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死後有什麼講究,佛教徒死後怎麼處置
2023-06-25 06:05:08 2
在一些不想死的人眼裡,死亡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東西,希望自己永遠都不要面對它。但在一些活不下去的人眼裡,死亡就像是恩人,可以拯救他們於水火之中。每個人對於死的見解都不一樣,而一些佛教弟子死後又是什麼樣的呢?
那麼,本期佛學入門一起了解佛教徒死後有什麼講究。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認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並非生命的結束,只是另一場輪迴的開始,所以說"生死一如",要我們看淡生死,進而勘破無常。但是在大限將至之際,如何讓病者身心安樂,無苦而終,才是最實際的一種做法,這也就是所謂"臨終關懷"。
六道輪迴中:三善道:天、人、阿修羅。三惡道:地獄、畜生、鬼極惡之人,立刻下地獄。要地獄苦完全受完以後才能投胎。也就是地獄道。極善之人,立刻升天,等到天人的福報享受完了在轉世投胎。也就是天道、阿修羅道。真正的修行人,有阿彌陀佛接引,即刻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再六道中,不牽扯投胎。
去掉剛才說的、地獄、天道、阿修羅道以後。大多數人,小善小惡的基本平衡。將來都是人道、鬼道、畜生道。者三個道的眾生,都是死亡49天以後,按照個人的善惡因緣果報,各自投胎輪迴。佛家講的超度儘量在49天以內就是這個道理,49天內的超度,能夠影響他去往那一道。49天以後,如果他已經投胎,超度就無效了。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比得人身容易,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必得、定得、易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貪心是餓鬼,嗔恚是地獄,愚痴是畜生!守五戒得人身,行十善升天,十善加著嗔恚那就是修羅道。破了我執,是阿羅漢。悟透十二因緣,是緣覺。只有清淨慈悲的大菩提心,才是佛菩薩!佛才是宇宙之間最圓滿的境界!
佛教起源於印度,我國古代僧人的葬禮很多方面都受到印度佛教傳統習俗的影響。在古代印度曾流行四種葬法,即水葬、火葬、土葬、林葬。火葬和土葬人們都很熟悉,水葬就是把屍體放在水中,隨波逐流;林葬則是把屍體棄在荒林中餵野獸。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病死在中印度拘屍那羅城外,他就是火葬的。佛教僧人以釋迦為榜樣,一般以火葬為主。
堂頭行者要向寺院上下報喪。由弟子或侍者親隨為死者洗浴更衣,裝殮入棺,在棺木前設粥飯茶湯為供品。方丈及眾僧焚香禮拜,舉哀,各人都要換上喪服。死者入棺3日後蓋上棺蓋,將棺木移至法堂,在法堂上掛帷幕,中間法座上掛上亡僧遺像,安放牌位。在法堂上香燭不絕,每天兩次上供,還要派人通宵守靈。
在正式舉行葬禮的那一天,其他寺院的僧人以及俗家施主都要登門上祭,由寺院知客僧接待。然後起棺出喪,由喪司、維那進香,做起棺佛事,鳴鐘鼓等法器送喪。主喪帶領眾人,排成兩行,齊步並行,行走時要心懷悲哀,不能交頭接耳。到了火化場所,由小師、鄉人及法眷看守火化並收攏遺骨。最後,亡故僧人的遺骨要送入塔內安放,僧人的牌位進入祖堂供奉。葬禮結束。
喪葬禮儀和我們大家有著密切的關係。所謂「生死無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兩件大事,尤其「慎終追遠」的孝親思想一直是中國固有文化中為人所稱譽的美德,此與佛教的報恩思想頗為符合。
【結束語】佛教徒都是修行之人,或許在如今的社會並不如古代一樣有著那麼多的戒律,不過遵守佛教規矩的人還是很多的。至於佛教徒死後能否進入極樂世界依舊是個不解之謎。
你可能也喜歡:
佛教中的虛空藏菩薩,到底是誰
佛教教義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佛教燒香拜佛禮佛的正確方法
宗教文化:什麼是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