的教師「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透過商先生的序言以及他寫在每一篇文章前面的導讀文字,聯想到他的生平、著作,我們就會堅信:商先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過去的教師「某些特有的精神。
生命會消逝,但那些閃亮的思想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