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目標責任體系(北京基本形成國內最嚴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體系)
2023-06-25 07:57:52
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目標責任體系?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陳杭)北京市已經建立了由「兩個層次、九個重點領域」構成的生態環境標準新體系,涵蓋現行有效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111項,基本形成了國內最為嚴格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北京市將持續關註標準的適用性,適時修訂,不斷完善,持續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目標責任體系?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目標責任體系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陳杭)北京市已經建立了由「兩個層次、九個重點領域」構成的生態環境標準新體系,涵蓋現行有效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111項,基本形成了國內最為嚴格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北京市將持續關註標準的適用性,適時修訂,不斷完善,持續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這是記者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的。
建立九個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標準新體系
為推動大氣汙染防治工作,1998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制定發布了相當於歐Ⅰ與歐Ⅱ標準的《輕型汽車排氣汙染物排放標準》。通過不斷完善標準建設,於「十二五」時期初步確立了北京市環境保護標準體系結構框架。此後,北京市生態環境標準體系不斷拓展和優化,逐步形成了包括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環境噪聲與振動、放射性和電磁輻射等要素,分為強制性、推薦性兩個層次,涵蓋排放標準、監測方法及技術規範等多種類型的標準體系。
今年,北京市又印發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地方生態環境標準發展規劃》,在原有標準體系基礎上,擴展了應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生態保護兩個重點領域,建立了「兩個層次、九個重點領域」的生態環境標準新體系。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法規與標準處處長白文杰表示,就像運動員追求更好成績一樣,北京市生態環境標準體系也在努力朝著「更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更匹配環境保護發展、更銜接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建設和體系」的目標靠近。
北京市最新版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中的「兩個層次」,分別為強制性標準和非強制性(推薦性)標準。強制性標準以環境質量標準、汙染物排放(控制)標準為主體;非強制性標準包括監測方法標準、汙染防治技術規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等管理標準。
「九個重點領域」包括應對氣候變化、大氣環境保護、水生態環境保護、土壤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生態保護、固體廢物汙染防治、噪聲汙染防治、核與電磁輻射以及其他等九個領域。其中,應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生態保護為今年擴展的兩個重點領域。
基本形成國內最為嚴格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體系
「十四五」時期以來,北京市共發布了《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建築類塗料與膠粘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限值標準》《城鎮汙水處理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等20項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完成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地方生態環境標準發展規劃》41項重點項目中的13項。至此,北京市現行有效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達到了111項。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表示,經過多年努力,北京市基本形成了國內最為嚴格的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體系。標準先行,嚴格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工作促進了治理技術突破和管理機制創新,對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行業技術水平升級、環保水平不斷提高,北京市還將持續關註標準的適用性,適時修訂,不斷完善,持續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