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詩中的背景故事(有詩為證)
2023-06-25 01:43:32 3
在中國古代,詩歌長久以來佔據了文學的主導地位,而小說自其誕生之日起就處於邊緣。《漢書·藝文志》載:「小說家者,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小說又無可逃避地遭遇了以詩騷為正統的詩歌藝術的浸染,尤其話本小說中常見的「有詩為證」,體現了市民階層對詩騷傳統和文人世界的文化想像。
在宋代的娛樂場所「瓦肆」中出現了一種時人稱之為「說話」的娛樂形式,「說話」類似於現代的說書。說話藝人所依據的底本,稱為話本,內容以講史、講小說、講經為主。起初,話本多是民間藝人口耳相傳。後期,一些底層文人介入了話本創作,也有一些有地位的文人仿照話本創作文人小說,稱之為「擬話本」。
從話本小說的敘事結構來看,無論民間話本還是文人擬話本,都廣泛採用了「有詩為證」的套路。這一方面可以將優美意境美貫於廣闊的典型美中,另一方面,又調節著說書藝人的講話節奏,便於營造融洽的書場氣氛,同時對重要關節起到了強調的作用,引發聽眾和讀者的思考。這種形式,在現代的評書、相聲藝術形式中也一直在沿用。比如,郭德綱便經常在開場時吟誦一段類似於詩的韻文,或者直接改編古代詩詞名篇。這種引詩作證的形式,在傳統相聲段子中多有保留。
以保存了部分宋元話本的《清平山堂話本》為例,其所收錄的二十多篇話本小說皆穿插著大量的詩詞,甚者完全以詩詞結構篇章,如《張子房慕道記》,一首入話詩之後即展開正話。張良和高祖二人的對話,每次發言必然以「有詩為證」作出總結,力圖藉助詩歌的正統權威地位說服對方。只有幾千字的一篇小說竟有二十五首詩。而《風月相思》一篇中,更是插入二十八篇詩或詞,儼然成為話本敘事的骨架。說書藝人動輒搬用「有詩為證」來炫耀故事的精彩,支撐自己的言論,這恰說明,民間世界奉文人生活模式為生命價值的至高目標和判斷準的。
尤其是那些以文人形象作題材的話本,更彰顯出了世俗世界對文人世界的文化想像。這在《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東坡問答錄》中尤為明顯。柳耆卿在餘杭任上築玩江樓,召歌姬周月仙唱曲佐酒,想霸佔周月仙而遭拒絕。後來他設計讓船夫姦污周月仙,事畢,周月仙吟詩一首以抒發「惆悵」:自恨身為妓,遭淫不敢言,羞歸明月渡,懶上栽花船。後來柳耆卿正是通過吟哦此詩來暗示周月仙,終使得周月仙「羞慚滿面,安身無處,低首不敢言」,並委身就範。在這個品德低下的故事中,有一點值得注意:文人柳耆卿利用自己的文化謀略而非武力霸蠻,「優雅」地達成目的。同樣,在演繹蘇東坡生活理趣的《東坡問答錄》中,更能夠窺見世俗世界對於文化名流的想像。
東坡在翰林日,春宴同官,適八人與焉,佛印亦居其內。中席,東坡謂坐客曰:「某行一令,上以二字顛倒說,下用一詩句協韻以狀其意。」東坡令云:「閒似忙,蝴蝶雙雙過粉牆;忙似閒,白鷺飢時立小灘。」王介甫還令云:「來似去,潮翻巨浪還西注;去似來,躍馬翻身射箭回。」秦少遊還令云:「動似靜,萬頃碧潭澄寶鏡;靜似動,長橋影逐秋波送。」又一客還令云:「難似易,百尺幹頭呈巧藝;易似難,執手臨歧話別間。」佛印還令云:「悲似樂,送葬之家喧鼓樂;樂似悲,送女之家日日啼。」其一客還令云:「有似無,仙子乘風送太虛;無似有,掬水分明月在手。」永叔還令云:「貧似富,艄子滿船金玉渡;富似貧,石崇著得敝衣裙。」其客還令云:「重似輕,萬斛雲帆一霎經;輕似重,柳絮紛紛鋪畫棟。」有客云:「難似易,不若雲『少年一舉登高第』;富似貧,不若雲『戀戀綈袍有故人』。」
這些詩詞,明顯帶有民間氣息。以詩才鬥智的文人生活,對市井細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詩」——詩騷傳統的外殼,成為世俗市民想像、模擬文人世界時所找到的最為合適的替代物。
如果說,民間創作的說話底本所流露的是世俗世界對文人世界的憧憬,而文人對宋元舊話本重新編刊以及文人擬話本創作的出現,則體現了失意的下層文人對於世俗世界的文化想像的回應。由文人改編的明代話本《一窟鬼癩道人除怪》(宋人小說舊名《西山一窟鬼》),入話部分羅列十幾闕詞的形式來渲染意境:
杏花過雨,漸殘紅零落,胭脂顏色。流水飄香人漸遠,難託春心脈脈。恨別王孫,牆陰目斷,誰把青梅摘?金鞍何處?綠楊依舊南陌。消散雲雨須臾,多情因甚,有輕離輕拆。燕語千般,爭解說,些子伊家消息。厚約深盟,除非重見,見了方端的。而今無奈,寸腸千恨堆積。
這支詞名喚做《念奴嬌》,是一個赴省士人姓沈名文述所作,元來皆是集古人詞章之句。如何見得?從頭與各位說開……
隨後,敘事者對這首詞每句的出處作了詳盡介紹,羅列了陳子昂、李易安、包月禪師、歐陽永叔等十幾位名家的詞作,將意境之美淋漓盡致地鋪陳開來。這些詩詞已經完全是文人的審美追求,不再是民間說唱的形式。
同樣,《清平山堂話本》裡的《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被文人改編之後收在《喻世明言》第十二回,名曰《眾名姬春風悼柳七》。首先一個表層的改編是詩詞品位的轉換:《玩江樓記》中共計詩詞十首,其中一首為李煜的《虞美人·醇化秋月何時了》,作者誤為柳耆卿之作。實為早期話本作者直接受到「詩騷」傳統影響的表現。其他詩詞則屬民間說唱藝術,有的更是葷段子。而在《眾名姬春風悼柳七》中,入話以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一詩開場,並講述詩人孟浩然因詩遭棄的故事,其所引用詩詞已經完全是文人化,擺脫了說唱的樣式。話本中的詩詞的文人化的背後,有著更為深層的轉變:話本中的文人由無賴流氓的反面形象轉換為懲惡助善的正名形象。反面的「柳耆卿」是市民中個別低俗之人對文人形象的想像與憧憬,而正面的「柳七」形象出自文人作者之手,多是對於自身世事的遐想與慨嘆。(韓海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