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第一任丈夫李瑁(唐玄宗之子壽王李瑁最後的結局如何)
2023-06-27 04:19:44 1
唐玄宗一生有子三十人、有女二十九人,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風流帝王。在玄宗眾多子女中,第十八子壽王李瑁能被廣大人民群眾熟知,並非他個人有驚人的才華能力或創造了什麼了不起的歷史成就,而是他與兩個女人的關係非常親密,她們一個是唐玄宗前半生最寵愛的武惠妃,另一個是唐玄宗後半生最愛的楊貴妃。武惠妃是李瑁的親生母親,而楊貴妃則曾經是李瑁的妻子,後來又成為了李瑁父親玄宗的寵妃。武惠妃用盡所有的智計為兒子謀取儲君之位,在她死後,不僅壽王儲位成空,連她的兒媳楊氏都被玄宗奪走成為禁臠,這種戲劇性的轉折真是讓人感嘆不已。
武惠妃是女皇武則天伯父的孫女、太平公主駙馬弟弟恆安王武攸寧的女兒,因此她從小被撫養在宮中。玄宗登基後納她為後宮,而且越來越得到玄宗的喜愛,他之前寵愛的趙麗妃等人都逐漸失寵了。武惠妃和玄宗先後生育了夏悼王李一、懷哀王李敏和上仙公主,但這三個孩子都在襁褓中夭折了。因此惠妃再度生育了李清(瑁)後,玄宗生怕自己和愛妃的這個孩子再出意外,於是讓自己的大哥寧王李憲收養李瑁,寧王妃元氏親自哺乳孩子,把他當成了自己孩子撫養。李瑁在伯父伯母的慈愛養育之下,果然順利平安的長大。開元十三年左右,玄宗將封年僅七歲的李瑁為壽王,把他接回到自己身邊,由於壽王在玄宗諸子中排行十八,所以宮裡稱呼他「十八郎」。
這段時間內後宮卻圍繞著皇后之位發生了激烈的宮廷鬥爭。唐玄宗的元配王皇后很小的時候就嫁給了李隆基,在李氏家族被武皇打壓的日子裡,王氏陪著李隆基度過了一段高壓政治下的歲月,後來的政治鬥爭中,王皇后的家族也給予了李隆基很大的幫助。李隆基上位後,對王皇后和其家族也一度非常尊重。然而贏得了李隆基專寵的武惠妃也繼承了武氏家族積極進取、智計多變的個性,逐漸對王皇后的位置造成了威脅。王皇后地位受損,她的哥哥感到惶恐,於是發生了「符厭事件」,最終被武惠妃利用,唐玄宗因此廢掉了王皇后,賜死了皇后哥哥。
就在玄宗打算立武惠妃為皇后時,大臣們卻阻止道:「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兒子不為母親報仇,不配為人子(玄宗母竇氏為武則天所殺)!您如果立武氏為皇后,有什麼臉面見天下的人!況且太子不是惠妃所生,而惠妃已經有了自己的兒子。如果惠妃為後,那麼太子之位也會受到影響。」玄宗聽取了大臣的勸諫,武氏為後的夢想成為泡影。玄宗為了彌補她,讓惠妃在宮中享受了皇后級別的待遇。
隨著歲月的推移,壽王逐漸長大,由於他的母親寵冠後宮,玄宗對他的愛也是其他皇子莫得未比的。開元二十三年,玄宗駕幸東都洛陽,在這裡,他為壽王挑選了一個出自名門望族弘農楊氏的王妃楊玉環。十六歲的壽王妃活潑好動、美麗無比,小夫妻倆應該說過著很幸福快樂的生活。
但壽王的母親武惠妃之前立後不成,現在不想錯過兒子的儲君之位了,於是在武惠妃的策動下,宮廷中圍繞著立壽王為皇太子又起了激烈的波瀾。玄宗此時的皇太子叫李瑛,是趙麗妃所生。惠妃專寵後,失寵的麗妃在憂鬱中辭世。開元二十四年,太子李瑛和很要好的兩個弟弟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在一次聊天時,對父親玄宗的薄情有所怨言。這事被武惠妃的女婿駙馬楊洄刺探到了,惠妃接到消息後,馬上向玄宗哭訴,說太子結黨,試圖謀害自己和壽王等、還說太子對皇帝不滿等等。玄宗震怒,於是找宰相商量廢黜太子和二王,但此事被中書令張九齡駁回,武惠妃試圖收買張九齡也被大義凜然的張九齡嚴厲拒絕。
但這時李林甫卻投靠了武惠妃,他向惠妃表示「願盡力保護壽王」。這時張九齡被貶,李林甫當上了中書令,他經常向玄宗讚美壽王,武惠妃則在宮內襄助他。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又指使女婿楊洄誣陷太子和兩皇子謀反,不分青紅皂白的玄宗準備廢黜太子,張九齡之前為了保護太子被貶,而中書令李林甫又聲稱這是皇帝家事,於是百官再也沒人敢反對,最終玄宗廢三個皇子為庶人,並在同一天賜死了他們。雖然廢殺太子是武惠妃和李林甫的陰謀,但終歸是玄宗自己的猜忌心理作祟,下了殺死三個兒子的命令。三皇子被殺後,天下冤之。
然而,雖然武惠妃野心勃勃、頗有心計,她不僅受玄宗專寵,還拉攏了宰輔、宦官等盡為自己所用,積極為壽王謀奪儲位,但她兒子壽王卻對爭奪儲位沒有什麼興趣。壽王從小就文質彬彬、性格靦腆,長大後,在激烈的奪嫡鬥爭中,只有其母惠妃堅強奮鬥的身影,壽王本人卻完全沒有任何投身於政治鬥爭的興趣,壽王妃也差不多,小夫妻倆可以說是都對政治保持著淡漠和迴避的態度。
武惠妃以陰謀手段陷害死了三個皇子,看似是一場大勝利,沒想到這反而讓她走向了死路。首先,輿論上她和壽王就陷入了被動局面。玄宗並沒有馬上冊立壽王為皇太子,反而陷入了猶豫狀態,惠妃心中不安;其次,惠妃有武氏家族的智慧卻沒有家族的心理素質,她由於良心不安,老是覺得三個冤死的皇子在害自己,最終驚懼成疾,一命嗚呼。惠妃之死就徹底改變了李瑁和楊玉環的命運。
惠妃死後,壽王不僅完全喪失了當皇太子的可能性,而且失去了強有力的母親的保護。首先,李林甫見玄宗對立壽王一事猶豫不決,在惠妃去世後,他明哲保身,再也不提這事;其次,玄宗雖然寵愛壽王,但喜歡的是他溫良有禮的個性,可壽王畢竟缺乏剛勁堅毅的一面,玄宗對此也很猶豫,因此他為了儲君一事憂慮不已。這時高力士建議道:「推長而立,誰敢復爭」,就這樣,玄宗第三子忠王李亨被冊立為皇太子。而壽王可以說再無立儲希望,在玄宗那裡失寵了,也沒人再會去討好逢迎他了。但壽王不以為意,繼續和楊玉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玄宗失去多年伴侶惠妃後,很長一段時間過著悶悶不樂的生活,後宮中沒有女人能贏得他的寵愛。然而這時有人卻向他進言,說楊玉環天生麗質美得冠絕天下,玄宗這時認真打量起自己兒媳,果然對她的美麗愛不釋手,恨不得馬上佔有她。在開元二十八年左右,看上了兒媳的玄宗玩了一出移花接木,他以為母親昭成竇太后祈福的名義,度壽王妃楊氏為女道士,賜號「太真」,居於大明宮太真觀,就這樣玩個障眼法把兒媳給弄到手了。玉環後來和公公玄宗情投意合,玄宗對她的寵愛遠甚惠妃。《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
聖人用心,方悟真宰,婦女勤道,自昔罕聞。壽王瑁妃楊氏,素以端懿,作嬪藩國,雖居榮貴,每在精修。屬太后忌辰,永懷追福,以茲求度,雅志難違。用敦宏道之風,特遂由衷之請,宜度為女道士。母親死後又被親爹奪走愛妻的壽王李瑁真是有苦說不出,比委屈和苦楚更可怕的是他還置身在一種危險之中。廢太子李瑛等三皇子就是因為對父親玄宗口出怨言而被人誣陷害死,玄宗雖然是自己的父親,但更是皇帝之尊,無論從君臣父子關係來說,玄宗都是絕對的尊者,他對某個兒子想廢想殺想貶是輕而易舉的。因此,本身性格溫良的壽王過著更加謹慎的生活,他不敢對父親的舉動有任何不滿。
溫和低調又遠離政治的壽王最終平安度過一生
天寶四年,玄宗決定冊封楊玉環為貴妃,就在冊封貴妃前十天,玄宗為二十七歲的壽王再立了一個王妃韋氏。韋王妃出身京兆韋氏,是一個地道的名門貴女。玄宗這次賜婚目的有二,一是解決了壽王這幾年的單身之苦,也讓壽王徹底放下心來,畢竟性命暫時是保住了;二是他此刻準備冊愛妃楊玉環為貴妃,因此想借壽王婚事掩蓋掉楊玉環為壽王妃那段歷史。自此之後,唐玄宗和楊貴妃繼續著他們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而壽王李瑁和韋王妃也過著自己平淡的小日子。至於唐詩中「薛王沉醉壽王醒」之句,雖然代表著輿論對壽王被奪妻的同情,可能壽王心中也未必沒有這樣的傷感,但相當謹慎的他絕不會在玄宗或者外人面前表露出來。壽王后來也繼承了李唐皇族的多子基因。他和眾妃妾們生子數目不詳,女兒則至少有二十二個,其中第二十二女陽城縣主李應玄的生母就是韋王妃。
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帶著楊貴妃姐妹和皇太子、部分皇子皇孫等西奔蜀地,壽王在列。馬嵬驛之變後,壽王恐怕也目睹了顯赫一時的楊氏家族被誅滅,看著自己曾經的愛妻、現在父親的愛人楊貴妃被六軍逼死,不知他心中是何感想。之後壽王繼續跟隨玄宗,兩天後,玄宗在散關整編了雜亂的禁衛軍,由壽王李瑁等分別統領,能肩負統領禁軍重任,可見玄宗對兒子還是很信任的。壽王跟隨玄宗到了蜀地,在當地過上了一兩年多平靜的避難生活,期間他的第六個女兒清源縣主因病去世。
肅宗至德二年,玄宗從蜀地迴鑾長安,壽王等跟隨。由於壽王與世無爭,對皇位沒有追求興趣、手中也沒什麼政治權勢,因此肅宗對這個弟弟還是很客氣尊重。壽王李瑁去世於唐代宗大曆十年正月,終年五十七歲,死後追贈太傅。他雖然多次被捲入政治旋渦,但由於性格溫和、與世無爭,所以在激烈的皇室內部鬥爭中,最終得以平靜地過完一生。
本文由美映椒房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