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基礎教育特點(為何英國有教育旅行的傳統)
2023-06-26 17:32:43 1
春去秋來,不知不覺又是一年畢業季的到來。不久前剛經歷過高考,經歷過高三「煉獄模式」的學子們終於可以金榜題名,開始一段新的生活。然而,作為一名過來人,我相信我們都曾在深夜獨自點起的微弱燈光下有那麼一點放縱地停下筆來,趴在滿是筆跡的試卷上暗自神傷。「為何我們要有高考?」「多羨慕英國美國的孩子們,他們的高中生活多麼的豐富多彩,哪像我們……」的確,根據國情,我國與外國的教育體系是有不同之處。如果說我們撬動地球的槓桿是九年義務教育加上特有的「噩夢」高考,那麼對於英國來說則是教育旅行。是否大家有些許不可思議加上絲許羨慕?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教育旅行。
如果要給世界人民對於旅遊的熱情程度排個序,那麼英國人民毫無疑問將在榜內。對於旅遊的熱愛,英國人民首當其衝。甚至部分英國人民在英國脫歐投票時僅僅因為若脫歐將帶來歐盟國籤證的辦理而毅然決然投了否決。旅遊向來是英國人的傳統,甚至可以追溯到羅馬不列顛時代。各種旅行遊記也在英國文學中蓬勃生長。
笛福的《魯賓孫漂流記》,喬納森的《格列佛遊記》,查爾斯.狄更斯的《美國紀行》等著名文學作品均刺激了英國人民對旅行的嚮往。與此同時,旅行中所能增長到的見識與收穫也成為英國紳士的不可缺少之物。16、17世紀中, 歐洲大陸特別是義大利典雅的文明(文藝復興時期造成的重大影響)極大地吸引著英國人。正如沉迷義大利文化的英國著名作家威廉.莎士比亞還專學義大利語描寫「威尼斯,威尼斯,只有看不到你的人,才不會珍惜你。」
與此同時,前往歐陸旅行, 並在各文化、教育中心體驗、學習,逐漸成為上流社會的時尚,成為他們掌握近代語言和歷史,學習體育技能,熟悉社交禮儀的重要方式, 教育旅行逐漸在英國紳士中流傳。「不旅行便不為紳士。」也成為當時以及現在的真實寫照。教育旅行也逐漸被看作是上層青年教育不可或缺必經之路。到了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大旅行」(Grand Tour)的發展更是將教育旅行推向了頂峰。教育旅行成為被時人稱作「幼熊」的青年人教育的頂點和「成年禮」,直至今天。
俗話說硬幣有花字,八卦有陰陽。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畢竟千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上千個「哈姆雷特」。當教育旅行在英國逐漸成為其傳統,「旅行是教育必要的最後一站」,「旅行教育,一種明顯旨在以知識豐富頭腦、訂正判斷、去除教育偏見、控制外部儀態……成就完美紳士的習俗」等由眾多著名英國作家以及教育家提出旅行教育觀念的問世,並被當時英國人民逐漸接受並踐行時,以16世紀時期的學者以及教育家羅傑·阿什克姆為首的批評理論也紛紛入世。
1563年至1568年間,阿什克姆寫下了 《男教師》一書。在書中,阿什克姆強烈反對旅行教育所提出的「將年輕人打發到世界上,讓他們從經歷中學習」。他認為,花一年的時間學習,要比花二十年的時間進行體驗收穫更大。花一年時間細細品讀卡斯蒂廖內的《廷臣》遠比在義大利晃蕩的三年親身經歷帶給年輕人的好處更多,給予年輕人教育的引導作用更為巨大。隨後,「為了國家和個人之福利,年輕人應當完全避免進行教育旅行。」「旅行教育無疑是英國史上最危害國家事件之一,稍有不當,便會國破家亡。」
對教育旅行的爭論不斷,英國人民對於教育旅行的踐行也不是人人為之。「羊毛出在羊身上。」對於教育旅行的選擇也僅僅限於自己。
對於「旅行是教育最後一戰」支持擁護觀念來說,旅行教育能帶來如下好處。
1.實踐強於理論。親身實踐所能體會到的風俗人情,文化語言遠遠比從書本裡以及老師講述中來的更為真實以及更富有衝擊力。書本裡描述的以及老師長輩中講述的都會或多或少帶著自己的個人情感,即私人色彩。而且這種情感儘管在很多作者著作時都盡力避免,但毫無疑問這種主觀因素是絕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畢竟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我們有著自己的情感。因此,要想真正地獲得對 「真」的追求,我們有且只有親身經歷。只有親身經歷才能真正使你獲得屬於自己的見解以及感受。
2.取精華棄糟粕。蛙不出井,不知天有多大;人不出門,不知世界有多大。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不要認為你以為的就是正確的,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也許我們所羨慕的外國教育的寬容性以及自由性當你真正成為了外國教育體系下的一份子後,徒留的只有憤慨。我們認為的外國教育沒有背負著太大的升學壓力,卻不知其校園暴力事件遠是我們的n倍之多。當我們旅行經歷,我們能真切意識到別國的精華與糟粕,我們可以用之任之,理想用法必定是取精華棄糟粕。
3.開拓視野,接觸更多的新鮮事。好奇是人創造力的來源。當你走出自己的熟悉地,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陌生感。踏出自己的圈子,你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語言,文化,習俗,人文色彩。你能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俗話說,一方地養一方人。來自一個地方的人們總會或多或少地帶有屬於當地的一些特有色彩。當你在自己的圈子裡,你所接觸的人也其實和你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相似之處。但事實上,我們需要不同色彩的交合,不同靈感的碰撞。尤其是,當代世界已然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
中國的「英語熱」,國外的「漢語熱」現象也說明旅行教育的不可缺失。眾所周知,交流需要語言。而學習語言的最好途徑就是處於該語言的發源地。六年教育結束的從未走出國門的中國人的「啞巴英語」是遠遠高於走出國門親身經歷的國人們的。
而支持著「旅行教育是白費力氣,甚至毀國工具」。觀點的人們就無疑是從另一種壞情況的方面入手。就正如以上我所說的親身經歷來說。他們認為經歷越多,你所面臨的壞的習慣,壞的習俗的可能性也極大。青少年的旅行並未帶著他們成熟的判斷力。倘若他們在親身經歷過程在中不幸捲入到 「黑」漩渦,並更加不幸沉溺而無法自拔,則對他們造成的傷害將用不可逆。誠然,因為親身經歷便不幸沉溺於「黑」漩渦中所造成的後果是巨大的。但是我們應該需清楚明白的是,這個起因不在於旅行教育,而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為什麼有的人沉迷遊戲,花天酒地,而有的人則勤勤懇懇,努力奮鬥。這都在於我們自身的選擇。經歷越多,我們所能選擇的餘地就越大。就正像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到底最喜歡什麼,是因為我們沒看到世界上的所有事物。
旅行教育是有著極大重要意義的,但我們切記要帶著自己的判斷力走在路上。
英國旅行教育的傳統歷史悠久,且當代英國人民對其踐行也十分到位。這個被稱為 「幼熊」的青少年變為成年人的成年禮所載著的意義也是巨大的。正像前段時間網絡最熱句子「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所表達的那樣,有些路必須自己走才能見到沿途屬於自己的美好風景,經歷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學到屬於自己根深蒂固的知識。偶爾,放下書本,丟棄書本中的世界,去追尋現實世界所帶來的教育成效大不可沒。
參考文獻:
[1] 付有強.近代初期英國人對教育旅行的論爭
[2] 付有強.英國人的教育旅行傳統探析
[3]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An anthology of sources and documents. Kate Aughterson.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